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之間,巖板的風頭蓋過了大板。去年還是「無大板,不大牌」,今天就變成了「無巖板,不大牌」。
那麼,大板與巖板,二者有什麼不同呢?
可以肯定的是,巖板是大板的升級版,是在大板的基礎之上迭代、演進而來。如果說大板是1.0版,那麼巖板就是2.0版。
何謂大板?何謂巖板?截止目前,行業內均沒有統一、權威的定義和概念。事實上這無妨大板、巖板產業的發展,因為企業的創新,永遠都走在國家相關標準的前面。就比如曾經風靡行業的仿古磚、全拋釉、陶瓷薄板、大理石瓷磚……產品有創新,能夠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才是王道。
筆者以管窺之見解讀一番二者的聯繫,以期對大板、巖板的概念梳理有所幫助。
先來看看二者的相同點:
都是無機非金屬材料的陶瓷板,都需要經過原料製備、壓製成型、表面裝飾、高溫燒成、機械冷加工等一系列工序;都是板,而非磚,具有一定的規格要求。具體以多大為準,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陶瓷板》國家標準,其最小規格應為900×1800mm。
再來看看二者的不同點:
從規格來看,大板目前的主流規格以900×1800mm、1200×2400mm、1600×3600mm為主,當然還有更大規格的產品,同時也包括900×1800mm規格以下的一批中板,主要以750×1500mm為主,也有一些企業將600×1200mm規格也稱之為中板;而巖板,通常意義上不包含900×1800mm以下規格的中板,而是以900×1800mm規格及以上為主。
從厚度來看,大板有6mm以下的薄板,也有超過25mm的厚板,各廠家厚度不一;而巖板,明顯不包括6mm以下的薄板和那些超級厚板,其厚度大多以15-22mm居多。當然,其規格越大,厚度也會越厚。
從性能來看,大板的表面硬度、抗折強度,都非常高,都能夠達到「雙零」吸水率,遠勝於普通規格的瓷磚,但其坯體卻不一定是通體;巖板則不同,其一,由於其後期的加工需要,其強度、硬度遠勝於大板,而且耐酸鹼,零甲醛;其二,其坯體一定是通體,要做到「表裡如一」,以方便後期的加工應用。
從生產來看,由於對品質的要求更高,因此,巖板生產的壓機,要比大板生產的壓機噸位更大,通常都在10000噸以上。目前行業內主流企業的巖板生產壓機為36000噸或45000噸,噸位越大,品質越高,而那些小於10000噸壓機生產的產品,無論是大板還是巖板,其內在品質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一點在後期的加工應用中特別明顯。壓力小、布料不均勻,導致巖板內部應力不均,極易出現破碎現象。
從表面來看,大板雖然以仿天然石材為主,但卻仍然有許多產品仿木、仿玉、仿布,甚至有純色、牆紙、水磨石等各種圖案的疊加,包括工業風、後現代等;而巖板則以仿天然巖石的紋理為主,以凸現其「巖」板的性能;大板有亮光、柔光、自然面等多種效果,巖板則多以亮光、柔光為主;仿石大板以追求四連紋、八連紋、甚至無限連紋為賣點,但巖板通常不追求無限連紋,而以其紋理、圖案、質感的逼真和細膩為主。
從應用來看,大板的應用以家居、商業空間的牆地面平面為主,主要與傳統瓷磚爭奪空間應用,比如鋪地、貼牆,包括背景牆等,當然也包括室外牆面、幕牆、隧道、軌道交通等,還有在此基礎上的瓷藝深加工,如大型的瓷藝畫、背景牆、掛畫等;巖板則以家居應用領域的幾何立體空間為主,包括餐桌、書桌、吧檯、櫥櫃、衣櫃、浴室櫃、家具臺面、隔板、襯板、背板等,主要與傳統的天然石材、人造石材、木製品等材料爭奪應用範圍和空間。
從加工來看,大板應用過程中,其加工方式主要以切割、拼接為主,比如大空間的牆面、地面等,相比巖板加工要簡單很多,可由傳統的瓷磚鋪貼工經過專業培訓升級而來,當然也要輔之以一些專業的鋪貼工具,包括溼貼、瓷磚膠黏貼、龍骨幹掛等;巖板則多以深加工為主,包括切割、開孔、挖邊、倒角、收口、拼接、黏貼等,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需要一系列專業的設備,稍有不慎,將造成巖板的破損浪費。目前,大部分企業的巖板深加工都是外包形式,由專業的配套加工廠來實現。
從名稱來看,巖板顯然更勝大板一籌,大板,只體現出產品規格的「大」,而「巖板」,不僅包含了產品規格的「大」,更體現出產品的內在性能和特色。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顯。正因為如此,「巖板」成為行業的新物種,許多過往的大板產品,也紛紛化身為巖板產品。
巖板是個風口,也是塊肥肉。目前,關於巖板的各類概念、炒作甚囂塵上。熱鬧是件好事情,可以更快地促進巖板產業的發展,但熱鬧中也要保持一份定力和清醒,別讓風吹得迷失了方向。
作者|王力(蒙娜麗莎集團文化總監)
文章來源:《陶瓷信息》第1022期03版
版權資訊:《陶瓷信息》(ID:tcxx_2013),轉載請註明出處。讀者還可百度搜索「陶瓷信息網」官方獲取更多陶瓷家居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