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距今約1600年「天梯山石窟壁畫」實現可移動展出

2020-12-11 環球軍事

新華社蘭州12月3日電(記者白麗萍)經過7年修復,甘肅省天梯山石窟搬遷的壁畫目前基本修復完成。文物保護專家表示,所修復的壁畫已滿足外出展出要求。

天梯山石窟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負責人盧秀善介紹,修復後的「天梯山石窟壁畫」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都合併固定粘貼在蜂窩鋁板上,如果運輸、展出條件允許,可以滿足外出展覽。

「天梯山石窟壁畫和彩塑經過了歷次搬遷,還經歷了起甲、酥鹼、空鼓、泥漬等多種病害。」盧秀善說,2015年10月,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塑像開始修復工作。在修複壁畫過程中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原則,所有壁畫經過汙漬清除、顏料層加固、地仗層補強等十幾道工序的特殊處理,最終讓壁畫「重獲新生」。

「我們開展壁畫修復保護工作的同時,開展了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畫數位化勘察測繪工作,現在18個洞窟的數位化採集工作已完成,所有文物已建立數字檔案。」盧秀善表示,現在天梯山石窟的洞窟及部分壁畫和彩塑已在武威市博物館進行虛擬展示,這樣可以恢復文物各時期的原始形態,全面展現文物價值。

