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馬焱
隨著老年人消費市場的日益擴大,許多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尤其是健康類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比如,小巧靈活、使用方便的測血壓智能手環。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血壓監測尤為重要,因為不同的數值,是醫生選擇不同的用藥和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傳統的血壓計,無論水銀式的還是電子式的,個頭都比較大,使用時需要坐下來,把袖套綁在手臂上,操作起來不太方便,出門也不便於攜帶。測血壓智能手環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
問題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手環,測量的數值真的準確嗎?
近日,杭州市消保委聯合浙江省老年醫學研究所,對市面上可攜式血壓監測設備進行實時評測活動。
本次評測,隨機取樣8款智能手環血壓計。其中包括6款銷量較高的,帶血壓監測功能的智能手環, 1款可以測量血壓的智能手錶,以及1款腕式血壓計。
樣品詳情如下表:
根據不同的測量原理,這些手環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光電法(PPG),手環向皮膚發射一種光電信號,通過傳感器採集手腕部位的脈搏波,然後通過特定的計算公式,估算血壓數值。使用時,手環只需佩戴在手腕上,即可直接測量血壓。
第二類是光電+心電法(PPG+ECG)。就是在光電信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幾塊金屬片,用來採集心電信號,綜合兩種信號,估算血壓數值。使用時需要用手指按住表面的金屬按鈕,才可以正常測量。
第三類是示波法。手環背面有一個微型氣囊,通過充氣、加壓、再放氣的過程,自動測量血壓,這其實和電子血壓計是同一原理,只不過是用在手腕上,而不是手臂上。
本次評測實驗在浙江省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國付主任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杭州市消保委全程參與,消費者代表全程見證。
為了儘可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王醫師運用醫學統計上的「拉丁方設計」法,設計了一套實驗方法。
總共8位受試者,全部為男性,年齡分別為29歲、32歲、33歲、43歲、62歲、74歲、78歲、80歲。
受試者通過抽籤決定1—8的編號,8款手環也由監督人員從A—H隨機編號。
受試者取坐位,測量部位為右上肢,上臂與乳頭持平。
每人分別佩戴一款手環,測量2次血壓,中間間隔1—2分鐘。如果收縮壓或舒張壓兩次讀數相差5mmHg以上,則進行第3次測量,取結果相近的兩次讀數的平均值。
然後根據「拉丁方設計」的順序,交換手環,進行第二輪測量。
以此類推,總共進行8輪,確保每位受試者都分別測量過8款手環。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在儘可能少的樣本量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實驗的科學性和隨機性,排除一些人為的幹擾。
目前醫學上測量血壓最準確的是有創血壓監測。需要將一個帶傳感器的導管通過穿刺,置於被測部位的血管內,從而可獲得血管內實時壓力變化的動態波形,通過特定的計算方法,可獲得被測部位血管的收縮壓、舒張壓等。
當然這種方法一般用於手術室、急診室裡的危重病人,並不適合普通患者平時監測血壓。
在無創血壓監測的方法中,最傳統的是水銀血壓計,用聽筒聽取手臂上動脈搏動的聲音來判斷血壓的高低。目前很多醫院的門診,仍然採用這種方法測量血壓。
水銀血壓計測量的準確程度,和周邊環境噪音、人耳的聽力、看刻度的時機等都有關係,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操作,否則容易存在人工誤差。
另一種是電子血壓計,也是目前醫院裡普遍使用的一種測量血壓的方法。其原理為示波法間接測量血壓,放氣或充氣的過程中,感知脈搏波信息,並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轉換和計算得到血壓數據。 電子血壓計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引起的誤差,測量結果相對準確、穩定。
實驗中,我們採用歐姆龍 HBP-1300醫用電子血壓計作為比對的標準值,且該血壓計經過專業機構檢定合格的。
經過計算,8款手環的測量結果與標準血壓值的誤差情況如下:
收縮壓
舒張壓
評測結果是,從收縮壓的情況來看,8款產品中,誤差值最小的有6.4 mmHg;最大的誤差達到了19.5 mmHg。
舒張壓的情況也差不多,最小的誤差值也有5.7 mmHg,最大的則達到了12.4 mmHg。
《JJG 692-2010 無創自動測量血壓計檢定規程》規定,誤差超過4 mmHg判定為檢定不合格。
參照此標準,8款產品的測量結果,與標準值相比,均有不小的誤差。
無論使用哪種測量原理,以現有的技術,智能手環還無法做到準確測量血壓。
醫用血壓計作為一種醫療器械,我們國家有相關規定,需要定期到專業機構做檢定,方可使用。家用血壓計,也需要經常校準,才能減小誤差。
如果測出的血壓和實際不符,很可能影響到高血壓病人的用藥量,從而影響健康。
而智能手環這種新生事物,由於不屬於醫療器械,國家尚未有相關的檢測標準,因此測量結果僅供參考,絕不能代替血壓計,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醫生提醒,自己在家監測血壓,建議使用電子血壓計。
選擇的時候注意三點:
1. 選擇有國家相關機構認證的正規產品。
2. 儘量用袖帶式的,不要用腕式的。
3. 根據說明書上的要求,定期去做校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