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小費掃盲貼——這,可是技術活.

2021-02-06 HOTELENGLISH

酒店英語學習神器 | 點擊上方關注


小費文化在美國盛行,卻不僅限於美國。早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倫敦,當時許多餐館桌上會有個小碗,標註著「ToInsure Prompt Insurance(確保及時服務)」的字樣。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服務員貼心且有效率的服務。取每個單詞的首字母,合起來就是小費的英語單詞——TIPS。其實在古時中國,也有給店小二、書童、車夫小費的習慣,只不過叫「打賞」而已。中世紀時,德國的酒館裡,也有一筆「飲酒錢」是給服務員的,當時服務員沒有基本酬勞,而是以這筆錢作為主要收入。

關於各國小費

首先來說說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北美的國家,小費文化比較相似。

在飯店裡,午餐一般是10%-15%,如果客人給到20%是對服務非常滿意的表現。晚餐一般是15%到20%的小費,如果給了少於15%的小費,一般表示客人對服務不是很滿意,這裡都是指稅前帳單。像星巴克和酸奶店這些快餐型的地方,客人也會給一些找零作為小費,放在小費罐子裡,一般都是1-2美元左右。

在酒店,客人給bellman(行李員)10美元的小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行李比較多,20-40美元都是有可能的,根據客人對服務的滿意程度不同。可以說小費也是對服務生服務的一種尊重吧。

我記得曾經有位做行李員的同事,他幫客人推了一車的行李,結果客人給了他1美元的小費,他馬上把小費還給了客人,告訴他這1美元還給他,就當給孩子買糖吃吧,顯然他是不高興的,他告訴我,他可以接受有些客人不給小費,雖然這有些rude,但是有些客人可能就沒有tip他人的習慣,相比之下,給他1元小費,他認為是客人對他服務的極度不滿意,對他來說,這是一種侮辱。雖然我認為他的想法有些偏激,但是,的確,在歐美國家,小費文化是值得研究的一門學問。

Housekeeper在酒店業是經常拿到小費的,客人一般會在出門前將現金留在桌子上,表示對housekeeper的謝意,有時候還附上紙條,說明自己的偏好和要求,比如需要額外的枕頭等等,這樣一來,客人給的小費越多,housekeeper打掃房間也自然就更認真細心了。

另外,酒店前臺的接待也是可以拿小費的哦,如果幫客人訂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房間(比如風景比較好或免費升級了)或者其他讓客人覺得服務很棒的情況下,客人一般都會給5-50美元不等的小費,當然也看酒店的高級程度(五星級的當然是小費也收得多,消費群體的層次不同)。美國的酒保一般靠小費掙錢,而且掙得不少,客人在買酒的時候一般都會支付一定小費,有時候是現金,有時候是把小費加在帳單裡。

計程車小費一般為車費的15%,現在在北美很流行用uber,除了手機支付外,乘客可以額外給客人一些現金小費。

在說完了北美國家的小費文化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小費文化是怎麼樣的呢,是否相似呢?

德國:如果計程車司機彬彬有禮,飯店侍者服務周到,一般來說,客人會很樂意用小費聊表一絲謝意。

埃及:和北美一樣,小費在服務行業十分盛行,飯店裡的小費標準通常是10到 15歐分,計程車小費一般是補齊車費的零頭。提箱包的行李工、打掃房間的女服務生都會對額外的賞金感到非常高興,這筆小錢一般不會超過1個歐元。


中國和日本:中日兩國的國際飯店都沒有收受小費的傳統,如果外國客人按照歐美習慣行事,往往會令侍應生感到受到了侮辱。中國的旅遊中心會收取10%的服務費,清潔小費是2到3元人民幣,導遊小費為1個美元。在日本,客人們通常會在接受品質優良的服務後回贈小禮物或者支付一兩個美元。

法國:飯店和咖啡館的小費標準是10%到15%的消費額。旅館裡可有可無,盡可隨意。計程車司機將在車費之外得到10%的附加服務費。

希臘:飯店裡的小費額度通常是10%。在啟程前,客人還應親手交給女服務員一筆小費。計程車費也是補零為整。

英國和愛爾蘭:飯店小費額度為10%到15%,愛爾蘭最高不超過10%,如果帳單裡已單獨列出一項「服務費」,小費可酌情減量。俱樂部的酒吧裡無需小費,如果客人想對酒吧老闆表示感謝,可以請他喝一杯。至於行李工,小費不會超過1個英鎊,對於計程車司機也是免找零錢。

