19日晚,南京師範大學通過官方網站通報,該校發現11月19日凌晨,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該校學生的校園活動中有懸掛日本「旭日旗」的情況。收到信息後,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經調查,目前已經對誤掛「旭日旗」的學生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並在全校深入開展「四史」教育(據11月20日《中新網》)。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事件發生之後,涉事南京師範大學表態,要求學院和同學深刻反思檢討。並提出了具體三條整改意見,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在全校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二是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完善工作制度,嚴把思政關口,守好校園陣地。三是落實管理責任,深入梳理排查,杜絕問題隱患,營造積極健康的育人環境。不難看出,這三項「反思」均是從政治上、管理上做出的要求,簡而言之,即是一種「上綱上線」的態度。
眾所周知,在國人的心目中,「旭日旗」既是日本的「軍旗」,更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曾經給全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中國人對「旭日旗」不僅非常「敏感」,更是打心眼裡感到「膈應」。師範學生在舉辦活動中,在本應懸掛日本國旗的攤位上掛上了「旭日旗」,無論是「誤掛」還是出於無知,確實都應該「上綱上線」,學校據此要求涉事學院和學生進行反思,既是必須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僅僅這樣反思就可以避免出現類似「尷尬」嗎?
儘管日本國旗與「旭日旗」確實有些「相似」,但處在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尤其是中國人,對日本國旗與「旭日旗」更應有清晰的認知,即使隨便找一個中小學生,恐怕也很容易辨認出哪一個是日本的國旗。但諷刺的是,這起誤掛「旭日旗」事件居然出現在高等學府的師範學生身上。筆者一點也不懷疑涉事學生確實犯了無心之錯,是出於「誤掛」,但一位能夠考入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卻把「旭日旗」當成了日本國旗,這是可笑還是可悲?
據該校對事件經過通報,在學校開展的國際文化展示活動中,這位負責日本展位的師範學生,為展示日本文化,從網上下載了「旭日旗」當成日本國旗列印並懸掛。這足以顯示該生至少從中學到大學,都對日本國旗是「一無所知」,同樣也折射出我們中小學的「應試教育」已經走向了極端。相關報導顯示,因為音樂和體育即將納入中考,一向並不重視孩子體育鍛鍊的很多家長,紛紛開始督促孩子進行針對性的鍛鍊,社會上各種音樂、體育培訓班也如雨後春筍。考什麼學什麼、練什麼幾乎成了家長和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
應當說,師範大學生「旭日旗」誤當日本國旗懸掛,除了政治上「上綱上線」的反思之外,更應當反思我們應試教育呈現出的諸多問題,當學生都成了「考試機器」,就很難避免出現「五穀不分」甚至是「旭日旗」當成日本國旗的尷尬。從本質上說,該校發生這起事件,既不能說明該校尤其是該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出現了問題,甚至也與「愛不愛國」不存在必然關聯。在筆者看來,我們最該反思的是業已成為社會文化的「應試教育」,他收窄的學生的知識面,禁錮了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思維。不在考試範圍內的知識,要麼不受待見,要麼根本無人問津,由此下去,類似大學生不識日本國旗的「被不愛國」恐怕還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