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四大江之一的珠江源頭,發源於雲南馬雄山,流經涼都六盤水境內後就叫北盤江。明朝詩人林華曉很形象地用詩表現了盤江流經涼都的情景:「古渡千盤水,連雲一望城。守橋諸將在,枕劍聽江聲。」盤江一路接納山澗溪流,匯聚成氣勢磅礴的北盤江,千百年來孕育著涼都神奇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飲水思源,順著盤江,我兩次到了雲南的馬雄山,這裡清靜無塵,隱隱約約有寺廟的鐘聲穿越叢林,帶走了沉重的俗念,恍然間身輕如燕。沿著石階上到山頂,人比身邊的松樹高,扒地松為避疾風順勢而生。寺廟在半山間若隱若現,就是不見珠江的源頭,順石逕到了寺院,穿過百年杜鵑林,向北穿過叢林,珠江源才展露她的清純,欣喜中總是帶有模糊的感傷。珠江從一個山洞中流出來,水柱如碗中倒出的水,很小。洞前的水池平靜溫情,看著眼前纏綿著不願離去但終要離去的珠江源水,莫名感到無奈,就像離開家的孩子,就要經歷千回百繞的路途,去到塵世。珠江源,向南流的就叫南盤江,向北流的就叫北盤江,兩江在貴州望謨的蔗香又相聚在一起後流入廣西境內,稱為紅水河,流進廣東匯成珠江注入南海。
北盤江進到貴州的第一站就是六盤水水城縣的都格鄉。在六盤水境內327公裡的歷程中,北盤江,用她所有的情懷,雕刻了兩岸無數神奇的勝境,闡釋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有盤江的曲曲彎彎,才忽悠涼都盤根錯節的歷史,才會有盤江兩岸的五穀豐登和令人目眩的寶藏,才會有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和燈火輝煌的新都市。
有盤江的彎彎曲曲,才會留下多情的詩詞歌賦,才會留下啟迪心智的名勝古蹟,才會留下許多說也說不清楚的傳奇故事,才會留下讓人柔腸寸斷的民間文學。
在盤江奔騰而過的地方有一座新都市,叫涼都。
北盤江,如一匹奔騰在千山萬壑中的烈馬,跨越雄關古道,昂首向前,永不疲憊。北盤江,流經亮點六盤水——盤縣、水城、六枝、鐘山,成為珠江最大的水系。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系,全長2400公裡,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並稱中國七大江河。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而珠江的支流——盤江幹流的源頭,則發源於盤縣的沙陀、木龍。
涼都的歷史,如同盤江一樣彎彎曲曲,千回百繞。漢朝使者唐蒙來到這裡,準備修一條通向印度的絲綢之路,卻被盤江的野性嚇跑了;三國時期,在彝族首領濟火與平蠻指掌圖的指引下,來到夜郎國七擒孟獲後,諸葛亮感到無力徵服這片土地,就給濟火封了一個羅施鬼國的國王后,又走了;到了唐、宋王朝也只是採用羈縻之治,羈縻就是由本地人自治的地方;到了元朝,作為蒙古族出生的鐵木真皇帝,用蒙古人的豪爽把這方土地分封給無數土司治理,自己也不再過問,獨享逍遙;到了明朝,土司制度開始逐漸顯露它的弊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統一疆土,遭到土司們的反對,他動用武力,打通驛道,在這片土地上修建了城樓和城牆,鎮守邊疆,實現了中國的大統一;到了現代,剛剛經歷了戰爭的中國人,為了安全將工業轉移到三線,在1964年,許多人來到這裡搭起了簡易棚;1978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六盤水地區改為六盤水市,轄六枝、水城、盤縣三個特區,市政府駐水城。在總面積9914平方千米的這片土地上,居住著300餘萬人;2005年六盤水市通過中國氣象專家論證和權威部門評審,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城市——中國涼都。
就這樣,古老而年輕的涼都六盤水,正迎風帶露,從侏羅紀走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沿著盤江,人們已經搭建起了無數座彩虹般讓人驚心動魄的大橋。人們還在盤江建發電廠、大型水庫,蓄水灌溉、養魚。其中牂牁江段的牂牁湖,成了盤江一個夢幻般的奇蹟。
盤江,涼都人的母親河,她養育了兩岸的涼都人,卻默默無聞;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卻從不抱怨,他給予了江岸人無限的溫暖和永恆的力量。(摘自《中國涼都》許雯麗)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