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月亮彎彎/康定溜溜的城喲/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張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喲……
這首在中國在大陸廣為傳唱幾十年的《康定情歌》,又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歌唱男女青年間的美好愛情,深受大眾歡迎。可有誰知道這首情歌背後還有那麼多的故事?多少年後才把它的詞曲作者和原唱者基本搞清楚。可以肯定的是,這首歌,起初來自於四川康定地區的一首民歌,後經多人改編,成為現在的詞曲形式。
康定在哪裡?康定現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族為主,漢、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又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藏漢交匯中心,歷史悠久。古代為羌地,在三國蜀漢時稱為「打箭爐」,後來歷經隋、唐、元、宋、明、清各代,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康定府。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15年,撤縣改為康定市。
在康定市爐城鎮東南有座跑馬山,藏語名為拉姆則,意為:仙女山;因山頂上有五色海湖,故又稱為五色海子山。山勢奇瑰,風景秀麗。歌中的「跑馬溜溜的山」就是這座山了。
隨著這首《康定情歌》的傳播,康定之名也聞名中外。甘孜州為了把此歌的詞作者、曲作者和首唱者搞清楚,1997年, 「懸賞1萬元尋找《康定情歌》詞曲作者」,其中自貢熊仲文、四川輕化工學院副教授宋方信等都認為《情歌》作者是四川宣漢縣馬渡鄉百丈村人李依若(原名李天祿,1911--1959年),後經記者深入實地尋訪發現,這首歌是李依若大約在1930年,與一個康定縣同姓李的女同學戀愛時,兩人結伴到康定跑馬山上遊玩,李依若根據湘西"溜溜調"編了一首《跑馬歌》,唱給"李家溜溜的大姐"聽。後因家庭幹涉,兩人被迫分手。
李依若的同齡好友和他的遺孀趙氏老人都多次聽他唱過這首《跑馬歌》,他們都堅信《康定情歌》的原作者就是李依若。還有一個叫歐明學的人說: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時教他唱的這首歌,還說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歌詞裡有「勞動溜溜的好」,不是現在「張家溜溜的大哥」而是「李家溜溜的大哥」。
解放後,李依若曾任宣漢成立文藝宣傳隊隊長,宣漢文聯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員會委員。李依若才華橫溢,一生最愛搜集整理民歌,創作民歌。他先後整理創作巴山民歌上百首,尤以《康定情歌》、《蘇二姐》和《跟著大陽一路來》著名於世。遺憾的是,後來李依若不得不流著眼淚,一邊唱,一邊將這些民歌的手稿全部焚燒了。1959年李依若去世。
但讓這首歌廣為傳唱的首唱者是誰呢?組織者最先找到了20世紀40年代上海大中華唱片廠出品的最早唱片,唱片上的演唱者是「管喻宜萱」,但卻不知道「管喻宜萱」是誰。直到5年後的2002年,甘孜州在央視西部頻道錄製《康定情歌》專題片時,才搞明白「管喻宜萱」,就是我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喻宜萱(1909年9月6日-2008年1月8日 ),她是新中國聲樂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並創建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李雙江、吳雁澤等歌唱家都是她的學生。
丈夫管澤良(1908年-2001年),是我國知名植物遺傳學專家曾任國務院參事,湖北省立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院長。按舊時代的習慣喻宜萱就成了「管喻宜萱」。在採訪時年93歲的喻宜萱教授後得知這首歌被廣為傳唱的情況,因各種資料說法不太一致,這裡綜合參考多種資料進行整理如下。
1927年11月,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上海創辦的國立音樂院,1929年9月,改名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簡稱上海國立音專),1938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學校羈留上海,校址遷入租界,但有不少師生到重慶後方。1940年11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集中上海國立音專的師生及北平(今北京)等地的音樂家,在重慶沙坪垻區青木關鎮成立國立音樂院。1941年留在上海租界的國立音專被汪精衛偽政權接管,並改稱國立上海音樂院。
