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中日文化傳統對比

2020-12-21 騰訊網

[摘要]歷史上日本人無論怎樣吸收外來文化,都不曾動搖日本文化的根基。日本是既不屬於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也不屬於儒家文化的獨特文化體系。

《「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

一衣帶水,同文同種,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長期以來,一談起日本,中國人會不自覺地這樣看,這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甚至僵化的印象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否認,中國文化對日本曾產生深刻影響,但日本通過消化、吸收、改造,已將其轉化為日本文化,雖然表面看相似,名目上甚至相同,但內涵已有很大不同,不正視這個差異,就會給我們認識日本帶來巨大偏差和誤會。

李卓的《「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一書認為,日本社會發展一直處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吸收外來文化來改造本國文化,但歷史上日本人無論怎樣吸收外來文化,都不曾動搖日本文化的根基,日本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但不能說日本是基督教國家,同理,我們也不能認為日本就是儒教國家。日本是既不屬於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也不屬於儒家文化的獨特的文化體系。

事實上,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結構與社會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早就表現出來了。只有客觀地看待中華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才能去掉表象看本質,了解中日兩國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的差異。

作者認為,應正視古代中華制度文明在日本的落敗,大化改新後在隋唐制度的影響下日本進入古代國家繁榮發展時期,但外來的制度在日本社會從一開始就「水土不服」,日本「脫亞」實際上在平安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日本與中國明顯的不同,是從未建立起中國那樣的平民社會。日本自古就有貴族傳統,由於貴族勢力強大,科舉制度在日本僅是曇花一現,離開科舉制度來談中國與日本古代社會的相同或者相似,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貴族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階層,進入幕府時代便逐漸衰落,但掌權的武士並沒有對他們進行徹底的剝奪,這種「貴族現象」是值得探討的日本社會特徵。

本書用較大篇幅闡述了日本家制度的特色與功能。中日兩國雖同是以家為社會組織基礎的國家,但通過社會史的深入考察,就會發現中日兩國的家在家的結構與家的功能、家的倫理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倫理體系與道德準則也相去甚遠。日本的家與家倫理有著不平等、親情淡漠等缺陷,但是在客觀效果上看,又存在著有利於事業發展的積極因素。