義大利:小費在餐飲業界並不多見,帳單通常會為主食和酒菜列出基本費用,如果客人特別滿意,可以在餐桌上留下幾枚硬幣。咖啡吧裡會有盛零錢的碟子或者儲錢罐,任人隨意投擲。旅館女招待每周應得5歐元的小費。計程車小費則是可有可無。

奧地利:和德國一樣,飯店小費是5%到10%的附加費。旅館行李工按照每隻箱子1個歐元的價格收取小費。女侍者的費用為每天1到2個歐元,在客人啟程前當面交付。計程車司機則應得到5%到10%的額外報酬。

葡萄牙和西班牙:餐飲業的小費為10%到15%,用2歐分或者5歐分的零錢充當小費是不禮貌的行為。計程車免找零錢。

泰國和馬來西亞:關於小費的慣例非常西化。飯店小費為10%,少於10個泰銖會被視為羞辱。一般給20銖比較合理。


土耳其:在餐飲服務行業,客人通常需支付10%的小費,一毛不拔是不禮貌的。對於一點小恩小惠,客人會遞香菸表示感謝。旅館裡的規矩和德國一樣。計程車也是湊整車費。

世界各地小費文化不同,作為酒店人,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提前了解他們的小費文化,對檢驗自己服務質量很有幫助。

