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太陽系的邊緣是奧爾特雲,距離太陽有1光年,所以你昨天發出的手電光,是無法走出太陽系的。
柯伊伯帶
其實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狹義地認為,柯伊伯帶以內為太陽系範圍,因為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太陽系圖片,都只標註到柯伊伯帶;柯伊伯帶直徑從50~200個天文單位,而200天文單位的距離,光需要傳播42個小時。
但是在天文學上,並不是這麼定義太陽系邊界的,在太陽系形成之初,還是一片太陽系原始星雲,星雲物質來自於之前的超新星爆發;然後再引力作用下星雲逐漸聚集,最後形成了我們太陽和各大行星。
奧爾特雲
在星雲塌縮過程中,因為引力作用的距離有限,導致超過一定範圍的星雲無法塌縮,這部分星雲一直殘留至今,叫做奧爾特雲。
按照天文學家推測,奧爾特雲像一個球殼一樣,包裹著整個太陽系,距離太陽大約1光年遠;也正是奧爾特雲的存在,受其他恆星的引力懾動影響,時不時地使奧爾特雲內的天體,進入到太陽系內部,形成了各種彗星。
從恆星演化的角度看,奧爾特雲處於太陽引力的邊界地帶,所以把奧爾特雲看做太陽系邊界是最合理的,這也是目前主流天文學的觀點。
所以,對於題目的疑問,用強光手電在夜晚朝太陽系外射出一束光後,如果不考慮被其他天體阻擋和星際物質吸收,那麼:
(1)35分鐘後,光線到達木星軌道;
(2)6.8小時後,光線超過冥王星遠日點;
(3)20小時後,光線追上旅行者1號;
(4)28小時後,光線穿過柯伊伯帶;
(5)一年後,光線穿過奧爾特雲,走出太陽系。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