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縣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全景(11月17日無人機拍攝)。新疆日報記者周鵬攝
掃碼看視頻
新疆日報訊(記者井波 周鵬 趙長福報導)縣域擁有65處文物古蹟的新和縣,正從歷史文化資源大縣向「文化強縣」跨越,積極打造中華文化地標,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十四五」期間,新和縣將努力創建新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唱響漢唐文化品牌,推出歷史文化記憶名片,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11月17日,記者走進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唐風古韻迎面而來。
「文化園中,按比例復建了通古斯巴西古城,其中一磚一瓦、內飾布置,都仿照了唐朝時期建築風格。」新和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程建軍說。
通古斯巴西城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新和縣啟動「唐安西大都護府考古」項目。通過考古發掘證實,古城始建年代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西晉時期。唐代,通古斯巴西城址是安西大都護府下轄龜茲都督府所在地,這是中央政府有效治理新疆的重要歷史見證,是象徵國家主權的重要地標性城址。
新和縣域內現有古城、烽火臺、屯田遺址、佛寺、石窟、關隘等文物古蹟65處,尤以漢唐軍政遺址和佛教遺址居多。
新和縣委書記肖林說,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新和縣建設文化強縣的抓手,該縣著力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加速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示範、青少年研學、新疆四史宣教、中華文化傳承、漢唐文化體驗」於一體的中華文化地標;以西域都護府文化園、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為依託,唱響「龜茲故地、白馬古河、東漢都護、安西首鎮、千年新和」的漢唐文化品牌;同時,將漢唐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步推進人文城市、公園城市、旅遊城市、數字城市建設,打造歷史記憶名城名片。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域都護府文化園、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已建成並對外開放,新和縣博物館也將於近期開放,全縣已初步形成以「兩園一館」為龍頭的文化旅遊發展格局。今年以來,全縣累計接待遊客106.1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95億元,文旅產業已成為新和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