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的企業,不僅是推動社會經濟前進的個體,也有責任參與到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反之,尊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企業,對趨勢的把握也會更準確、更紮實,正是基於此,起身於高品質項目領跑者的中赫集團就將中赫的建築哲學延用到了更廣泛的歷史文化保護中。
266歲望龍樓背後的建築哲學
266年前,浙江金華人士為了迎接乾隆皇帝下江南,花費巨資購得11株紅豆杉、數百株香樟木以及4根千島湖茶園大柱石,聘請東陽名匠,對這些珍稀木材石材精心雕琢,建造了「望龍樓」。
(浙江東陽木雕)
266年後,望龍樓遇見了她的第二個知音——中赫集團。中赫一直認為傳統建築是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她的特點就是具有濃重的民族色彩或地方建築色彩。對於傳統建築的保護,「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不改變建築原狀」,只有這樣才可以全面記錄、研究傳統建築的技藝之路並傳承。在徵詢了當地傳統建築管理部門意見之後,中赫在2014年將其從浙江遷移至北京中赫·萬柳書院進行異地保護。為最大限度保持望龍樓的原貌,讓這座江南古宅完美融入皇城土地,中赫十赴東陽,誠意聘請百名東陽名匠,對望龍樓原址進行考察研究,將老宅子的椽木、大梁等構架一一編號造冊,用防雨罩妥善包裝,專車運送至北京進行原貌重建。望龍樓傳統的全木榫卯架構,習慣了溫潤的江南,為此,中赫營造了專屬於望龍樓的「小環境」,採用地板採暖、地板送風以及恆溫恆溼系統,讓望龍樓在中赫·萬柳書院煥發新姿。後期,中赫還持續對望龍樓進行一系列防腐和加固處理,這棟歷史超過266年的清代老宅,經歷全面保護修葺後,延續其古風古韻。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融入建築之中,賦予建築更持久的生命,是中赫一直秉承的建築哲學。
(遷移至中赫·萬柳書院的望龍樓復建工程)
(復建後的望龍樓內部實景)
中赫認為對傳統的傳承不僅是修繕保護,更要可持續的物盡其用,將傳世精品束之高閣絕對不是保護的目的,而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建築文化。為此,中赫集團在保護望龍樓的同時,大力挖掘望龍樓的文化魅力,在中赫集團的推動下,望龍樓已經成為海澱萬柳社區小學生們的學習實踐基地,孩子們可以從身邊的傳統建築開始,通過參與其中去感知文化的魅力。
(望龍樓與中赫·萬柳書院)
820年太子城歷史文明與現代生活的交匯
望龍樓之後,中赫集團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保護與傳承已極具心得,這也為中赫集團開發和保護太子城遺址打下基礎。
太子城遺址在公元1202年便是金朝行宮,位於2022 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核心區的崇禮太子城小鎮北側,屬於整個太子城小鎮規劃的一部分。在最初劃分地塊組團時,太子城小鎮的四季商街和奧運村與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有部分重疊。
(崇禮太子城遺址)
(太子城遺址靠山、望山的關係)
作為崇禮太子城小鎮的投資建設運營方,中赫集團又一次遇到建築和歷史文化的融合問題。「無條件為人類歷史文化讓路!」這是政府、中赫集團和各位建築大師達成的最後意見。中赫集團決定將四季商街的北邊犧牲一部分面積,讓渡兩三公頃用地作為遺址保護。中赫集團認為,太子城遺址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體現,而今天中赫所打造的太子城小鎮,不僅是冬奧會配套,也是中國四季度假目的地,將吸引全球目光。好的保護和傳承,對於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而在未來,這裡將有機會成為金代歷史文化相關的研學及國際交流基地。
(太子城遺址與崇禮太子城小鎮)
中赫認為,對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保護是高品質項目領跑者的責任,這並不僅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要求,更要物盡其用,讓傳統建築在新環境或新文化的氛圍中得到新生。通過真切的社會功能性應用,讓她們融入現代生活中,這樣的傳承才是有效觸達。另外,歷史文化與現代建築的和諧共生,一直都是中赫研究的專業課題:每一塊土地都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與人文的情懷,都是獨一無二的,建築也應該「從土地裡自然生長出來」。讀懂土地是中赫的責任,中國傳統建築的保護和傳承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