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學生王震亞等發起成立"山歌社"收集改編中國民歌活動,聲樂系學生吳文季也積極參加。1946年5月他去了西康省(康定當時為西康省的省會),到當時國民黨康定駐軍的青年軍夏令營任臨時音樂教官。當時往返運貨的馬夫常在康定城跑馬山的山坡上休息聊天。一個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調》吸引了他,經他整理或加工,把這首歌曲定名為《跑馬溜溜的山上》,還添加了"世間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愛喲,世間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喲,……"這段歌詞。吳文季回校後把這首《跑馬溜溜的山上》的簡譜交給了老師伍正謙。
1945年,青木關國立音樂院遷到南京,吳文季也隨學校回到南京,繼續在音樂專業深造。在學校舉辦一場音樂聯歡會,於是武正謙找到作曲系江定仙老師,請他為《康定情歌》編配鋼琴伴奏譜,還請江定仙保密,想音樂會一鳴驚人。當時江定仙身邊沒有鋼琴,用風琴配出了伴奏。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1946年,在國立音樂院師生聯歡會上,伍正謙用美聲演唱了這首《康定情歌》,吳文季用手風琴進行伴奏。但反響一般。江定仙后來一直保存著《康定情歌》的譜子。
1933年,喻宜萱在上海國立音專畢業於後,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任教。1935年,喻宜萱赴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留美期間,喻宜萱利用假期和課餘時間,在紐約、舊金山等17個城市舉行獨唱音樂會。從此,喻宜萱名揚海外樂壇。1939年,喻宜萱回國後,先後在成都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和國立湖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並在各地舉行獨唱音樂會,1945年以後,為普及平民音樂活動,喻宜萱辭去教職,專門從事演唱活動。在全國各城市舉辦獨唱音樂會。
1947年,喻宜萱準備在南京國際俱樂部舉辦個人演唱會,約他的同學江定仙為她伴奏,江定仙向喻宜萱推薦了這首《康定情歌》。喻宜萱看後愛不釋手,馬上背歌詞。在下半年的音樂會上,喻宜萱正式演唱了《康定情歌》,引起轟動。1948年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為喻宜萱錄製了唱片,從此這首歌就傳揚全國。
1949年5月、6月,喻宜萱分別在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舉辦了音樂會,演唱了《康定情歌》,並先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了《康定情歌》,使這首歌走向了世界。央視在錄製《康定情歌》專題節目期間,甘孜州和康定縣相關領導等登門拜訪了白髮蒼蒼的喻宜萱,授予喻宜萱「康定榮譽市民」稱號。喻宜萱激動地說:「我唱了半輩子《康定情歌》,終於和康定人民取得了聯繫。」她為甘孜人民寫下這樣的話:「我喜愛《康定情歌》,我嚮往康定跑馬山,我熱愛康定的人民。」喻宜萱教授在2008年1月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康定情歌》唱遍中國,享譽世界,無疑,吳文季的採集、整理、改編功不可沒。吳文季1918年3月31日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洛陽古鎮,少年時接受"五四"思想,投筆從戎,北上抗日,在重慶、南京組織學生愛國運動。他熱愛民族文化,醉心於挖掘各地文化資源,採集民歌,一片好看的樹葉也要採集回來留作紀念,一生採集並整理改編200百餘首民歌。
解放後,吳文季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文工團、總政文工團工作,任研究員、歌唱組副組長等職。1952年他在北京首唱和領唱《英雄們戰勝大渡河》,震動了中國樂壇。1953年12月,他因為在康定國民黨軍隊音樂教員的經歷,被懷疑有歷史問題遣送回惠安家鄉進行勞動。當時,他正與一姑娘熱戀。回到家鄉後,吳文季的身心都承受著極大的創傷。為了不連累姑娘,吳文季忍痛與她分手。從此,與中國第一情歌有著不解之緣的他終生未婚。