相關焦點

  • 歷時7年,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完成修復
    新華社蘭州11月20日消息,記者當日從甘肅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獲悉,歷時7年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復」工程目前已完工,搬遷壁畫全部完成修復工作。
  • 【中央媒體看甘肅】「飛閱」中國丨壯觀宏大天梯山石窟
    【中央媒體看甘肅】「飛閱」中國丨壯觀宏大天梯山石窟  2020  位於甘肅省武威市的天梯山是祁連山東線的一條支脈,開鑿於巖壁上的天梯山石窟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是龍門、雲岡等石窟的源頭,被稱為「中國石窟鼻祖」。
  • 【中央媒體看甘肅】走進天梯山石窟
    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天梯山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是祁連山東線的一條支脈。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13號窟(無人機照片)。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13號窟。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 走進天梯山石窟
    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無人機照片)。天梯山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是祁連山東線的一條支脈。開鑿於巖壁上的天梯山石窟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13號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13號窟。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11月19日拍攝的天梯山石窟13號窟。
  • 甘肅青海行記(三)——天梯山石窟
    老松石窟鼻祖天梯山天梯山石窟次日一早,吃罷蘭州牛肉麵,即往武威天梯山趕去。天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位於武威南50公裡的張義鎮燈山村黃羊水庫邊的山崖上。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412年,北涼王沮渠蒙遜遷都於姑臧,稱河西王,設置官署,修繕宮殿,建起城門諸觀。
  • 讀景記丨冬季來甘肅 看「世界石窟長廊」
    甘肅曾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伴隨經貿往來和文化傳播,敦煌莫高窟、張掖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慶陽北石窟、涇川南石窟……共同構築成了完整的甘肅石窟藝術體系。」的天梯山石窟。
  • 武威天梯山石窟的歷史價值分析
    武威天梯山石窟全景(蔡建宏拍攝於2018年)一、概述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市城南約60公裡處的天梯山崖壁上,窟下有寺,也稱大佛寺、廣善寺。天梯山是祁連山的一條支脈,山路崎嶇,攀登艱難,猶如攀爬天梯,故名「天梯山」。
  • 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是石窟界的鼻祖,卻很少人知道其存在
    在兩晉南北朝期間,中國開始出現大量名聞遐邇的佛教造像石窟。尤其是在甘肅,從來就不缺少精緻的石窟造像。中國四大石窟中的兩座——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就處於甘肅境內,也都是始鑿於那個時代。不過我國四大石窟卻不是最早開鑿的石窟,今天,筆者和朋友們介紹一下這座石窟界的鼻祖。在武威市南50公裡的祁連山脈中,有一片開闊的盆地。
  • 文旅推薦丨1600年前的石窟鼻祖,原來在武威涼州
    玄子 供圖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城西不到20公裡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攝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雖說名氣不及雲岡石窟,但卻有著「中國石窟鼻祖」的殊榮,是最早由皇家主持修建的石窟。
  • 鮮為人知的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門票才30元,每天限流500人
    現如今人們往往喜歡從年代的先後來確定石窟藝術在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地位。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應該是看其對後世石窟的影響。按史料記載,莫高窟始建於366年,炳靈寺石窟是公元420年,天梯山石窟創建於412~439年。從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遲一些。莫高窟雖為中國內地最早的石窟藝術開創地,但它正式開窟建寺的時間要從420年算起。
  • 甘肅1600年的神秘古寺,竟建在山腹中,石窟景觀全國罕見
    馬蹄寺,又稱普光寺,位於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祁連山深處,是一處龐大的石窟寺院建築群。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我國懸空寺數量並不少,但大多懸空寺都是在懸崖絕壁外側而建,突出而立。但馬蹄寺大多建築也是懸空,並非突出,而是凹進,就像隱藏在大山腹部,為其增添了些神秘的色彩。
  • 中國最低調石窟,精美不輸莫高窟,石窟界的鼻祖卻鮮有人知
    這座石窟就是天梯山石窟,具體位置是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城南50公裡處,它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一座石窟,卻有很多人只知道敦煌石窟,不知道涼州石窟,看到這裡的佛像,不得不讚嘆我國古代人民的雕刻技術,那時候沒有像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他們能夠雕刻出這樣完整的石像,也是全靠技術水平了,這座石窟始鑿於東晉時期,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這些雕像所在的山體平均海拔是2100米,
  • 甘肅武威有中國石窟的鼻祖,這裡的石像高九丈,很多遊客卻沒來過
    天梯山石窟,無疑適合冬日的黃昏時分。薄涼的餘暉灑下,荒山枯木,斷壁殘垣,天梯山高入雲霄,連綿起伏,白雪皚皚,靜默無言。天梯山石窟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涼州石窟,也叫涼州大佛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南50公裡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
  • 被譽為石窟鼻祖,影響了雲岡石窟和莫高窟,遊客卻不多
    位於我國西北的甘肅省,曾經是佛教藝術極其發達的地方,留存至今的大量石窟就是證明。甘肅的石窟中,有名揚天下的敦煌莫高窟,有天水麥積山石窟,還有一些有著重要影響力但是本身名氣卻不大的石窟,如今天介紹的這座天梯山石窟。
  • 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迄今1600多年歷史,是「石窟鼻祖」
    一路向北,走進河西尋找最美最驚豔,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畢竟是長途之行,乘坐高鐵還是比較方便的。毫無疑問,第一站就是甘肅,不去敦煌的莫高窟,不去肅南的馬蹄寺,直奔那鮮為人知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位於甘肅涼州城南50公裡左右的一處山村內,建於東晉,迄今為止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雖名為天梯山石窟,但遊人都以習慣稱它為古涼州石窟,而當地人則喜歡叫它涼州大佛窟。記住哦,這些名稱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天梯山石窟),千萬不要為這些小錯誤而被別人說沒文化哦。其實,河西走廊歷代以來都是佛教文化東傳西歸的重要道路。
  • 天梯山, 隱藏在歷史塵煙中的石窟密碼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成俠站在天梯山,往南往西眺望,就能看見烏鞘嶺和冷龍嶺,那裡黛青色的莽莽森林沉默不語。近處則是哈溪水庫,水庫水位低的時候,就能看見水底上湧的清泉。他想借迎取鳩摩羅什弘法來入輔中原,進而實現對西域用兵的意圖。382年,他派出驍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進軍西域。呂光不辱使命,用了3年時間大破西域諸國,385年,呂光得鳩摩羅什與西域珍寶班師歸來,於途中得到前秦因淝水之戰大敗而分崩離析的消息,於是停在涼州以觀動靜。386年,呂光被部將姚萇所殺。
  • 甘肅這座鮮為人知的石窟,是甘肅三大石窟之一,知道的人不多
    甘肅是我國有名的石窟之鄉,那裡的石窟藝術聞名中外,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就是甘肅石窟藝術的瑰寶,成為了甘肅旅遊的王牌景點。甘肅是石窟文物大省,但是由於交通不便等因素讓很多石窟長期藏於深山無人知,在甘肅永靖縣有一處石窟已經成為世界遺產了,但是知道的人不多,去的人很少。
  • 逸遊甘肅系列(二):「石窟走廊」巡禮
    石窟是甘肅的一張名片。作為中國石窟分布最密集的省份,數量居全國第一。甘肅現存石窟205處,擁有5萬多平方米壁畫和2萬多身塑像。中國四大石窟,甘肅有兩座;中國古代十大佛像,甘肅佔了一半。為什麼甘肅有如此多的石窟?
  • 跟著詩詞遊武威,武威天梯山等您來
    燈山村燈山村,位於武威市張義鎮,「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腳下,緊鄰黃羊河水庫,背山面水,海拔2100米,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 甘肅這個中國石窟鼻祖開創了涼州模式,值得年輕人去一趟
    雲岡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張掖的馬蹄寺石窟等,然而,說到最讓我吃驚的石窟,它一定不是位於武威市的天台山石窟,雖然天梯山石窟在規模和保存遺蹟方面都不是中國最好的,但即使是馬蹄寺石窟也比它看起來更有意思,所以它是一個如此樸素的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