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丘新聞網 • 2020-11-27 09:57:56
記者:首先,請您談談智能化金融科技尤其是財富科技在疫情後的發展動向。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首席技術官向江旭:其實不只是疫情後,近幾年起碼有兩個趨勢已很明顯,只不過疫情使這些趨勢來得更快了:一個是行業裡已經將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另一個是場景化金融更加明顯,也即國際上所說的Embedded Finance(嵌入式金融),金融自然地嵌入不同的生活場景中。金融以前似乎可以是「非剛需」的,其痛點是怎樣使金融更加高頻、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得更緊。總之,現在的趨勢是金融越來越多地與生活場景結合在一起。
大型高科技公司(Big Tech)逐步進軍金融服務領域, 未來合作分工會更多。金融與科技兩者結合才會帶來更好的發展。場景化的金融以前也有,但未來會更多。這期間可能會有所謂的超級平臺或超級連接器會出現。比如,一個比較大的平臺或超級的連接場景就是支付寶,它把支付這個高頻的金融活動跟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打車、購物、出差、旅遊、住酒店等,全部連在一起了。
記者:那麼您認為,財富管理領域會不會產生這樣的超級平臺,未來財富管理的趨勢是怎樣的?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首席技術官向江旭:目前好像還沒看到一個在支付行業這麼大的舉足輕重的平臺出現。會不會出現類似於支付寶和微信這種量級的投資平臺、理財平臺或者財富管理平臺呢?今年最火爆的DeFi也許會是這樣一個東西。DeFi,即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分布式的金融。這之後,對於理財來說,也許是分布式的理財。這種情況下,怎樣去連結C端用戶的理財需求和不同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需求呢?是不是要用這種分布式的連接目前還不知道,但這個場景放在財富管理領域,還是趨勢性的。因為只有深入到場景裡,才能把場景下面特殊的時機、特殊的點、特殊的人對於金融的需求、投資理財的需求滿足,才會使得財富管理變成一個更加高頻的事。
還有一個財富管理趨勢就是,發展基於結果的、基於目標的投資理財。就是說,以前的財富管理很多時候是追求年化回報率有多高,比大勢要好,比同行要好,以此來吸引客戶。但這不一定能照顧到個人的某些需求,比如我五年之後要買房,我的目的是要把首付款給賺回來,這是我的主要目的,這與一味追求回報率是不一樣的。所謂基於結果、基於目標的投資,就是說我知道五年之後要買房子,需要100萬元首付,我的投資安排和資產配置就是為了五年之後要用這100萬元的目的而設計的。目的很明確,這樣得到100萬元回報的機率比一味追求每年的高回報要好一點。
記者:疫情之後,很多公司都強化了非接觸營銷獲客能力。如果疫情遠去,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首席技術官向江旭:疫情之後,我們公司一直在做直播,用各種方式來觸達客戶,特別是在非接觸或少接觸的情況下觸達客戶,也包括人人營銷、各種小程序、微信等各種數位化手段。
還有一個客戶非接觸方式是遠程陪訪。這種數位化線上遠程陪訪可以更多地引入財富管理行業。即使疫情過後可以接觸了,這種數位化手段可能也不會一下就退潮了,因為形成這個習慣之後,有的時候確實不一定什麼事情都要見面,往往視頻就可以了。所以有些習慣可以留存下來,這樣跟用戶接觸的頻率會更高一點。以前必須見面溝通,特別是高淨值客群,如果開視頻會議,他會覺得比較奇怪,但在疫情之後,這種形式已經成為大家都接受的形式。非面對面的方式,可以使得用戶接觸頻度更高一點,因為真的要花一兩個小時見面時間,特別是對於高淨值客戶,還是挺難的。現在他接受了非接觸的方式,可能溝通的頻率會更高。
記者:作為財富管理機構,智能化時代應當具備怎樣的觸達客戶、服務客戶的能力呢?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首席技術官向江旭:智能化能夠使得我們可以做到四個「K」(KYC、KYP、KYE、KYT)。KYC是知道我們的客戶;KYP是懂我們自己的產品;KYE要懂我們的員工;KYT知道用戶的每一筆交易,每一筆都在什麼時候發生,每一筆交易都有記錄可循。有留痕,可追溯,這其實是所有財富管理機構都應該具備的能力,知道我們客戶是誰,我們的產品有哪些,客戶跟產品如何匹配,什麼樣的理財師適合服務於哪一類客戶,不管是第三方理財機構,還是銀行的私人銀行行都應當具備這樣的能力。
同時,我們極力打造的四大能力是:較強的投資能力、科技能力、國際化能力、綜合服務能力。綜合服務能力中,特別強調的是營銷獲客能力和數位化營銷能力。剛才談到,我們是疫情之後第一個做直播和陪訪的。我們不僅僅營銷產品,主要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也就是建立生態圈。做社會公益的同時,幫助會員「帶貨」。總之,我們的圈層營銷能力還是比較有特點的,比如用戶營銷、用戶獲取、用戶溝通、遠程溝通等數位化獲客能力。這些能力包括5K背後都是用了很多大數據和AI模型來做出的,這些已形成了我們的優勢。
記者:在您看來,智能化財富管理相對於傳統財富管理來說,其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首席技術官向江旭:相對於傳統財富管理,智能財富管理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做到比我們的用戶更懂用戶。以往一些基金超市、理財網站,這裡有很多產品,但是用戶不知道哪款產品適合自己。現在智能財富管理可通過AI+KYC(Know Your Customer)和KYP(Know Your Product)兩種技術,讓從前「一對一」服務高淨值人群的投資理財顧問智能化,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分析,知道用戶在目前的時間、年齡以及整體家庭狀況如何去進行資產配置,是否有海外留學和移民的需求,再通過大數據和AI模型精準勾勒出他們的畫像,根據用戶的金融知識圖譜和產品知識圖譜,得出精準的產品匹配和多元的服務,為用戶以及用戶家庭量身定製在特定時間段的財富管理需求。
人工智慧行業有一句口號,「讓AI平民化」。開始多用於專業人士和高端消費者。在財富管理行業,也能夠讓投資理財顧問由機器人充當,面對面為消費者服務,讓它能夠普及。這非常類似於機器人診斷,機器人幫助醫生作出判斷。財富管理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大數據分析,對某個客戶進行大數據畫像,給他量身定製資產組合,比如每個月每個季度適時調倉,從而使得市場變化能滿足其最初的投資回報需求及風險承受需求。總之,理財師或者財務顧問通過人工智慧的手段,做一個組合,了解每一位客戶的真實狀況以及真實需求,及時匹配客戶在這個時間段、地點、場景的投資理財產品和資產組合併且隨時調整。這個閉環就是要達到所謂的智能化的財富管理目標。
與此相關的,我們還做了智能保險平臺。根據被保險的潛在客戶的家庭狀況、本人的健康狀況和所有的資產組合,將60家頂級保險公司提供的3000多種產品,為這些產品和人形成的知識圖譜做一個精準的推薦和匹配,我們的目標是AI+HI(HI是人的智能),最終使每個產品符合每一個家庭、每一個被保險人的情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