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2020-08-17 鴨鴨愛生活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楊家大樓

楊家大樓屬於石獅永寧鎮,但並不在古衛城內,而是位於距古衛城4公裡外的後杆柄村,地圖上可以直接導航定位到,周邊停車還是蠻方便的。楊家大樓建築群是由菲律賓富商楊邦梭家族所建的豪宅,是民國時期閩南華僑建築的典範,也是泉州地區最大的華僑建築古民居之一。

從邊上側門進入,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就是真的好大。而且是很典型的西式建築,並不是像一般閩南紅磚古厝的風格。最吸引人的當然是主樓的六也亭,其上一隻石鷹張開雙翅俾睨天下的雄姿,也是楊家人拼搏進取的象徵。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規模體量大,更主要的是它融合了多種建築風格,有西方的羅馬柱、歐式迴廊、天使圖案,也有中式的紅磚古厝、天井院落,並且在樓中多處有各種楹聯牌匾題字。


只可惜現在已無後人居住,人去樓空,徒留感嘆。

景勝別墅

景勝別墅位於石獅市寶蓋鎮龍穴村,被評為「泉州十大魅力古民居」,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古民居,至今仍有建造者的後人居住。景勝別墅佔地面積1565平方米,坐西朝東,為面闊五開間四周帶迴廊的四層樓房結構。外牆開設左右兩個門樓,牆體為閩南典型磚石砌築,門樓外形雖模仿傳統木結構樣式,卻採用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最具特色的就是迴廊上面的雕塑,每兩根梁柱所隔成的一個方框正中均設一個。有獅子、鳳凰、人物騎馬等各種樣式,即使經歷了70年的歲月顏色稍有脫落,但仍可以看到當時設計之巧妙,猜想這個可能是用來做燈具?

別墅內刻有多幅對聯,也體現了主人倡導耕讀傳家的一種思想。

王起沃故居

每一棟紅磚古厝,幾乎都能說出一段故事,畢竟當年能蓋這種紅磚厝的都是非官即富,並非一般老百姓能蓋得了住得起的。在泉州石獅的湖東公園邊上,繞過七拐八拐的小巷子,王起沃紀念館便坐落於此。1900年,事業有成的王起沃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於2019年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王起沃紀念館全館共有房間30間,全部為清代建築構造。主落部分為二進五開間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角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保留有學堂、閨閣、祖母房等設施,讓遊客可以看見當年王氏家族的生活場景。亦可以從後院樓梯登上二樓屋頂,從高處俯瞰整座建築。

隴西番仔樓

相比起其他幾座大宅,這座隴西番仔樓現在只剩殘體,進入永寧衛古城大門步行大概100米,第一個呈現在遊客眼前的便是這座「危樓」。

隴西番仔樓,隴西乃李氏之郡望,此樓主人姓李,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所用水泥皆從南洋運來。建成不過數年後,1940年「七一六」慘案被日軍炸毀,但卻依然堅挺了80年,可以說是一大奇觀。而古城卻也就大度接納了它的殘破,猶如一道歷史明鏡,永遠的矗立在那裡。走近了看,有種說不出的壯觀卻又帶著幾分悽涼。

石獅的這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的典範卻異常低調,遊客稀少值得一看,並且都是免費開放的哦!