他根據惠安的風土人情,先後譜寫和編導了《阿蘭》、《豐收之夜》、《八級浪》、《惠女頌》等許多優秀樂曲、舞蹈,多次進京參加全國會演,成為將惠安女搬上舞臺的第一人,開創了現代閩南音樂作品。
1966年5月1日,吳文季在貧病交迫、極端無助中,孤苦伶仃地結束了自1953年以來充滿苦難、飽經憂患的一生,只活到48歲。臨終前一天深夜,他因肝破裂而大量咯血,垂死前仍趴在桌上,在黯淡閃爍的微弱燭光下,為福建崇武縣一個小小的漁村俱樂部修改準備演出的樂曲。1986年,在吳文季去世整整20年之後,終於獲得正式平反,恢復名譽。
作曲者江定仙老師(1912年11月10日-2000年),作曲家,湖北武漢人。1930年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曾任國民黨政府陝西省教育廳、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編輯,湖北教育學院、重慶音樂院教授。解放後,先後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院長。他一生著作頗豐,除了許多歌曲和合唱曲外,還有《煙波江上》交響詩和《鋼琴曲三首》,以及譜寫《早春二月》和《沒有下完的一盤棋》的電影音樂等。
與《康定情歌》有關的還有康定地區的溜溜調。有人認為《康定情歌》是康定北關外雅拉溝一帶農牧民首創的一首民歌,屬於「溜溜調」,本來只有前三段。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前期,康定的少年兒女在「伴花夜」(陪新娘歡度婚前之夜)或打趣「兒女之情」時,都愛唱這首歌,詞中「李家大姐」、「張家大哥」,通常要臨時改唱成眼前女方和男方的姓氏。李依若和吳文季應該都是根據這裡的溜溜調改編創作的。而現在仍有演唱溜溜調的傳人,這就是康定的毛雲剛。
毛雲剛的先輩,是清乾隆時期康定八大寨子中唱溜溜調唱得最好的人。他們一代代相傳下來,唱到毛雲剛這一輩已是第六代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毛雲剛本來在康定城裡有個正式工作,因他過於入迷唱歌,加上溜溜調被視為靡靡之音,他丟掉了鐵飯碗。但他並不後悔,回農村後仍邊勞動邊唱民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康定的一次歌詠大獎賽中,毛雲剛被請去演唱了 《十二杯酒》與 「溜溜調」。雖是仗著酒興來的兩首,可他一鳴驚人,很快家喻戶曉。平時,村子裡遇到紅白喜事,都要請毛雲剛出山,好好唱幾曲溜溜調。
1988年夏,毛雲剛和藏族歌手亞東一起在跑馬山上唱過歌。亞東被譽為「高原歌王」,當時他很喜歡唱藏族情歌《十二杯酒》,但他在長調上拿不準,毛雲剛花了幾個晚上教他。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一天,歌手譚維維專程從成都來到康定,找毛雲剛請教《康定情歌》的原生態味道。
2015年12月25日晚,「康定溜溜調」非遺項目走進北京衛視大型文化傳承節目 《傳承者》。節目中,毛雲剛代表四川康定溜溜調唯一的傳承者,攜手著名歌手龔琳娜演繹了原汁原味的《康定情歌》,觀眾掌聲雷動。節目最後,毛雲剛面對觀眾流著熱淚說:「謝謝大家喜歡我們的溜溜調,我希望這古老的山歌會傳承下去,傳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在毛雲剛家裡,每每來了客人,他都要抱出一本發黃的手抄歌本給大家看。這是他耗時兩三年整理出的1300多首民歌。毛雲剛只有初小文化,也不懂創作,但他記性好,這些溜溜調是他打小一邊唱一邊憑腦殼「摳」的。
毛雲剛溜溜調裡的《康定情歌》,跟我們現在聽到的《康定情歌》還不太一樣,那歌名兒叫《康定巷情歌》,歌詞經過若干人的再創作是這樣的:「跑馬山上青松林,這方有我心上人。天上又下罩子雨,這個姻緣天鑄成。跑馬山上一朵雲,端端照在康定城。李家大姐一枝花,張家大哥看上她。一來看她人才好,二來看她會當家。郎才女貌都雙全,跑馬情歌代代傳……」
毛雲剛說:「記得小時候聽父親或鄉親們對歌,每一首都是對生活對大自然最真實的反映,人們見山唱山、見水唱水,就是遇到個喜歡的姑娘也要唱歌。我覺得,那種隨時能聽到歌聲的日子,過起來才有意思。」
真沒想到,這首《康定情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這首民歌成功在全國流傳而且聲播海外,讓全中國和世界知道了康定,知道了跑馬山,知道了康定青年的愛情。從這方面來說,毫無疑問,李依若、吳文季、江定仙、喻宜萱等人在作詞、作曲、採集、改編、演唱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歌曲的成功,並沒有完全給他們帶來成就、收穫和幸福。吳文季因此遭受了磨難,並終身未娶,實在令人嘆息!最後,再向他們致以深深地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