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作為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近三百萬湘西各族兒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沿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道路,團結奮鬥、守望相助,以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推進改革開放,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今非昔比的歷史性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進而邁向富裕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湘西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奇蹟。
為慶祝和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州委改革辦與團結報社、州交通局、州農委、州旅發委、州扶貧辦、州經信委、州民宗委等單位通力合作,聯袂推出「致敬四十年·謳歌新時代」——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湘西發展之路大型系列專題報導,講述湘西改革開放中發生的精彩故事,描畫改革開放參與者、奮鬥者、見證者的心路歷程與難忘記憶,回顧湘西四十年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湘西州的歷史性變化,感悟四十年「春天的故事」,傾聽奮進新時代的改革強音,凝聚共識,振奮精神,鼓舞全州上下艱苦奮鬥再創業,改革開放再出發!
「請喝杯湘西山寨紅米茶,山寨紅米茶;請收下民族團結花絲帶,團結花絲帶;搭起連心橋喲,兄弟情誼深似海……」一曲《請到我們湘西來》,唱出了湘西土家苗寨各族同胞的真誠純樸和熱情好客。
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的湘西,山水秀美,人傑地靈。生活在這塊神秘而極富魅力的土地上,八成皆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民族團結進步一直是湘西的主旋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神秘湘西,夢裡家園」……在湘西,這些每個老百姓都耳熟能詳的話語,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心聲。
40年來,湘西各族兒女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黨的主張、黨的聲音傳到村村寨寨,推動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進一步堅定了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有力激發了各族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感恩前行、奮力前進。全州各族群眾艱苦創業、不懈奮鬥,湘西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書寫了從貧瘠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光輝歷程,人民群眾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
40年來,州委認真落實管黨治黨責任,深入開展黨內主題教育,黨員幹部宗旨意識不斷強化、能力素質不斷提升,為湘西發展積聚了強大的正能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廣泛認可。州委、州政府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一任接著一任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推進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堅定不移固本強基,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堅持以產業建設為重點,堅定不移轉型升級,產業體系顯著完善;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發展活力顯著適當;堅持以城鄉融合為目標,堅定不移保護生態,城鄉面貌顯著變化;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堅定不移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40年來,全州充分保障少數民族參政議政權利,提高少數民族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使少數民族當家做主、實現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意願得到了充分滿足,全州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意識不斷增強,「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融入血脈,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情同手足、守望相助的大好局面,48個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模範)集體,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同時我州認真學習、掌握、運用好國家西部大開發、扶貧開發、中部崛起、民族區域自治、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優惠政策,及時研究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把潛在的政策效能變成現實的發展成果。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全州上下抓住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湘西州視察等重大機遇,大力推進優勢產業、基礎設施、新型城鎮、生態文明、民生事業「五大建設」,著力建設綠色、文化、開放、和諧「四個湘西」,努力推動在武陵山區率先發展、率先脫貧,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我州項目資金投入最多、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獲得實惠最多、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政治生態不斷優化的時期。
