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墨脫縣茶農在茶園採茶(9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新華社拉薩12月9日電(記者唐弢)記者從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獲悉,自開展消費扶貧行動以來,西藏已認定並申報扶貧產品185個,累計銷售額達1.05億元。西藏的優質農牧產品和地方特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向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受到消費者歡迎。
西藏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特色產品。但產業化水平不高、物流渠道不暢、營銷推廣難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相關產業發展。
消費扶貧為西藏農特產品銷售打開了新渠道。
今年4月,來自中信銀行的援藏幹部、西藏那曲市申扎縣常務副縣長王軍強,在雪域高原開啟了「縣長帶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網絡點擊量超過5萬人次,線上線下訂單1200份,銷售額近20萬元。「來自海拔4800米的犛牛肉一搶而空,一場直播也為申扎這個藏北曾經的貧困縣,撒下網際網路經濟的種子。」王軍強說。
同時,消費扶貧也正在推動西藏農業產業現代化和產業結構調整。
青稞收穫的季節,在西藏江孜縣江熱鄉讓康村的一塊青稞試驗田裡,村民國傑和幾個人正在忙碌。這塊田裡收穫的青稞,供應商將以高出市場20%的價格收購,繼而做成奶茶、麵食等各類青稞加工餐品,銷往內地。
「江孜雖是青稞的主產地,但以前至少有30%的產量是群眾自己消化,商品化率較低,缺少產業帶動,當地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青稞的經濟價值。」上海援藏幹部、江孜縣委常務副書記張毅說,「為此,上海援藏隊『牽線』電商平臺,把大量餐飲商家和青稞種植戶連接起來,將青稞的商品化率進一步提高。」
↑西藏芒康縣一家酒企工作人員展示一款獲獎葡萄酒(2019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消費扶貧為『藏貨出藏』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拉薩市副市長、市脫貧攻堅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劉廣民表示,這也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西藏農牧產業現代化、讓廣大農牧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創造了條件。
編輯:胡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