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揭曉,王平、許晴分獲主、配角獎榜首
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4月30日在上海大劇院揭曉。中國評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演員王平憑藉《母親》摘得主角獎榜首,惠敏莉、李君梅、金不換、馮蘊、蔡曉秋、陳明礦、錢程、周野芒、王嶽凌分獲主角獎。配角獎榜首為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淮劇團許晴,唐紅友、徐蓉、張茜、蔡燕獲得配角獎。著名文化學者白先勇獲特殊貢獻獎。
觀眾懂戲 專家公正
王平
「上海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平臺,上海觀眾懂戲、觀念新、有見識,帶著《母親》來上海,我完全不擔心市場。」王平坦言《母親》與傳統評劇不一樣,「《母親》形式新穎,用片段閃回、詩化寫意取代以往戲曲線性敘事,令情感抒發更有新意。我的角色從七十多歲回望十八歲,不斷進入又跳出劇情,形體和聲音隨之變化。去其它地方演出,我可能會擔心反響,但上海不一樣,觀眾觀念開放,他們歡迎一切有品質的創新。」
惠敏莉
7年前,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演員惠敏莉攜《柳河灣的新娘》首次來滬,她稱為「熱身」,「那次演出,我感受到海派文化的包容與多元化,體悟到戲劇創作的提升空間。」今年,惠敏莉憑藉講述易俗社百年歷史的《易俗社》摘得「白玉蘭」,「上海觀眾太可愛了,有文人雅士之風,看戲時特別安靜,全情投入,演出結束他們品戲、評戲,又給予我很多反饋。」在上海評論家牽線搭橋下,惠敏莉與同事們在演出之餘到復旦大學舉辦講座、易俗社歷史展覽,深受歡迎,「上海學生們同樣為易俗社文化救國的精神折服,這啟發我們創作講求人文情懷、選好題材。下次,我們會儲備更好節目,請上海觀眾與專家品評」。
自1989年創設以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共吸收海內外參評演員3600餘人次,涉及劇目2000餘臺、劇種60餘個,既有京劇、崑曲、越劇、滬劇、淮劇、話劇等大劇種,也有雲南滇劇、採茶戲、彩調、五音戲、絲弦戲、隴劇、蒲劇等小劇種。第1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中,浙江義烏婺劇團樓巧珠憑藉《赤壁周郎》站上領獎臺,「在浙江,婺劇是個地方性小劇種,我們也只是個區縣小劇團,我們居然能與全國著名的大劇團、大劇種一起獲獎,這讓我們心懷感激。上海的觀眾真懂戲,上海的專家真公正。」
許晴
4月30日,許晴憑藉《留守村長留守鵝》獲得「白玉蘭」,她同樣來自小劇團:「漣水縣淮劇團是一個縣級劇團。《留守村長留守鵝》是最正宗的農村題材。我們之前來上海演過《雞村蛋事》,也是農村題材原創作品,反響不錯,所以團長想再來上海展示一次。縣級劇團要創作原創作品非常不容易,我沒想過能再來上海演出,還能評選白玉蘭,挺自豪的。」
張茜
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張茜憑藉話劇《白鹿原》拿到「白玉蘭」,5月5日、6日將在美琪大劇院演出陝西人藝新戲《平凡的世界》,為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拉開帷幕。《白鹿原》兩度在上海文化廣場演出,口碑與市場雙豐收,張茜表示,「白玉蘭獎鼓勵我在舞臺上塑造好每一個人物。從《白鹿原》田小娥到《平凡的世界》田潤葉,能塑造截然不同的角色,與她們的靈魂碰撞,非常幸運。」
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匯聚於上海,「白玉蘭」舞臺吸引國外劇團關注。第18屆白玉蘭戲劇獎上,76歲的日本歌舞伎藝術家坂田藤十郎喜獲白玉蘭特殊貢獻獎。美國演員布拉德·裡特、加拿大「洋笑星」大山、英國演員麥可·雨果、義大利演員阿圖羅等都斬獲過「白玉蘭」。「對於中國話劇,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大山的感言道出了外國演員們的心聲。舞劇《春江花月夜·賽珍珠》劇組獲得第28屆白玉蘭戲劇獎集體獎,再次彰顯上海這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大碼頭中,「白玉蘭」舞臺開放性、包容度。
新人輩出 植根基層
近30年來,白玉蘭戲劇獎推出了一大批劇壇新生力量。茅善玉、方亞芬、韓再芬、沈昳麗、張軍、王珮瑜獲得白玉蘭主角獎時,都不到30歲。第10屆白玉蘭戲劇獎中,12歲的楊韜憑藉川劇《變臉》獲得主角獎。22歲的黃豆豆以《蘇武》斬獲第11屆白玉蘭獎主角獎榜首,第二年又憑藉舞劇《閃閃紅星》再次榮獲主角獎。
王婉娜
22歲的王婉娜憑藉越劇《十二角色》摘得新人主角獎,她感謝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越劇院攜手製作這部原創大戲,令全班同學都有機會實踐,「現代戲沒有高靴、水袖等輔助手段,我們得學會把握正確的戲曲節奏,不再刻板模仿。」5月8日王婉娜即將在東藝演出《追魚》,《十二角色》讓她對於戲曲傳統程式有了新的理解,「過去我們認為程式理所當然,創作《十二角色》讓大家更加懂得分析、理解程式,成為更好的演員。」
著名文化學者白先勇獲得第28屆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自1987年以來,作為推廣崑曲的「義工」,白先勇發表了一系列「崑曲之美」的評論。2009年首倡北京大學崑曲傳承計劃。由白先勇總策劃、總製作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從蘇州走向全國,又走到世界近20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白先勇的關注重點從崑曲演出轉向崑曲教育,先後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臺北大學開設了崑曲課。白先勇表示,「我第一次接觸崑曲是在上海,觀賞到俞振飛與梅蘭芳的《遊園驚夢》,因此與崑曲結下不解之緣。這次在上海獲得白玉蘭大獎,對我更有特殊意義。」
白玉蘭組委會表示,今後白玉蘭戲劇獎會更加關注在戲曲進校園、進基層活動中取得成績的院團與劇組,積極組織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家聯動長三角,走向全國,探索搭建「走出去」的服務平臺,進一步拓展白玉蘭戲劇獎的外延和影響。
5月1日,白玉蘭藝術團也將攜新晉「白玉蘭」得主赴金山進鄉村開展演出,送戲到百姓家門口。除了在上海以外,「白玉蘭」還走向了全國各地。去年8月,尚長榮、蔡正仁、谷好好、茅善玉、錢惠麗、史依弘、王珮瑜等上海戲曲藝術家、白玉蘭獎獲得者赴寧夏、陝西、內蒙古開展「深入基層、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與當地梅花獎、白玉蘭獎演員同臺演出交流。今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地白玉蘭獲獎演員互動交流活動也已列入議事日程。
近日《關於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公布。白玉蘭戲劇獎作為上海的一個文化品牌,將主動尋求新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和全球影響力的舞臺藝術評獎平臺,通過公平競爭,贏得觀眾口碑、業界口碑,在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大構架下,「白玉蘭」繼續尋求新的發展,在碼頭的集成上成其大,在源頭的創作上求其高,促進文藝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推動中外戲劇文化的互動交流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