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千重香滿天種糧大戶把幸福「種」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01-20 法制現場

本報訊(通訊員 陳向東 記者 周雨婷)秋雨行將去,秋陽姍姍來。10月8日,陳貴鎮堰畈橋村程豈凡大畈裡,放眼望去,數百畝稻田像鋪了一層黃金地毯。秋風拂過,稻浪起伏,一縷稻香襲來,頓時讓人領略到秋的風情,飽嘗到秋收的滋味。 臨近中午,陽光正好,程正春與父親程周順一人開著拖拉機、一人開著收割機下了田。顆顆飽滿的稻穗,粒粒如金子般,垂垂欲滴。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裡翻滾,粉碎的稻草紛紛揚揚灑落,不一會兒工夫,「吃撐了」的收割機便酣暢淋漓地將稻穀「吐」到拖拉機拖鬥裡。 看著收穫的稻穀,父子倆黝黑的臉上掩不住燦爛的笑容。 今年46歲的程正春,是程豈凡灣種糧大戶,戴著焦草帽,泥巴沾滿身,雙手老繭很厚,滿嘴裡說的都是稻子,活脫脫一農民範兒。原本在武漢一家物流公司開車,每月可拿到5000多元工資的他,不甘於此,便起了新念頭。 2014年,見父親一人在家種田,妻兒在家務農,想著在外打工也非長久之計,不如借著國家系列利好惠農政策,在農村天地幹出一番名堂。程正春於是拿著多年打工攢下的積蓄,找村裡流轉了土地,一本正經當起了職業農民。 憑著不斷地學習與積累,長年在稻田摸爬滾打,程正春有樣學樣,很快掌握了各種農機操作和農業種植技術知識,並積累了豐富的稻田管理經驗。回家這些年,自家稻穀總產量逐年遞增,稻穀品質也越來越好。2019年,雖受旱情影響,糧食總產量依然達到50餘萬斤。 「一滴汗水,一粒糧食。」程正春說,種稻子要像養孩子一樣細心操心,打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滅蟲害……一個環節都不可輕慢。只有精耕細作,才會有更多收穫。 近些年,靠著規模化種植、機械化耕作、精細化管理,程正春種植的水稻每畝產糧在1000至1200斤左右,除去各類成本,每畝淨收益可高達300元。 為了賣個好價錢,這些年,程正春的稻穀有的賣給大米加工廠,有的賣給鄉裡鄉親,有的送去酒廠釀酒,有時也開車送到城裡小區賣…… 賺了錢,程正春也更加硬氣,這些年購置了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等20多萬元的農機設備。家庭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孩子今年送進城裡上初中,並計劃在城裡買套商品房。 想著田種好了也有奔頭,程正春回家種田已堅持6個年頭。他的水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從100畝到現在的800餘畝;種植區域從陳貴鎮擴展至茗山鄉,品種除了傳統雜交水稻,還涵蓋珍珠糯、太湖糯、粵農絲苗等6個品種。 「今年的汛期雨水偏多,穀子生長受到影響。汛期以後,鎮農業部門積極推進災後生產自救,幫助我們挽回了不少損失。」程正春說,從目前收割情況來看,他家每畝雜交水稻產量差的在700斤上下,好的在1000斤左右,預計將與2019年總產量持平。 「民以食為天。我將把農民當作職業,把農業當成事業,在農村大地努力種出更多的糧食。」程正春說。 寒露降,希望的田野上,稻子黃了,伴著收割機的轟鳴聲,陳貴大地正響徹著豐收「進行曲」。

【來源:今日大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都昌縣三汊港種糧大戶段典清: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段典清是都昌縣的種糧大戶,三十多年來,帶領家人堅守鄉村,耕耘田野,不僅收穫了糧食,收穫了幸福,更創造了新型農民的新生活。在三汊港鎮段典清的家庭農場,各種農機、器械一應俱全。種糧大戶段典清說:「(以前種兩季)按每畝的量,總的算糧食產量也有300萬斤;現在養了龍蝦,(一季)水稻只有200萬斤。」作為種糧大戶,段典清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有感於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段典清不僅申請創辦了點清農牧漁專業合作社,還把在外打工的兄弟、兒子等人動員回家一起幹。
  • 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條致富路!常州種糧大戶王海斌:產業融合發展...
