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陳向東 記者 周雨婷)秋雨行將去,秋陽姍姍來。10月8日,陳貴鎮堰畈橋村程豈凡大畈裡,放眼望去,數百畝稻田像鋪了一層黃金地毯。秋風拂過,稻浪起伏,一縷稻香襲來,頓時讓人領略到秋的風情,飽嘗到秋收的滋味。 臨近中午,陽光正好,程正春與父親程周順一人開著拖拉機、一人開著收割機下了田。顆顆飽滿的稻穗,粒粒如金子般,垂垂欲滴。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裡翻滾,粉碎的稻草紛紛揚揚灑落,不一會兒工夫,「吃撐了」的收割機便酣暢淋漓地將稻穀「吐」到拖拉機拖鬥裡。 看著收穫的稻穀,父子倆黝黑的臉上掩不住燦爛的笑容。 今年46歲的程正春,是程豈凡灣種糧大戶,戴著焦草帽,泥巴沾滿身,雙手老繭很厚,滿嘴裡說的都是稻子,活脫脫一農民範兒。原本在武漢一家物流公司開車,每月可拿到5000多元工資的他,不甘於此,便起了新念頭。 2014年,見父親一人在家種田,妻兒在家務農,想著在外打工也非長久之計,不如借著國家系列利好惠農政策,在農村天地幹出一番名堂。程正春於是拿著多年打工攢下的積蓄,找村裡流轉了土地,一本正經當起了職業農民。 憑著不斷地學習與積累,長年在稻田摸爬滾打,程正春有樣學樣,很快掌握了各種農機操作和農業種植技術知識,並積累了豐富的稻田管理經驗。回家這些年,自家稻穀總產量逐年遞增,稻穀品質也越來越好。2019年,雖受旱情影響,糧食總產量依然達到50餘萬斤。 「一滴汗水,一粒糧食。」程正春說,種稻子要像養孩子一樣細心操心,打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滅蟲害……一個環節都不可輕慢。只有精耕細作,才會有更多收穫。 近些年,靠著規模化種植、機械化耕作、精細化管理,程正春種植的水稻每畝產糧在1000至1200斤左右,除去各類成本,每畝淨收益可高達300元。 為了賣個好價錢,這些年,程正春的稻穀有的賣給大米加工廠,有的賣給鄉裡鄉親,有的送去酒廠釀酒,有時也開車送到城裡小區賣…… 賺了錢,程正春也更加硬氣,這些年購置了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等20多萬元的農機設備。家庭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孩子今年送進城裡上初中,並計劃在城裡買套商品房。 想著田種好了也有奔頭,程正春回家種田已堅持6個年頭。他的水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從100畝到現在的800餘畝;種植區域從陳貴鎮擴展至茗山鄉,品種除了傳統雜交水稻,還涵蓋珍珠糯、太湖糯、粵農絲苗等6個品種。 「今年的汛期雨水偏多,穀子生長受到影響。汛期以後,鎮農業部門積極推進災後生產自救,幫助我們挽回了不少損失。」程正春說,從目前收割情況來看,他家每畝雜交水稻產量差的在700斤上下,好的在1000斤左右,預計將與2019年總產量持平。 「民以食為天。我將把農民當作職業,把農業當成事業,在農村大地努力種出更多的糧食。」程正春說。 寒露降,希望的田野上,稻子黃了,伴著收割機的轟鳴聲,陳貴大地正響徹著豐收「進行曲」。
【來源:今日大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