酒店人必看的十大微信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全球各國小費文化大比拼:英國小費花銷不便宜
    編者按: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小費文化,特別是歐美,但也有某些國家,給小費反而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例如日本。那麼英國的小費文化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下。在歐美,給小費應該是再平凡不過的平常事,不過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如何給小費還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全球各國的小費文化吧。
  • 歐洲小費一般給多少?歐洲旅遊各國給小費攻略
    洲小費一般給多少?歐洲旅遊各國給小費攻略
  • 亞洲各國小費支付攻略
    亞洲各國小費支付攻略 2015年05月12日 10:56   來源:環球時報
  • 出鏡旅遊需入鄉隨俗 各國小費給多少合適?
    現在,國人出境遊多了,也會入鄉隨俗,而給小費就是其中一個入鄉隨俗的表現。不過,關於給小費這件事,還真是讓人感到有些煩惱。畢竟各國對於小費並不會有明文規定,只是長久以來約定俗成的規矩,若沒有當地熟悉情況的人提醒,諸如「在哪些國家一定要給小費,哪些國家不一定給,給哪些人小費,一般給多少」等等小費的煩惱還真是接踵而來。
  • 各國酒店小費潛規則~
    小編收集了各國小費潛規則讓你略知一二,以免最後囧到家。  一、該不該消費,這是個問題1、亞洲國家眾所周知,咱國內酒店沒有給小費習慣。不過並不是說咱們就沒有這個傳統,自古也有類似於小費的打賞風俗,名為「賞錢」,打賞的對象不僅是飯店的小二,還包括書童、跟腳和小廝等等。
  • 長假出遊貼士:世界各國是如何給小費的
    給小費是服務行業中顧客感謝服務人員的一種報酬形式。如果計程車司機彬彬有禮,飯店侍者服務周到,一般來說,顧客可以用小費表達謝意。不過各國國情多有不同,美國的小費是最高的,而日本和中國沒有給小費的習慣,如果冒犯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即將到來的長假,如果你正好有出境遊的計劃,不妨來了解一下各國小費的行情。
  • 各國小費文化:在英國看服務質量 日本視為侮辱
    ,但也有某些國家,給小費反而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例如日本。據臺灣東森新聞網3月2日報導,東倫敦大學副教授費德金•保羅認為,給小費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對方提供的服務類型以及品質,至於給多少,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習慣,假設對方的服務真的超級差,那麼不給小費也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服務差還給小費,那麼這個員工便會得過且過」,禮儀專家威廉•漢森(William Hanson)表示。哪些人該給他們小費?該給多少?
  • 必看:世界各國小費禮儀
    把上面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聯起來就成了tips,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小費。今天先看看三個關於酒店小費的小故事。沙特國王來寶島,也是醉了聽說過的第一個關於酒店小費的故事,源自臺灣的圓山大飯店,這裡也被稱為臺灣故事最多的飯店。這座由宋美齡籌劃創辦的前「國賓館」,見證了美臺「斷交」,民進黨的發起,親民黨的成立;接待了艾森豪、李光耀、伊莉莎白·泰勒等名流。
  • 貼士:亞洲各國小費支付攻略 日本導遊需要付小費哦
    原標題:貼士:亞洲各國小費支付攻略   出國旅行不僅要做好出行準備,還得知道各個國家的小費文化。美國雅虎網整理了亞洲各地的小費支付攻略,在旅行達人的幫助下,了解當地文化,讓您在旅途中避免錯給小費的尷尬。   峇里島   印度尼西亞幾乎所有的餐廳和酒店都會收取服務費。
  • 英語掃盲:你知道怎麼給小費嗎?
    當你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食物可口,服務周到,於是你決定留下一筆豐盛的小費——這是為什麼呢?答案也許不像你想得那麼簡單。   Tipping,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is rarely just about service.
  • 各國怎麼給小費? 約定俗成禮儀 也有可能不收
    中新網11月1日電 各國餐飲業,小費怎麼給?「中央社」對一些國家給小費的文化現象進行了列舉:有的國家,禮多人不怪,小費惹人愛,給小費很普及,受到服務員歡迎;有的國家,客人給小費反而可能遭到拒絕。
  • 手機掃盲!蕪湖這群志願者做了件有意義的事
    手機掃盲!12月4日,蕪湖老年大學、安徽揚子職業技術學院、蕪湖市老年教育委員會聯合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教育、實施「數字鴻溝」掃盲行動。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解決方案。為切實維護老年人在資訊時代下的合法權益,市老年教育委員會決定在全市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發起並實施「數字鴻溝」掃盲行動。
  • 櫻花、桃花、杏花……賞花掃盲貼來了
    但是花越多人就越容易犯迷糊經常能聽到三兩個人為眼前到底開的是什麼花爭個不休也常常看到孩子問爸爸媽媽這是什麼花掃盲貼來了~》。編輯毛玫菁)
  • 汽車貼膜自己可以貼嗎?施工真的是個技術活
    眾所周知,汽車貼膜是一種高端且有效的保護漆面的汽車美容手段,越來越多的車主有疑惑:汽車貼膜自己貼可以嗎?小編只想說,還是因人而異,畢竟施工真的是個技術活。汽車貼膜自己可以貼嗎那麼汽車貼膜到底自己可以貼嗎?小編認為當然是可以貼的,但並不適用 大部分車主。
  • 各國酒店開房小費「潛規則」!
    其實中國自古也有類似於小費的打賞風俗,名為「賞錢」,打賞的對象不僅是飯店的小二,還包括書僮、跟腳和小廝等等。但在現代咱國內酒店已經沒有給小費習慣;不過並不是說咱們就沒有這個傳統,日本和韓國酒店裡一般不需要給小費,有的服務員甚至會認為給小費的做法是非常無禮的。
  • 週遊各國如何付小費
    當你到某國旅行時,你需要知道在該國如何支付小費,否則無論你去哪裡,都會惹怒服務人員。以下是有關世界各地付小費的一些指導。巴西帳單上總是會收取10%的標準服務費,你就沒必要再付小費了。如果你想表現得很大方,那麼5-10%的額外小費會讓服務人員格外開心。只要記住付小費時儘量低調——巴西人不喜歡對此炫耀。以色列小費明確規定為10-13%。
  • 餐飲服務業小費怎麼給?各國情況不太一樣!
    有過出國生活經驗的人可能對國外服務業的小費比較深刻的體會。給小費的習氣在歐美國家較為盛行,不過不同的國家給小費的規範也不盡相同。在常人眼中,小費可能就全部給了服務員,實際上並非如此。最近這個國家通過一項議案,對此有了明確的規定。
  • 各國小費文化大不同 臺媒提醒民眾出遊千萬別給錯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華夏經緯網2月2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小費這文化在臺灣地區並不常見,不過在西方國家,用餐後或住宿後給服務生、房務員小費是普遍不過的事。小費該怎麼給,該給還是不該給,各國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禮儀和做法,在離臺前事先了解小費文化,才不會讓旅程出現尷尬窘境。據報導,在有小費文化的國家,要給予多少金額,通常取決於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好不好,如果服務極差,可能一毛都沒有。
  • 美國人問為什麼中國人不收小費,各國網友討論了起來
    出過國的朋友大概都有遭遇過小費文化的衝擊,想當初小編去泰國玩,有幾次因為忘記給小費而被導遊反覆"暗示」,尷尬死了,而我朋友去美國的時候,在餐廳沒給小費直接被服務員追出來要[笑哭]之前新聞裡也頻頻出現中國人出國旅遊被人強行索要小費的新聞[石化]。
  • 旅遊掃盲丨去歐洲旅遊,小費到底該如何給?
    在歐洲,給小費可以說是一種基本禮儀。有些國家,為了小費追出門外都習以為常。那麼,如何才能地道的給小費呢?圖/李悅給小費是服務行業中通行的對服務人員的酬謝方式。小費的英語單詞是「tips」,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當時英國酒店的餐桌中間會擺放寫有「To Insure Prompt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