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個名叫黃西的華人在美國《萊特曼秀》上說了5分鐘笑話,成為第一個在《萊特曼秀》表演單口相聲的亞洲人並一炮而紅;2010年黃西受邀到美國記者年會上領銜表演,這在美國相聲界及喜劇界也是一份罕見的榮譽。之後又參加全美喜劇節,獲相聲比賽冠軍。他的走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人對亞洲人吃苦、能幹、聰明但沒有幽默感的刻板印象。一名留美生化博士為何會走上單口相聲表演之路?在美國社會生活多年,他又如何理解中美兩國不同的幽默內容?相聲中的自嘲與禁忌,對於他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初到美國時,他又遇到了何種尷尬和痛苦?近期,《楊瀾訪談錄》欄目組來到波士頓,在哈佛大學採訪了華裔喜劇明星黃西,聽他敘說自己的喜劇表演之路。
初到美國時的尷尬和痛苦
2012年10月的一天,在美國的哈佛大學,一個人正在給一群中國留學生表演在美式單口相聲。他氣質安靜、身材不高、戴著眼鏡,一張口就是典型東北口音,他就是當下在美國炙手可熱的華裔喜劇明星--黃西。在採訪中,黃西向主持人透露了自己初來美國時的種種尷尬,在這個陌生的國度,帶給黃西最大的痛苦就是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還有就是不被別人接受。
一個生化博士的幽默
黃西出生在中國吉林的農村,1994年來到美國讀書,那一年他二十四歲,是個標準的戴眼睛理科男。經過多年苦讀,他終於拿到了生物學博士學位,並且在大學的實驗室裡找到工作。一個典型的美國夢故事似乎已經實現了。在工作期間,黃西每天要注射200到400個青蛙卵,工作強度非常大,他還在校報裡寫了一些文章,當時他的英文老師對於他的評價就是,沒想到中國人還有幽默感。但是,2001年的某一天,當黃西第一次在一家俱樂部裡看到了美國的單口相聲,雖然他沒完全聽懂臺上的笑話,卻仍被莫名地打動了。黃西開始參加一些學習班,研究如何講笑話。
從博士到喜劇演員
2000年,黃西又在一家生物製藥公司找到工作,從事癌症研究。業餘時間裡,他開始嘗試著寫作並發表了一些笑話,他想把自己經歷過的也是許多中國留學生都普遍經歷卻很少被主流社會表達的可笑的、可悲的故事用幽默的、自嘲的方式傳遞出來。這讓他想去追求一個很有吸引力又很遙遠的夢——成為一名喜劇演員。終於在2002他得到一個在俱樂部登臺的機會。第一次表演,他有點緊張,語速極快,加上嚴重的口音,讓臺下的觀眾都不知所云。
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黃西不斷試鏡、參加比賽,抓住一切演出的機會。一開始,即使是贏得一張20美元餐券的獎勵也會讓黃西興奮不已。有時候頂風冒雪驅車幾小時去外地表演,卻分文未得。相聲事業上的不順利,加上孩子出生不久,黃西當時幾乎準備放棄相聲表演,回過頭去繼續搞科研。黃西的很多中國同學當時已經在美國的多所著名大學當上了教授,他暗自思忖:美國不需要再多一個華人教授,而在公共媒體上,很少能看到亞洲人的面孔,中國人應該試著在其它領域裡有所突破。黃西的動力是通過單口相聲講述移民的故事,第一代移民或者由於缺乏語言技能,或者工作太過繁忙,移民的故事總是被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講述,而黃西就是要破一破這個傳統。
面對面調侃總統
2009年,黃西被邀請到美國收視率最高的《大衛?萊特曼秀》上表演脫口秀,這個節目被稱為是喜劇節目中的奧斯卡,多少美國喜劇演員奮鬥了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上這個節目。但那天晚上美國觀眾驚異地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華人面孔出現在萊特曼秀場上,他其貌不揚,一張口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語,然後,他貌似怯怯地揮揮手,張口一句:「嗨,大家好,我是愛爾蘭人。」這一句開門紅,讓觀眾一下子接受了黃西,也開啟了他成為全美知名單口相聲演員的光明道路。從那以後,黃西的人氣暴漲,演出邀約不斷,幾乎每周都有美國和中國媒體的採訪。
2010年3月,黃西應邀在美國廣播電視記者年會表演脫口秀,這一次他面對的是最挑剔、最難對付的一群人:副總統、國會議員、最高法院的法官和記者。為了這次表演,黃西準備了好幾個月,儘管歐巴馬臨時缺席,黃西在表演時還是調侃了歐巴馬和在場的副總統拜登,笑稱拜登不如自傳裡的形象好、諷刺歐巴馬發動了兩次戰爭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十五分鐘的表演光彩照人,妙語迭出的雙關和富有文化內涵的段子讓聽眾捧腹大笑:兒子有時候問我,「為什麼我要學習兩種語言?」我告訴他:「兒子,當你成為美國總統的時候,你需要用英文來籤署法律文件,用中文跟你的債主掰扯。」
中國人懂得幽默
黃西的段子裡到處都是自嘲,但這不是自輕自賤以達到討好聽眾的手段。自嘲是一種成熟的標誌,黃氏幽默的精髓正是在於,他將亞裔移民的真實奮鬥、心路歷程、以及所面對的困境和歧視,通過一種自嘲的幽默,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吸引了美國民眾的眼球,激發了他們想了解的興趣。在黃西看來幽默是需要有自嘲的勇氣和能力的,而黃西正是用自己的成功讓美國民眾、也讓中國觀眾了解到,中國人其實可以如此幽默。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註上海東方衛視2012年11月9日23:50播出的《楊瀾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