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景點是義大利羅馬,是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城市之一,為世人留下不朽資產。
因為宗教, 因為藝術家,也因為強權統治,羅馬這座永恆之都,為世人留下不朽的人文資產。
公元前8世紀中葉,傳說中的羅慕路斯( Romulus)和雷穆斯( Remus )這對由狼哺育的孿生兄弟建立羅馬城之後,便與當地的拉特諾族共治;經歷四個國王之後,伊特魯斯坎人(Einuscan )向南殖民,佔領羅馬城後,便以其傳統的建城方式來建設這座既存的城市, 羅馬開始步向文明。
伊特魯斯坎人統治羅馬約兩百年後被趕走,結束異族統治之後,羅馬於公元前6世紀開始了由元老院制定決策的共和體制。這段時期羅馬開始向外擴張,而且為軍事目的而興建各種大型公共工程。公元前27年,由雄才大略的屋大維擊敗政敵,被尊為奧古斯都,開啟羅馬的帝國時期。
帝國時期的羅馬積極向外擴張,帝王經常帶兵出徵,並從徵服地掠奪回大量的財富與藝術品。古希臘雕像與埃及的方尖碑成為帝王炫耀個人軍功的戰利品,也為羅馬的藝術帶來新的影響。除帝國議事廣場外,最美的建築當屬萬神殿及圓形競技場。
中世紀的羅馬因蠻族的人侵而敗亡,天主教勢力崛起,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聖彼得墓地上興建梵蒂岡,梵蒂岡成為羅馬與基督世界文明的新重心。15 世紀,為使羅馬成為教皇的城市,教宗更召來文藝復興的藝術家, 如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為羅馬改頭換面。16世紀的梵蒂岡富可敵國,在羅馬修建無數的教堂、噴泉及紀念碑等,其繁複裝飾的極致程度,使羅馬成為讓人眩目的巴洛克城市。
對羅馬的讚嘆與驚異,必須親身站在它的腳下才能體會那股震撼,在這石柱與雕像到處林立的古都,羅馬都活生生地在告訴你,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圓形競技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古羅馬遺蹟,於公元72年開始建造,於公元81至96年間陸續完成。圓形競技場的外牆有四層,每一層設計的拱形門和柱子都不一樣,值得細細觀賞;由於5世紀中期的一場劇烈的地震,受損的圓形競技場被改為防禦碉堡使用;文藝復興時期, 更有多位教宗直接將圓形競技場的大理石、外牆石頭取走,用作建造橋梁或教堂奪的建築材料,但圓形競技場依然是古羅馬時期遺留下的最大形的建築物之一。
1536年,教宗保羅三世(Paulm)決意整建坎皮多恰歐山丘,使它成為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廣場,他指定*開朗基羅接下這個工作,米開朗基羅不負教宗所託,整建後,成為建築史上傑出的城市重建計劃之一。米開朗基羅以線條裝飾整片坎皮多恰歐廣場,面朝聖彼得大教堂,由寬大的斜坡臺階連接廣場和平地;放射狀的條紋從某個角度看像花瓣,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文藝復興時期非常流行的幾何線條。廣場中央的雕像是雄才大略的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 Marcus Aurelius),但這件作品是複製品,原件則保存在一旁的卡比託利尼博物館裡。
無論是羅馬的旅遊旺季還是淡季,無論何時來到西班牙廣場,都可以見到滿坑滿谷的人群,常常因此而見不到著名的西班牙階梯( Scalla di Spagna)的全貌,而廣場上的破船噴泉( Fontana della Barcaccia)也圍滿了人。廣場的四周是羅馬最著名的購物區,精品店櫛比鱗次,由於觀光客越來越多,這條街上的許多商店假日也會營業。
許願池是羅馬境內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高26.3米、寬49.15米,前後共花了312年才完成。許願池的原文Trevi,其實是「三叉路」 ( tre vie)的意思,因為這裡所在位置剛好涵蓋了三條馬路。1450 年教宗尼古拉五世委託建築師阿貝 蒂( Alberti )重新規 畫原始的噴泉,不過目前所見的美輪美負結果,則是1733年由羅馬建築師沙維(NicolaSalv)動工、直到1762年才正式落成的,是羅馬噴泉中比較年輕、名氣卻最為響亮的一座。
今天的景點就給大家介紹完了,有喜歡旅遊的小夥伴可以去玩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