    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而在老家溧陽,老人婦女守著幾畝地,辛辛苦苦賺不到錢,還有很多人把戶口遷到城裡不願耕田,本應是風吹稻浪的田野大多被拋荒,他便萌生了「要讓田地重新恢復生機」的念頭。   2000年起,王海斌陸續把村裡拋荒的120畝土地「撿」來耕種,他為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開始添置和應用農機,一邊積極流轉村民的閒置土地,一邊擴大種植規模。   2006年,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
  • 汪擎昊:既是全省種糧大戶 又是根雕藝術家
    更讓人意想不到:汪擎昊還承包六百多畝農田,耕田、插秧、收割都是自己一手操著機械耕作,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種糧大戶」的稱號。他走出了一條「農閒把爛樹根雕成藝術珍品,農忙機械化耕作六百畝稻田」的奔小康路,鋪就出雙重身份致富的兩條金光道,成為了勤勞致富的領頭雁,被人們親切叫做「雙重身份的新型農民藝術家」。
  • 湖北種糧大戶劉實勇心聲:只要有水,一萬畝也能種
    湖北種糧大戶劉實勇心聲:只要有水,一萬畝也能種   「現在種糧風險大,風調雨順時候,還能賺點錢,碰上災害,就只有賠的份兒了。」劉實勇說,去年,他流轉土地中的1000畝平均畝產只有700斤,同比減產近40%,除去縣裡給種糧大戶的獎勵5萬元,淨虧損10多萬元。  水利設施差是種糧大戶最發愁的一點。
  • 糧價起落間 兩位金華種糧大戶的「田頭帳」
    圖片來源於網絡兩位種糧大戶的「田頭帳」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糧食生產結構性過剩問題,兩年來國家已連續兩次下調最低糧食收購價。糧價的起起落落,牽動著無數種糧農民的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也成了不少農戶口中念叨最多的熱詞。這不,在種糧大鎮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兩位種糧大戶就在算著不同的「田頭帳」。種糧大戶蔣獻勇——希望糧價持續穩定「糧價總算是穩住了!」
  • 全國種糧大戶 昌黎魏向利的「種糧經」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年的收成,趁著墒情好,豌豆要儘早下種。」魏向利說,今年將播種240畝豌豆,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有機械化助力,不會誤農時,預計五六天就能全部完成播種。 魏向利是一位普通農民,憑著近二十年在土地上的堅守和探索,種糧種出了「名堂」,闖出了一條靠種糧增收致富的新出路,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 田野追夢人——記大餘縣「90後」種植大戶孫宏飛
    田野追夢人——記大餘縣「90後」種植大戶孫宏飛  近日,在大餘縣青龍鎮赤江村上千畝連片稻田裡,「90後」孫宏飛在烈日下有條不紊地指揮著數架植保無人機工作。他就是這片水稻的主人、大餘縣年輕的種糧大戶。「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種植的種糧模式在這片紅土地上到底行不行?」孫宏飛決定試試看。  在走訪調查中,孫宏飛發現有種糧大戶雖然實現了規模化種植,但由於經營理念和耕作方式的原因,效益並不高。這讓他意識到:種田光是靠規模化還遠遠不夠,在現代農業領域,「門外漢」很難取得良好效益。  「種田也是個技術活,要多學習才能種出新名堂!」
  • 河北種糧大戶的春耕:不離鄉土 種糧「生金」
    河北種糧大戶的春耕:不離鄉土 種糧「生金」 2020-03-17 16:10:12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年的收成,趁著墒情好,豌豆要儘早下種。」魏向利說,今年將播種240畝豌豆,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有機械化助力,不會誤農時,預計五六天就能全部完成播種。圖為河北種糧大戶的春耕 牛春富 攝  43歲的魏向利是河北省昌黎縣東魏官營村一位普通農民。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 渭南:公司+農戶+基地 種糧大戶夏收緊張而"輕鬆"
    那麼,今年夏收期間,這些種糧大戶是如何龍口奪食,顆粒歸倉的?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帶您走進渭南,看看種糧大戶們的夏收。6月上旬小麥開鐮不久,記者在渭南華陰市看到,這裡的麥收基本過半,多數村民的小塊麥子已收割完畢。由於3號、4號兩天連續降雨,一些種糧大戶的麥子還沒來得及收割。
  • 全國政協委員李華棟:低糧價導致種糧大戶退租減租
    他在調研中發現,作為收購主體的國有糧庫,由於庫存較高、部分區域倉容不足、開倉收糧時間晚,特別是新增重金屬檢測要求後,種糧大戶普遍面臨「賣糧難」。如,某種糧大戶,2018年拉一車稻穀去糧庫,排隊等候1周,僅租車費一項就多花費3000元。憂慮和無奈之下,不少種糧大戶只有將糧食賤賣給個體糧販。