40年來,全州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規,充分利用我州人大享有的立法權,以立法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依法治州進程、保護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全州社會和諧。1986年以來,我州制定實施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26部,仍在施行22部,其中自治條例1部,單行條例18部,地方性法規3部。如《湘西州老司城遺址保護條例》的問世,為老司城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插上了「翅膀」;2015年起,每年9月20日湘西州建州紀念日,全州放假2天,已成為全州各族同胞的「福利」;《湘西州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條例》的出臺,不僅讓苗醫「身份」合法化,還對保護、繼承和發展土家醫藥苗醫藥至關重要;同時,鳳凰、裡耶、邊城三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及湘西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的實施,無不對保護湘西地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湘西州吉首市城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到《湘西州鄉村公路條例》,到《湘西州國土資源開發保護條例》,這些法律法規不僅涵蓋了湘西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也正在服務於湘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40年來,我州認真做好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工作,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深受各族群眾擁護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堅持一手抓培訓提高,一手抓選拔使用,大力選拔少數民族幹部進入各級領導班子,全州少數民族幹部已佔幹部總數的80%以上。全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略,人民群眾對教育和體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2017年,全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2.6%,同比1978年增長80%;全州適齡少年兒童義務教育入學鞏固率達97.2%,同比1978年增長4.5%;全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6.7%,同比1978年增長2.8%。同時我州培養輸送的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各類大型比賽中爭金奪銀,共獲得國際比賽金牌57枚(含奧運會金牌4枚、帕運會金牌2枚),全國比賽金牌78枚,多項體育項目還破(超)全國紀錄、世界紀錄。今年10月,湖南省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龍山縣舉辦,來自全省14個市州和17個民族縣市區的各族兒女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體育健兒頑強拼搏,把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時隔32年,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再次來到湘西舉辦,而龍山也成為全省歷史上首次承辦民族運動會的縣級城市。
40年來,全州持續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城鄉同建同治和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一個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綠色低碳持續發展的新湘西正絢麗地展現在武陵大地。同時,全州以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幫助、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主要內容,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打造了140個民族團結進步「七進」示範單位,切實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制度,表彰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積極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各類問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維護湘西大局穩定。全州各族兒女不僅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還成就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動人佳話。目前全州299萬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添磚加瓦。
民族文化傳承從孩子抓起
「dab gud,hab lut……」10月18日下午,花垣縣吉衛民族小學四年級(1)班,48歲的苗文老師麻桂珍正在給孩子們教授苗語,囑咐孩子們把苗文知識謹記於心。