相關焦點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閩南傳統民居主要有三種類型:大厝式、府第式和洋樓式。大厝在閩南方言中有「大宅」、「大院」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閩南地區連續傳承的體現。據了解,蔣厝、盧厝、下王府、陳簡宅、李世俊宅、陳貴賤宅、坂美大夫第等24處,多為清代建築。
  • 亭店楊氏民居,閩南「官式大厝」的典型之作
    在福建許多文獻中記載,最早期的大厝起源於唐末,當時進入福建割據一方的閩國君主王審知,蓋起了華麗的宮殿,成為閩人爭相模仿的對象。 「宮殿式」、「皇宮式」、「皇宮起」等名字,成了古代閩地先民稱呼此類宅邸的名字。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人們才逐漸以「官式大厝」統稱閩南地區的古民居。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閩南民居如詩如畫「紅磚白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硬山頂」。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心錄 | 靜思究創新 | 閩南紅磚民居建築典範 ——楊阿苗故居營造特色賞析
    閩南紅磚民居建築以其靈秀的造型、精湛的構造、華麗的裝飾而聞名遐邇,在中華傳統民族建築之林獨樹一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重要的文脈。遍布閩南城鄉的紅磚民居建築,形成歷史文化名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歷數紅磚民居「家珍」,引以為典的當屬楊阿苗故居,以致在泉州「言古民居必稱楊蔡」(楊指楊阿苗故居,蔡指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群)(圖3.4.1)。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閩南傳統民居主要有三種類型:大厝式、府第式和洋樓式。大厝在閩南方言中有「大宅」、「大院」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閩南地區連續傳承的體現。據了解,蔣厝、盧厝、下王府、陳簡宅、李世俊宅、陳貴賤宅、坂美大夫第等24處,多為清代建築。
  • 泉州石獅小眾打卡地,四端堂裡的紅磚古厝,被譽為城市文化會客廳
    閩南的紅磚大厝在泉州一帶保留最為完好,不僅是文化留存也是遊客最愛的打卡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泉州石獅小巷裡的百年紅磚古厝,修繕花了3000萬,免費開放太美了
    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閩南傳統民居是怎樣建起來的?翔安內厝這位「建造達人」最有話說!
    閩南傳統民居以「皇宮起」宮殿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為典型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宋洋白雲寺 建造一座完整的閩南傳統民居可不容易每一步都有講究今天,日報君就要介紹來自翔安內厝的「建造達人」陳和永廈門翔安內厝陳氏家族祖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在祖父輩的影響之下,陳和永從七八歲起就開始接觸這門建造手藝。從最初的油漆工做起,在父親身邊學習。
  • 亭店楊氏民居,閩南「官式大厝」的典型之作,飽受偷盜的困擾
    在福建許多文獻中記載,最早期的大厝起源於唐末,當時進入福建割據一方的閩國君主王審知,蓋起了華麗的宮殿,成為閩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宮殿式」、「皇宮式」、「皇宮起」等名字,成了古代閩地先民稱呼此類宅邸的名字。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人們才逐漸以「官式大厝」統稱閩南地區的古民居。
  • 閩南古厝學習資料(1):幾間張幾落大厝
    雖然手頭拍到的古厝還不算多,但也堅持分類存儲,在我心中,有想過一個系列一個系列慢慢寫,但奈何不是沒有精力,就是沒有時間.最近心血來潮,或許也覺得時間已到,就想一邊翻閱曹春平老師的《閩南傳統建築》,一邊跟著做個學習筆記,除了作為資料,也可讓同樣喜歡、想了解閩南民居的親們,有個淺層的了解。因本人也是學習階段,若有錯誤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幫忙指正是感。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多為清代建築 出保護規劃方案
    劃定保護範圍指定修繕原則  規劃部門此次對第一批擬保護的閩南大厝劃定保護範圍,制定修繕保護原則和規劃圖則。列入本次保護規劃的閩南大厝單體的標準要求:具有閩南大厝一定建築特徵或風格,保存相對完好,佔地規模在200平方米以上;與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關。  閩南傳統民居主要有三種類型:大厝式、府第式和洋樓式。
  • 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福建尤溪桂峰村的百年大厝
    古街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所建,最有特色的是每座民居屋面都用封火牆隔離,這道牆的作用就是防止發生火災時,一家失火蔓延到其他人家的房子,雖然只是一道牆,卻有著大用途,而且也不失美觀。在桂峰村漫步,印象最深的就是所有的小道都是石砌,巷道林立,四通八達,曲巷通幽。
  • 「蚵殼厝」——閩南古民居奇葩
    其民居多為紅磚民居,其建築形式有古香古色的官式大厝,帶有南洋、西方建築風格的華僑民居,以及樸素簡約的石構民居。而永春、德化、安溪位於晉江上遊地區,接近內陸,境內多山,地理上自成一方。其民居既然也有一定數量的官式民居,但灰磚民居為其顯著特徵,其中以粗獷雄偉土堡、土樓和山林氣息木樓、高腳厝為常見傳統民居形式。
  • 旅遊:圓洲茶莊——坐落於原四落大厝,鼓浪嶼現有最古老的民居
    四落大厝位於思明區中華路,是鼓浪嶼現有最古老的民居。「四落大厝」和大夫第(海壇路28號)這兩座老宅具有閩南地區的獨特建築風格--紅磚厝、紅磚古厝,紅磚牆、紅筒瓦、紅地板,烘託出喜氣。作家舒婷天天路過這裡,對於它有很高的評價。經過兩年多修舊如舊,這兩座老宅如今向遊客展示閩南民居的建築藝術和傳統功夫茶的迷人魅力。圓洲茶莊坐落於原四落大厝之中,網上對其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