  • 種糧大戶怎樣當上「蹺腳農民」
    種糧大戶怎樣當上「蹺腳農民」     ——廣漢農業社會化服務調查    車行成綿高速公路廣漢段,一座高架廣告牌迎面而來,上書「四川現代糧食產業(廣漢)示範基地」幾個大字。
  • 【我的親歷】盧國平:「食言」的種糧大戶
    專題: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我的親歷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二十幾年前曾發誓絕不種田的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鄉青年盧國平,今天卻成了全國響噹噹的種糧大戶
  • 種糧大戶的「小算盤」:800畝水田「送」一半,有舍才有得
    紅網時刻5月19日訊(通訊員 徐鋼 王立)「我今年種了400畝水稻,比去年減少了一半面積。」益陽大通湖區河壩鎮王家湖村種糧大戶羅建平一邊組織無人機防治早稻病蟲害,一邊跟記者聊起了他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羅建平高中畢業後就當上了 農民,一幹就是20幾年。2012年開始大面積流轉土地,當起了種糧大戶,到去年他的水稻面積達到了800畝。羅建平說他這800畝水田大部分是稻蝦套養,種的一季稻,雙季稻只有150畝。今年他正準備還是按照這種模式時,村幹部找到了他,說今年國家要大力推行「雙季稻」面積,希望他這個種糧大戶支持支持。羅建平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 「保飯碗」著力點在保種糧大戶——江西早稻扭轉8年下滑勢頭的啟示
    記者在江西部分產糧大縣走訪發現,以種糧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成為糧食生產的中堅力量,今年早稻新增面積大多由種糧大戶完成。 江西南昌縣三江鎮源溪村種糧大戶熊巧明今年種了2300畝早稻,比去年增加500畝。「散戶種糧越來越少,我們村小組300多畝田散戶種的只有10多畝,而我種的面積從最初的100多畝增加到2300畝,覆蓋周邊多個村莊。」
  • 象珠農業:逐夢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看,這根稻穗上大約有800粒穀粒,今年產量肯定高,畝產有望衝上1000公斤。」在上柏石村的高產攻關田邊,63歲的陳林海惦著一根稻穗,笑盈盈地談起了他的種田經,「栽種秧齡、落苗數量、施肥打藥、水量控制,種田看似簡單,其實裡面有很多門道,稍有差池產量就會降低。」今年,陳林海種了2畝多甬優12、4畝春優927、1.2畝浙優21以及40畝常規田,攻關量產兩不誤。
  • 看希望田野上的最美畫卷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從南到北,一幅幅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鋪展開來:華北平原籠上「青紗帳」。在山東夏津縣鄭保屯鎮生態農業示範田,種糧大戶黃勤勇信心滿滿:「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緊,又是一個豐收年!」黑土地鋪上金地毯。
  • 在希望的田野上 巧手種得糧滿倉
    似乎看出了周邊聽者的疑惑,羅新輝接著說:「雖然農民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但這是份讓人有奔頭的職業,民以食為天,能讓人吃飽是一件幸福的事。」 1977年出生的羅新輝,對飢餓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他說,飢餓是70後們的集體記憶,「那時候家裡食物緊缺,雖然能吃上米,但是每天只能喝稀米粥。肉是吃不上的,期盼著過年過節家裡能有點肉。」
  • 跟種糧大戶嘮嘮
    ———摘自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的講話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馬傳喜連線&對話張家口瑞邦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忠亮安徽省渦陽縣楚店鎮後水波村種糧大戶張子付楊玉成: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三農」工作,特別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 寶豐縣鬧店鎮85後種糧大戶王曉鵬種糧機械化帶民一起富
    12月8日,寶豐縣鬧店鎮大張莊村種糧大戶王曉鵬一邊在田間查看小麥的長勢,一邊說。王曉鵬是鬧店鎮屈指可數的85後種糧大戶,他在大張莊村、李官營村承包了210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豌豆等傳統農作物。1986年出生的王曉鵬高個子,有點黑。當地的村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一句:是個「幹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