花垣縣歷史上為純苗區,吉衛鎮是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國苗語東部方言的標準音點。為傳承苗族文化,保護苗族語言,20世紀末,吉衛民小開啟探索「雙語雙文」教學之路。1983年3月,該校開展苗文教學試點,除開設苗文課外,學校教師還兼任苗文研究、教材整理編撰等工作。1986年,該校採用黑龍江省「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直呼教學方法後,教學效果更為顯著。隨後陸續在吉衛學區其他片村小推廣該教學。1989年,吉衛學區開展「雙語雙文」教學試點學校推廣至14所,學習苗文的學生達980人,基本實現了整個學區「雙語雙文」教學全覆蓋。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1998年後吉衛學區開設『雙語雙文』的學校不斷縮減,21世紀初期,僅剩吉衛民小一所學校了。」該校校長麻紹凡介紹說,2008年,最後一位苗語教師調離工作崗位,一時間,苗文教學無人接任,「幸好,麻桂珍『毛遂自薦』,主動申請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苗語共49個聲母、18個韻母,6個音調,分別用『d、b、l、x、t、s』六個字母表示。」從頭「拾起」苗文教學,麻桂珍面臨的挑戰不小。好在她說得一口純正苗語,沒多久,她已把教材內容吃透,駕馭課堂能力遊刃有餘。「在麻老師教授下,我們學校苗族孩子苗語說得更好了,漢族孩子也會講苗語了。」該校教科室主任龍泉接過了話茬。
「這本教材共4冊,是州民族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著的,教材內容包括苗文聲母、韻母、聲調的讀寫及其拼讀方法、苗文閱讀課文、苗漢詞句對照、實踐活動設計等。」麻桂珍手持《苗文課本》,在她看來,苗鼓、苗歌、苗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湘西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需要世代傳承和弘揚。
和吉衛民小一樣,我州各縣市的學校已成了傳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場所。吉首市矮寨鎮民族完小把湘西苗族鼓舞舞至國際鼓舞賽場,《苗鼓神韻》已是「鎮校之寶」。龍山縣靛房鎮九年制學校除了正常開展土家語·漢語「雙語雙文」教學外,還成立了溜子隊、咚咚喹隊,民族文化大課間活動跳擺手舞搞得紅紅火火,成為學校的文化「品牌」。我州在7縣市8個鄉鎮13所小學、共開班32個、學生1427人開展「雙語雙文」民族文化傳承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鄉土教材,融入文化課堂。瀘溪縣思源實驗學校讓辰河高腔基本知識進入中小學生鄉土教材,從課程入手,從孩子抓起,推動傳統文化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瀘溪縣第一職業中學把「踏虎鑿花」傳統工藝引入校園,讓這「不用剪刀的剪紙藝術」花開滿園 。花垣縣邊城高級中學開展苗鼓、苗拳、苗繡、苗歌、舞龍舞獅等一系列特色民族文化教學,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逐年攀升。龍山縣裡耶小學1979年以來,就把土家族擺手舞跳至休閒廣場,讓群眾共同載歌載舞。花垣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苗族服飾,喚醒了民眾對苗繡技藝和苗繡文化的保護意識……
民族團結進步以示範引路
11月3日晚,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一臺題為「精準扶貧從這裡出發」的文藝晚會在村民們的歡歌笑語中拉開帷幕,大家載歌載舞,紀念「11·3」這一重要日子。
五年前的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從此,十八洞村日新月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可誰又想到,4個自然寨合併的十八洞村,剛開始實施精準扶貧時,一度有著合併村的通病:村合心不合,勁難往一處使。當時,幹練的駐村扶貧隊隊長龍秀林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為抓手,合力拆「心牆」。他和扶貧隊隊員帶著村民們過苗年、趕秋、唱苗歌、主題畫展、籃球比賽……通過民族文化活動,打破村寨界限,拉近村民心理距離,凝聚起了脫貧致富的強大合力。
用龍秀林的話說:「我們捆在一起在大海中航行的話,風浪再大,都不會打翻,就是航空母艦。」
五年來,十八洞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指導下,通過發展產業和改善民生,搞活鄉村旅遊,十八洞村成了周邊山區人民的情感紐帶和穩定發展的典範,形成了苗族、漢族、土家族大融合大團結的新型民族關係。該村通過與企業合作,發展「飛地經濟」,建成獼猴桃基地,貧困村民人均分紅1000元。能幹的原村支書石順蓮通過苗繡加工帶領村裡婦女當起了「俏繡娘」;光棍漢龍先蘭通過蜜蜂養殖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引來了「巧媳婦」吳滿金;78歲的龍德成和81歲的老伴施成富,幫助兒子兒媳經營農家樂,「告別了辛勞大半生的農活與勞作,得享富足安逸的晚年生活」;曾經給老闆打工12小時的孔銘英,如今自己當了老闆……村民們口袋鼓了,笑容多了,人心更齊了,家園更美了……
2013年,十八洞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短短4年時間,十八洞村就從一個深度貧困村變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今年11月,該村人均收入已超萬元,同時還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殊榮。
而作為首批中國旅遊強縣的鳳凰,這些年旅遊產業的持續紅火,也得益於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11月4日的鳳凰古城,遊人如織。在城鄉各景區點,民族團結宣傳牌、宣傳展板,宣傳標語和先進典型事跡隨處可見。2013年以來,該縣在古城內評選民族團結示範商鋪、示範景點,以示範帶動創建,促進景區優質服務提升。在該縣山江鎮苗族博物館。《巫儺神歌》《邊城》《苗寨故事》等全景體驗劇,故事唯美動人,情節跌宕起伏,讓國內外遊客驚嘆不已,在傳播湘西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也助推全域旅遊發展。同時該縣把山江鎮黃毛坪、老家寨等12個村寨打造成了省、州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點和民族文化活動場所、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全方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穩步發展。
「通過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不僅提升了古城的旅遊品質,也讓遊客玩得開心、遊得滿意。」該縣民宗局局長歐金輝笑著說,「去年,鳳凰縣接待遊客總人數1510.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41億元……」
「龍鳳」抱團發展促共同繁榮
我州龍山縣和湖北恩施州來鳳縣分處武陵山區酉水河兩岸,兩縣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山同脈、水同源、人同宗、民同俗。
