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解敏4月25日報導:作為劃分我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是一道巨大的生態安全屏障,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近期推出秦嶺主題系列教育活動,今天,一場關於「秦嶺動物故事」的綠螺講堂在線上開講。
直播中,上海科技館、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地的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雲聯線」,為網友們介紹秦嶺保護區的珍稀物種、科研故事和日常工作,並與觀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ILIBILI官方直播間進行互動。
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鑫博士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秦嶺展櫃的標誌性標本大熊貓、金毛羚牛、朱䴉、金絲猴。秦嶺山脈雖然離上海千裡之遙,但通過講解和展示展覽,觀眾也得以一窺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而遠在陝西的兩位工作人員分別介紹了牛背梁生物多樣性展示館標本、牛背梁自然教育進校園活動以及觀音山自然學校、金錢豹等野生動物監測設備安裝等日常工作。
秦嶺是各類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土,大熊貓、羚牛、金絲猴、朱䴉是生活在秦嶺森林中的四種國寶級動物,被稱為「秦嶺四寶」。上海科技館「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就曾以這些中國瀕危珍稀動物為拍攝對象,從科學和人文視角,解讀這些物種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狀況。目前,《川金絲猴》《金毛羚牛》《大熊貓》三部紀錄片已完成、《朱䴉》也正在製作中。攝製組數次前往秦嶺,在不同的季節翻山越嶺去追尋它們的身影,去認識它們的靈動、堅毅和頑強,去體驗大自然的廣博和秀逸,也帶領大家進一步走近「秦嶺四寶」和它們生活的家園。
記者了解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二層的「雙面山——秦嶺」展櫃,陳列了49種102件秦嶺代表性動物標本。通過現場展品、頭骨模型、互動展板等多種形式為公眾介紹秦嶺獨特的地理特徵及珍稀的野生動物。
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服務處副處長王瑜介紹,疫情發生至今,上海自然博物館不斷探索將科普活動線上化,嘗試利用直播平臺進行線上導覽講解、線上講座,並持續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形式開展線上活動。希望在特殊時期通過線上主題科普的形式,讓更多的人關注珍稀物種,助力生態保護。
【來源:東方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