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一檔節目罕見播出了中國海軍艦載機殲-15的部分關鍵畫面,這就是艦載機殲-15最神秘的部位--尾部安裝的起降勾。
當終於見到了起降鉤的廬山真面目之後,軍迷網友們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疑問和好奇:如此一個小小的起降鉤,是如何攔住重達18噸重的殲-15呢?是採用什麼樣的高科技工藝,才能經得住這麼強大猛烈的反覆衝擊而不斷裂。
中國曾被世界各航母擁有大國嘲笑,造不出自己航母的阻攔索。阻攔索作為簡單有效的艦載機落艦手段,幾乎和航母同時問世,同時也是海軍強國的必修課。不過有句話叫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阻攔索其原理簡單,但實現起來難於上青天。該原理就是,航母上阻攔索兩頭連接的是複雜阻力產生裝置,在被飛機「絆住」後逐漸產生阻力,最終把飛機拉停。
現代航母普遍使用的液壓式阻攔系統,一般由制動器械、液壓緩衝系統以及冷卻系統組成。但一旦阻攔索由於設計或製造工藝的原因,在使用中發生故障,將造成致命的後果。
即便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俄羅斯等國,其阻攔索事故也曾經發生了不少。2003年9月11日,美軍「華盛頓」號航母上的一架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在降落時出現事故。飛機降落時雖然成功鉤住了阻攔索,但阻攔索因為平時維護不當,竟然猛地斷裂。這蘊含了強大勢能的阻攔索斷裂後,如兩條巨蟒出動迅速橫掃甲板。現場除一人靈敏跳躍避開之外,共有12人被鋼索當場掃倒,其中數人雙腿被掃斷,現場一片慘狀。
由於航母阻攔索的重要意義,各大國對此都極為看重。美軍當然不肯向中國提供阻攔索技術。而俄羅斯也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在阻攔索技術方面對中國拒之門外。即便是經過馬拉松式的談判,在最後關頭仍然拒絕提供阻攔索技術,一度幾乎造成遼寧艦推遲服役。為此,國外不少媒體曾質疑中國,能否真正讓航母投入使用。
不過,這難不倒越挫越勇的中國人。中國科研團隊一邊儘可能地借鑑他國的阻攔索研製原理和經驗,一邊下苦功夫自主研發我國的航母阻攔索,幾經挫折後終於研製成功。2012年11月,我軍飛行員駕駛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降落在遼寧艦上,這一次立下頭功的正是我國自主產權的航母阻攔索。
西方國家曾狂妄地說「中國不可能製造出合格的阻攔索」,中國不但做出來了,在現場目睹殲-15艦載機成功降落全過程的俄羅斯海軍專家自嘆:比「庫茲涅佐夫」號上的阻攔索更為先進。但是阻攔索掛住起降鉤的過程也十分重要,阻攔索必須精準勾住起降鉤,白色的鉤黑色的繩,黑白分明醒目勾到沒勾到,看一眼鋼絲繩就能夠看清楚,勾到推操縱杆,沒勾到就拉,其中需要戰機駕駛員非常精細的操作,但其中真正留給駕駛員判斷的時間只剩下0.1秒,這0.1秒卻是極速生死的0.1秒。
最後,鉤子是經過30WT水壓機特殊熱鍛高科技工藝製造而成,尾鉤似塑料但堅韌無比。並特意漆成白色,這個顏色最能方便觀察鉤子磨損情況,放下時還方便觀察員察看鉤子的工作狀態。並且,在起降鉤上面還必須塗上一層經過特殊處理的電鍍漆,耐高溫又耐腐蝕,海面上空氣鹽分高,金屬非常容易被腐蝕。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中國阻攔索是中國100%自主研製,其中所有關鍵性部件承力軸承都是瓦房店軸承廠製造。遼寧號航母阻攔索,是殲-15艦載機飛行員名副其實的「生命線」。從這個意義來看,阻攔索只有也必須由中國人自己研發,這樣才能保證讓殲-15駕駛員能夠放心駕駛戰機,才能夠保證飛行員自身的安危。
中國的艦載機也才能在一飛沖天之後,還能自由平安的回歸中國航母。(潯陽江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