2010年8月,為搶抓國家規劃建設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發展機遇,龍山、來鳳兩縣站在區域統籌、抱團發展、龍鳳共贏的高度,提出了在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內規劃建設龍鳳先行區的構想。
這一構想,在2011年10月成為了現實:國務院批覆設立「武陵山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範區」。
從此,兩縣結合自我實際,創新體制機制,共同商定了「十個一體化」:政策同等、發展同步、資源同享,實現城區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酉水河保護與利用、旅遊開發、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金融服務、平安創建和人才發展一體化。這,也為兩縣快速發展裝上了「助推器」。
2013年9月12日,「龍鳳卡」在龍山縣和來鳳縣同時發行,成為全國第一張跨省金融IC卡,不僅實現了示範區支付結算一體化,還標誌著龍鳳示範區金融同城結算實現新跨越。
隨後,兩縣不僅實現了公交一體化,來鳳的天然氣供給了龍山,還取消了長話和漫遊費;兩縣居民可以異地購買醫保、社保,醫療費享受同城同比例報銷;兩縣統一規劃,產業一體化發展……
走在兩縣的大街小巷,人們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同城生活,「湘鄂情」每天正在上演……
如今,龍鳳示範區的「龍鳳經濟圈」輻射、聚集效應顯現,跨省區域經濟協作呈現「資源共享、和諧競爭、比翼齊飛」的良好態勢,抱團發展的民族之光閃耀武陵,兩縣也因此多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同胞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典範。
創業致富帶頭人成團結榜樣
「這是我們培育的『紅肉』柚子,就這一品種,我州6萬多人從中受益。」10月24日,吉首市鑫土地果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和黨支部書記梁通堯,正忙著向前來訂購柚子苗的客戶介紹自己的特色苗木。
今年55歲的梁通堯是吉首市馬勁坳鎮苗家漢子。35年前,梁通堯因家貧,上高中時就輟學回家務農。1981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湘西大地,年僅18歲的他沐浴著東風,帶著60多名苗漢青年和民兵開荒育苗,當年就賺了近6000元。這次嘗試,也打開了他的眼界,他要帶領村民攜手同奔致富路,科學創業謀發展。隨後,他搞起了食用菌栽培,還選育出「白巖一號」食用平菇、「金葉二號」紅肉柚子等160多個品種的農作物。1997年以來,梁通堯分別創建了吉首市果樹推廣所、吉首市金葉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和吉首市鑫土地果木專業合作社,為各族群眾提供了6000個就業崗位,還先後培訓出2000多名能獨立從業的農民技術骨幹和366名育苗技術能手。近年來,由梁通堯直接或間接指導苗木、果品經營而致富的農民遍及湘西州各縣市和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近130個鄉鎮5000餘戶26000多人。
2002年以來,梁通堯先後獲得「袁隆平科技獎」「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貢獻獎」「湖南省勞動模範」等殊榮。去年9月18日至30日,他作為我州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成為2017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的一員,和全國各族同胞共赴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參觀考察。對此,梁通堯笑著說:「我取得的這些成績,得益於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心和支持,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國策……」
無獨有偶,今年9月17日至30日,來自鳳凰縣山江鎮老家寨的致富帶頭人麻金梅也作為我州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成了2018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的一員。
老家寨依山而建,以明清時期建築為主體,具有悠久的苗族文化發展史,承載著濃鬱的苗族文化底蘊,是鳳凰縣目前少數民族原始生態和苗族傳統民居保護最好的村寨。麻金梅是老家寨「石頭房...」農家樂的老闆,她的另一個身份是鳳凰縣人大代表。
11月8日,身著苗族服裝的麻金梅,邊安排苗家阿妹們倒水、點菜,邊給客人介紹苗鄉習俗。這個做事幹練,待人坦誠,笑容可掬的苗家大姐,說起創業致富的成功經驗,毫不掩飾地誇讚改革開放「瑪汝」(苗語:好的意思)。
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遍山江苗寨。貧困的麻金梅乘「風」而出,跑起客運,賣副食,開闢苗人谷鄉村旅遊點,之後註冊成立山江苗族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從鄉村旅遊的實踐中獲得了不少「紅利」,且成功致富。
富了的麻金梅時刻不忘鄉鄰。在她看來,隨著鳳凰旅遊的火爆,開辦特色農家樂肯定能帶領更多的鄉親脫貧致富。
「這棟石頭房, 2014年10月1日建成後,就投入使用啦!」說起「石頭房」,麻金梅笑容滿面,「為保證食材供應,我流轉過來了380多畝土地,僱請員工種稻、養魚、養豬、養雞、養牛,每個月給他們800到1500元。」
麻金梅告訴記者,她僱請的48名員工有籤合同的,也有臨時的,都是村裡因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出門務工的村民,貧困戶就有22人。「去年,我給僱請員工就結了70多萬元工資,人均有1.5萬元左右。」麻金梅說,鄉親們若單是種田,肯定無法脫貧,「他們加入『石頭房』,有了穩定收入,也能儘早脫貧。」
採訪當日,夜幕降臨,來「石頭房」吃飯的遊客絡繹不絕,堂屋右邊,遊客們邊吃邊手舞足蹈,或唱苗歌,或聽苗家故事,個個有說有笑,溢滿鳳凰鄉村遊玩的暢快以及苗家做客的喜悅……
辭行老家寨,一首「改革開放政策好,民族團結樂開花。各族兒女齊致富,幸福不忘共產黨……」的苗歌,清脆悅耳,迴蕩山谷!
「花果飄香惹人醉,鳳凰展翅獻異彩,山鄉四化添新貌。武陵喲處處喲,春呀麼春常在!臨行請你捎句話,告訴四海眾親人……待到來年山花開,請你再到湘西來……」如今,《請到我們湘西來》的優美旋律,迴蕩在武陵大地,悅耳動聽……
撫今追昔,團結進步、快速發展的大美湘西,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徵程中,正昂首闊步、砥礪奮進,在創新提質特色趕超率先崛起的新徵程中,書寫著更加美麗開放幸福的新湘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