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如意湖開和碼頭,媒體驚呼她是滏陽河上的「清明上河圖」
國慶假期,應朋友之邀也算基於疫情因素的考慮,胖叔還是選擇「周邊遊」去了一趟邯鄲磁縣。在此之前,朋友一直在我耳邊吹風近幾年來磁縣旅遊的各種美好,從媒體資料和網絡宣傳的推廣中,我也對今年邯鄲旅發大會把重頭戲放在磁縣有了大致的了解。應該說,在當地的景點中,磁縣的水墨園和滏陽河上的開河碼頭可謂搶盡了風頭。特別是自邯鄲旅發大會上推出大型實景演出《千年窯火磁州記憶》之後,盛讚和美譽之下的邯鄲磁縣開始有些「飄飄然」了。
邯鄲旅發大會上推出大型實景演出《千年窯火磁州記憶》
溢泉湖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縣城西3公裡處,滏陽河源頭,東武仕水庫之畔
水墨園:白牆灰瓦木柱建成的亭廊。一亭一廊,移步覽景,讓你盡情領略嶺南園林之美。
當地新聞媒體機構入駐的「澎湃號」上,竟然把開河碼頭和開封相提並論,說她是滏陽河上的清明上河圖」!信心如此滿滿、口氣之大,你信嗎?
開河馬頭歷史上是滏陽河流域最大的商品貿易地。磁州窯的瓷器、山西的煤炭、武安的鐵器、各地的糧食等.....
開河遺韻主要的組成是開河燈塔、開河碼頭,另外有三個帆船看臺
邯鄲磁縣如意湖開河碼頭及遠處的虹橋,復古古代漕運盛況
開河馬頭歷史上是滏陽河流域最大的商品貿易地。磁州窯的瓷器、山西的煤炭、武安的鐵器、各地的糧食等,都在這裡集散,漕運到山東、天津,輻射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湯湯河水流淌到今天,漕運文明源遠流長,磁縣為迎接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開創先河、一馬當先,在這裡打造了邯鄲市第一個以漕運文化為載體,集文化、旅遊、購物、民宿等多元業態於一體的開河漕運碼頭。
青磚、青瓦和防洪木的結構,構成出宋派建築的風格,重現當年的漕運盛景
磁縣藉助邯鄲第五屆旅發大會的契機,謀劃滏陽河沿線文化,造開河水鎮、開河遺韻、觀瀾小築、青子洲頭......
據說,國慶前3天,開河馬頭的遊客接待量達26萬人次。
在實際的探訪中,和國內的仿古水鎮和其他城市「以旅發大會之名著手生態修復打造生態景觀經濟帶」的做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我們所參觀的磁縣開河馬頭也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其主要由三大分區功能構成,分別為創意娛樂體驗區、漕運文化展示區、吉祥有餘接待服務區。創意娛樂體驗區,將商業與古代民俗風情完美融合,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磁州各種特色小吃,熱騰騰、香噴噴的特色美食,倒是讓人慾罷不能;而漕運文化展示區,則展示了磁縣在1975年開河村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六條元代沉船中的大量瓷器、鐵器和銅器;在吉祥有餘接待服務區,遊客可以觀滏陽河美景、賞宋代歌舞、嘗特色美食、品磁州美酒,無時無刻都是開封「清明上河園」的影子,我真懷疑這個項目是不是一家老闆來運作的?
從街邊到輕奢,從中式到西式,唯有美食與美景不可辜負
說實話,來磁縣旅遊,我其實對北朝考古博物館「小兵馬俑」、磁州窯遺址和蘭陵王高肅墓的偏愛遠勝過這些人設的「山山水水」。 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以北朝文化為主題進行設計建造,人字形的北朝元素符號從壁畫、石窟中提煉出來融入主體建築中,凸顯了北朝時期的歷史氛圍。館藏文物包括陶俑、壁畫、瓷器、金銀器等,是東魏北齊出土的珍貴文物,給我印象最深的應當是「小兵馬俑」的風採了;而磁州窯現存古窯址數十處,在彭城鎮有多處保存完好的「饅頭窯」,彭城磁州窯鹽店遺址中有一座元代古窯址,保存得相當完好,在窯址旁的作坊裡還可以看到瓷器的製作過程。觀臺窯址曾進行過大面積發掘,除發現數以萬計的瓷器和瓷片外,還發現了保存較好的窯爐、加工原料的碾槽等;而蘭陵王高長恭,據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北齊宗室將領,居功至偉。傳說常常帶著猙獰面具上陣,敵人聞風喪膽,後被大王猜忌賜死。儘管,今天所見到的蘭陵王墓園交通不便,佔地不大,進入後僅有墳頭、雕像和墓碑,但卻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觀瞻,再次聯想到那首文明中外、膾炙人口的《蘭陵王入陣曲》,可見其人氣和英明在民間的影響力。
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陶俑、壁畫、瓷器、金銀器等,是東魏北齊出土的珍貴文物
磁州窯,從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餘年的歷史,一躍成為中國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
2002年,日本大阪市博物館館長蓑風考察發現,日本茶道文化標誌一隻古瓷碗,竟與磁州窯的古碗一模一樣
在去燕魏帝天子冢時路過蘭陵王墓,蘭陵王以作戰時戴恐怖面具與創作的「蘭陵王入陣曲」而聞名中外
整個墓區非常小,連個看門的都沒有,除了不高的墓外,還有塊非常高大的古碑
近年來,中國各地著實掀起了一股蔚為可觀的古城建造潮:先有投資2億元、佔地1平方公裡的甘肅金昌市驪靬古城、投資30億元復建的敦煌古城、投資50億元佔地2000餘畝復建的河北灤州古城、投資30億元建設的江蘇堯帝古城;再到石家莊投資40億元,實施改造提升工程展示正定縣千年古郡風貌;後有開封用上千億元借「老城區改造」之名落成近20平方公裡的實景人文旅遊勝地「清明上河園」,重現北宋「汴京」時期盛景……
然而,當仿古建築幾乎成為城市建設的標準配置時,同質化嚴重,低端業態盛行,文化遺產遭破壞等諸多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無論是明清一條街還是唐宋名城,無論是文化街區修繕改造還是新古城開發建設,在與商業密切結合的過程中,假如許多古街巷原來的風貌逐漸缺失,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背離,成為千城一面的「流水線商品」。那麼,這種在三四線城市愈演愈烈的「復古風」當休矣!「打著保護歷史文化的幌子,拿仿古建築來騙錢」的遮羞布早該撤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