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中山路在內蒙古是個什麼地位?它對於內蒙古就是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香港的銅鑼灣……而當年的中山路上,王府井百貨、銅鑼灣商場等品牌就曾在今日的中山路上各自上演過商戰大戲。
今天的中山路已成為集精品百貨主力店、城市商業綜合體、品牌連鎖店、高端生活超市為一體的新型商業聚集區。
中山路還是那條中山路,只是更加繁華,更加寸土寸金。
掩於繁華,臻於價值。
2019年8月10日,內蒙古從事民族產品開發銷售的從業者把目光再次定位在了呼和浩特市中山路,由仁欽、侯福意、朝戈三人發起創立的「蒙古國際商城」駐蹕在了全長1.8公裡,日均客流量50000人次,日均消費總額1000萬元,年商品銷售總額超40個億,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的中山西路,駐蹕在了呼和浩特商業先行者,25年的發展歷程,始終傾力為客戶營造一個高品質購物圈的天元商廈五層。
天元蒙古國際商城的發起人和核心管理人員是三個人。
仁欽,六零後,學習畜牧專業的他,畢業留學日本,在日企工作多年,深入學習和了解了日本企業先進管理模式。回國後發起成立了呼倫貝爾新巴爾虎旗肉業養殖合作社和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摩爾城蒙古商城;
侯福意,七零後。高級設計師、工程師,內蒙古藝科蒙工藝品公司總經理。設計了通遼蒙醫藥博物館、內蒙古民族大學薩滿博物館、草原豆思主題遊樂園、北京那達慕酒吧、德令哈遊客服務中心等作品,在行業內非常具有影響力;
朝戈, 又一個七零後。學法律的他曾具有豐富的地方軍伍和司法從業經驗,後經商至今。自創內蒙古朝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企捷汽車租賃有限公司、參股內蒙古牧匯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等企業,並創建了UUDAM電商平臺、TSETS網約車平臺。
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回,在呼和浩特乃至內蒙古商業價值最大的中山路上,三個男人搭了個臺子,召集有志於促進民族特色商品品牌銷售入駐。
根據以原產地、原生態、綠色食品為主,這三個平均年齡不超過45歲的漢子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引導、幫扶入駐商戶,培育一批蒙古族特色商業原創品牌,以獨具的民族文化魅力、濃厚的民族特色商業氣氛,帶動天元商廈及周邊商圈,豐富回民區和首府民族特色商業環境,提升首府城市形象。入駐期間的民族特色商品已經有蒙古族服裝服飾的生產加工,皮包皮具製作;奶製品、肉類、炒米;金銀器;工藝品、油畫、奇石、皮雕;馬頭琴生產加工;蒙古族創意瓷器、蒙古族玉雕、蒙古族刺繡;蒙古國產羊絨製品、皮衣;家具、家居用品等多種。
共同的理想得到了更大的襄助。
25年天元商廈同樣致力於打造內蒙古乃至中國唯一蒙古族特色商業零售品牌,構建內蒙古草原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融合的新型購物休閒生活廣場。他們把在天元商廈六層近3200平米的商業面積也拿出來與三個想要讓內蒙古民族特色商品飛得更高的男人合作,把天元商廈六層打造成為完全成熟的展覽展示、推廣銷售場地,打造一個歷時半年的內蒙古十二盟市民族特色商品大集。商品大集結束後,還為每個盟市提供長期展示、銷售民族特色商品的窗口。
在中山路,不用打廣告,自帶流量;在天元商廈,省去了三年的養商、養市時間;在三個男人眼裡,他們更是在首府呼和浩特搭建了一個專門銷售民族特色用品,傳播草原文化,振興草原傳統產業的就業創業平臺。
三個男人搭臺戲,唱戲的是內蒙古特色民族商品。做中山路上最亮的仔,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民族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