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臨海憑風
我一向對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居住在那
裡的蒙古族有種神秘感,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點點的蒙古包。在祖國雄雞形版圖上方,有一個酷似雞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聞名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她被譽為"北國碧玉"。呼倫貝爾得名於呼倫和貝爾兩大湖泊。呼倫的蒙語大意為"水獺",貝爾的蒙語大意為"雄水獺",因為過去這兩個湖盛產水獺。呼倫貝爾大草原一般指位於呼倫貝爾市西部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牧草王國"之稱。
尤其是讀了多年的敕勒歌,因而,我更喜歡大草原的廣闊無邊,萬馬奔騰,雄鷹翱翔。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託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展現了一幅大草原的巨幅畫卷,一直讓我魂繞夢牽。
感到神秘的還有蒙古民族的霸氣和強悍,他們由一個祖國最北的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識彎弓射大雕」,而一鼓作氣打到了中原以南,那錚錚鐵騎踏遍了地球很多地方,以及駕馭馬的能力。
為了破解這種縈繞在心頭的多年的神秘,立秋之後的天高氣爽裡,我去了內蒙古,從滿洲裡出來,就乘車趕往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陳巴爾虎旗陳旗的巴爾虎蒙古族部落,因為那裡有像雲南劉三姐印象,大型露天節目馬之舞,這是由專業的蒙古馬術團隊攜白騎馬匹出演的,陣容強大的精彩節目。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其實,這次到了呼倫貝爾不但看了秋日的草原美景,還了解了不少內蒙古的有關知識。首先是內蒙古的行政編制,自治區、盟、旗、嘎查。這是歷史形成的,清朝時期將蒙古部落仿照滿洲八旗制度建立的蒙古旗制度,旗當時是行政區域,盟是旗會盟的地點,不是行政區域,建國後,盟、旗都是行政區域了,但是現存的盟、旗和歷史上的並不一致。縣級單位一般牧業為主或牧區的地方叫旗。內蒙古自治區,就相當於黑龍江省,然後是呼倫貝爾盟,也就是市,下面是旗,也就是縣。蒙古語嘎查即漢語的行政村。而部落就更是有著很久的歷史,因為在整個內蒙古統一之前,就各自為部落了,最後得以統一。
巴爾虎部落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兩條公路附近,距離滿洲裡30公裡。我想如今的巴爾虎蒙古部落可能是個泛指或者專指,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陳巴爾虎旗陳旗的巴爾虎蒙古族部落吧。進了巴爾虎部落就像古代打仗的軍營一樣,這裡怎麼看都像如今的一個綜合性的旅遊點,有巴爾虎詐馬宴,可以體驗蒙古王公貴族的奢華富貴!可以身著華麗的王爺、王妃服裝,置身於眾人之首,群宴百官,品嘗蒙古的美食,欣賞絕世歌舞,參與互動競技,感受古老傳統的蒙古族宮廷禮儀文化,體驗蒙古族宮廷文化的奢華尊貴享受。還有巴爾虎吃烤金羊宴;還有巴爾虎之夜篝火晚會,還有蒙古族民俗等等。
我們觀看的則是一個小時的最具蒙古魅力的馬之舞。因為蒙古民族是草原民族,馬則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又是長途跋涉的工具。草原為根、馬者為魂,人馬合一,馬為舞者。馬之舞,以蒙古馬術表演為主,有訓練有素的專業蒙古馬術團隊年輕的男女攜百騎馬匹做馬上表演,一共二十多項。馬鐙藏人、單人雙馬、馬上拾物,馬上倒立、馬上射箭,飛身躍馬等人馬共舞,還有套馬、賽馬的扣人心弦的項目。是綜合性的馬術表演,又是以天然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為背景,在表演時,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喝彩聲,震撼、壯觀、彰顯了蒙古民族特色,讓人讚不絕口。還有蒙古族歌手演唱草原歌曲,那蒼涼的歌聲,把我們帶向遼遠,美不勝收。
並從群眾的口中對於蒙古族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是對滿洲裡的遊歷結束之後,乘火車去海拉爾的列車上,我周圍都是從滿洲裡去海拉爾區的人,說起了白巖松,他們都為家鄉有白巖松這樣優秀的人才和老鄉而驕傲。
說起蒙古族,他們交口稱讚。說蒙古族人善良,在草原湖畔洗衣服用水的的時候,都是將水取出來,決不在湖泊洗洗涮涮,絕不汙染湖水。還有他們雖然是遊牧民族,每次在草原搭起蒙古包,等走的時候一定收拾乾淨,不留任何垃圾,不破壞草原。他們喝酒實在,從不耍滑。蒙古族人團結,真誠,善於助人為樂等等,這也與他們身處草原,一切靠草原供養,所以懂得報恩於草原,淳樸誠實。總之這次巴爾虎部落之行,對蒙古族多了了解。蒙古族民族是能徵善戰的民族,她們是我們偉大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實現中國夢的強勁力量,願呼倫貝爾大草原環境更加美好,蒙古牧民更加幸福安康。
2020、8、23
#原創散文隨筆#
百荷書房作品版權作者所有,抄襲必究,禁止轉載。歡迎分享轉發,歡迎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