相關焦點

  • 周月琴:儒教在當代韓國的命運及其傳統文化意義
    在這本書中,從歷史到現實,從孔子到朱子,從祖先崇拜到孝道,從國家到男人、女人,從中國、日本的儒教到韓國的儒教,作者幾乎對儒教文化做了全方位的批判,而批判的重點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儒教文化造成了國家崩潰的歷史循環。
  • 「花好月圓·日本印象」中日傳統文化友好交流活動
    」中日傳統文化友好交流活動。活動開始時,現場居民和外籍友人先欣賞了兩段分別來自中國和日本的中秋節傳統習俗和相關神話傳說的視頻,讓我們對源自中國文化而又發展成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來了一個最直觀的感受,相似而又差異巨大。
  • 從日本的黑拉釣法,對比臺釣,淺談中日釣魚文化的差異
    而要說起臺釣和日本釣魚圈子的關係,用文化佔領這個詞,應該更貼切,似乎日本離我們很遠,但是臺釣的器具、規制、名詞等等,都是以日本釣魚文化的衍生詞為主,舉個例子,在中國傳統釣魚文化中,因為沒有體系的建立,所以稱呼就是魚竿、浮漂、魚鉤、魚線,僅此而已。
  • 燃我民族魂,傳我中華神——「 中日文化對比」主題團日活動
    燃我民族魂,傳我中華神——「 中日文化對比」主題團日活動 本次團日活動設置了三個環節1.飲食文化對比2.服裝對比3.傳統節日對比。通過活動,加深了同學們對中日文化差異的理解。活動展現的異國風情及中國傳統韻味吸引了路過的同學踴躍參加。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長屋王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漢詩讓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文化上的共通性和精神層面的互相接納,彰顯出挖掘共通的傳統接點對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當今安倍晉三政府非常注重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國家認同。表徵日本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抽取出來,賦予意義,並有意識地運用於對內國家認同的建構,深入剖析其建構國家認同的方式和建構「他者」的過程對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旅日學者王敏的《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在京出版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訊:著名的旅日學者、日本華人筆會會長、日本法政大學教授王敏博士,長期在日本從事日本及中日文化的研究,對此造詣很深,著述甚豐,達140餘部;在日本和國際上頗具影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該領域的研究專家。 不久前,王敏教授的論著《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付梓出版。
  • 日本能夠很好保持傳統文化的一個原因
    (原標題:日本能夠很好保持傳統文化的一個原因) 前日和一位著名紀錄片導演聊天
  • 從文化的角度比較中日
    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中日文化的融合與差異,作者以「中日文化同根異株」為題,從對動物喜愛的一致性這個微小的切口旋入,對日本人關愛動物的文化進行了詼諧的分析,然後又對中國文化中對動物的關照進行了對比分析,從而找出了兩國動物文化的異同點和文化淵源;作者風趣地向我們介紹了日本的裸體文化,對日本人喜歡洗澡、「隨流而去」的文化進行了細膩的分析,進而歸結到中國儒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長期影響,同時對日本文化中追求
  • 中日兩國民間團體福建互贈傳統服飾 促進文化交流
    活動在悠揚的古琴聲中拉開帷幕,包括中日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漢服與和服穿著文化展示、中日傳統茶藝展示、漢服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從不同層面展現兩國文化歷史的淵源。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服飾文化研究會會長渡邊智慧女士向來賓介紹此次向福建省漢服文化促進會捐贈的一套百年歷史的日本和服。
  • 中日文化差距,從這兩張圖可以看出來,對比才知道這麼明顯
    文:伊然文化 感謝關注近日日本上了兩次熱點,一次是「日本球迷賽後撿垃圾」及「日本隊清理更衣室」,這兩次熱點又將中日國民素質再一次提起。日本這個既令人可恨又令人佩服的國家。網上的輿論是兩種聲音,可恨與可敬。
  • 中日旅遊業界在日本箱根舉行慶中秋旅遊文化交流活動
    人民網東京9月29日電(趙松)名為「中秋節in箱根2015」的慶中秋中日旅遊文化交流活動28日、29日在日本旅遊勝地神奈川縣箱根地區舉行。來自中國16家旅行社的20多名日本旅遊市場負責人與日本旅遊業界進行了交流。 本次活動由中國國家旅遊局日本代表處、東京中國文化中心和日本藤田觀光株式會社共同主辦。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結論:儒教與清教
    當然,也有罪這一說,但這在倫理方面指冒犯了傳統的權威:雙親、祖先、職務等級制裡的上司,也就是說冒犯了傳統勢力,另外則指對傳統的風俗、傳統的禮儀,最後還有固有的社會習慣裡巫術式的危險的大侵害。凡此種種,彼此同等:「得罪!」相當於我們在冒犯社交慣例時說的「請您原諒」。禁慾與冥想,苦行與遁世,在儒教裡不僅是聞所未聞的,而且還受到鄙視,被看成是寄生蟲般的懶惰。
  •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5年,當然會對日本的文化做些研究,也自然會把中日文化來做比較。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他與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日本人也曾經那麼熱情深入地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並把中國語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樣東西,每一種習俗,似乎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上的日本曾經毫無保留地學習和沿用了中國的語言和習俗,又逐漸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特有的文化。  首先是中日兩國的文字。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日本文化與日本旅行者的關係
    日本的古代文化屬於東亞儒教文化圈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它的許多文化現象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國。養蠶日本政府的既定國策是:在國家制度上,以中國儒學為經綸天下之綱;在國民教化上,擬以佛教為訓化民性之本。故力圖汲取儒、佛二說之精華,以興隆日本文化。
  • 日本文化旅遊資源專區入駐中日博覽會
    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於9月25日至27日在大連世界博覽廣場舉行。大連市文化和旅遊局配合日本商品展覽會,首次搭建日本文化旅遊資源專區(以下簡稱專區),為文化旅遊業界人士和廣大市民提供了交流合作、獲取信息的平臺。
  • 「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日本奈良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作為活動後援單位,揚州市政府、奈良市政府、「東亞文化之都2016奈良市」執行委員會承辦。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民間文化交流具有持久的強大生命力,是兩國友好交往的活水源頭。只要雙方共同秉持「親、誠、惠、容」的理念,兩國文化交流合作空間一定會更廣闊、潛力一定會更巨大。她表示,江蘇作為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關係最密切、成果最豐碩的地區之一,「十三五」期間將在文化傳承、文化創意、文化服務、文化交流等方面推出系列新舉措。
  • 中國唐裝與日本和服的對比研究
    相比起這些國家而言,最為頻繁的還是日本。一來是唐朝繁榮昌盛,多地交好;二來是中國日本一水相隔,距離較近,交通往來較為方便。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有唐朝時期,國家的政策非常開放,支持開放國門的策略,民眾和國外的交易往來也非常頻繁。  也許疑問在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如此多的外來文化,怎麼在最終都沒有將唐朝文化同化了呢?
  • 中日黃檗文化社團聯手 助推福建湄洲媽祖巡遊日本
    中日黃檗文化社團聯手 助推福建湄洲媽祖巡遊日本 2018-02-19 18:06: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日本論》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較中日文化與社會的異同,從政治理念、宗教意識和個人修養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國進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較近代以來中日在接受外來文化問題上的差異,由此考察兩國在面對近代大變局時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研究已不再是具體事項的簡單羅列和對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後面的深層次問題。他們採用的比較方法和分析視角,對於後來的近代中日比較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 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
    2019年9月16日下午,由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與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主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承辦的「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敬文圖書館二樓西報告廳隆重舉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及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共八十餘名學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