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發改經體〔2016〕2120號)發布以來,增量配電改革拉開帷幕已近四年。期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分五批次共明確了459個試點,引來各路資本。前四批試點中,僅一半確定招標方式,僅三成取得電力業務許可證,真正落地的項目少之又少。對此,不少人開始唱衰增量配電,稱其為此輪電改的「雞肋」;也有人感嘆,被資本熱捧的增量配網面對電源難接入,通了電又要賠錢供電的窘境,如何才能服務和抓住用戶?
近年來,國家先後下發20多份文件推進增量配電改革,但進展依然緩慢。可以說,政策雖多,卻未真正打到增量配電改革的「七寸」,即價格機制。
按照輸配一體核價,配電企業的經營水平和能力無法真實體現,因此在增量配網試點加速擴圍的同時,應將輸、配電價分別核定納入議事日程。而目前,地方政府對「基本電費」含糊其辭,市場主體在爭論扯皮,監管部門對輸配電價分開核算也並無著墨。對市場而言,需要以獨立、合理的輸配電價格為地基,明確增量配網與省級電網具有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以此擺脫增量配電被當作「大用戶」的尷尬,並釋放真正的改革紅利。
電網屬於長期重資產投資,投資增量配電並非各路資本的「智商稅」,也不是急功近利賺快錢,而是看準了增量配網的長期潛力,在電改和混改「雙重光環」加持下,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新興能源企業,培育新的市場力量。
增量配網試點政策的初衷,在於提高現有電網的運行效率,是我國電力工業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當下,我國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增長迅速,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電能替代方興未艾,而且將配電網作為平臺的分布式發電、多能互補等新業態也要求配網在安全可靠基礎上,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和智能性。很明顯,增量配電改革是助力新業態發展的一劑「良方」。
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增量配網試點政策是我國經濟發展轉換新動力、電力工業轉歸新業態的重要政策,要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恆、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尤其要盯準「七寸」對症下藥,切記隔靴搔癢、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