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安的商業氛圍,或許不如北上廣深以及其他中部城市那麼濃,但是這幾年也逐步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回想一下很多年前的西安,商場就那麼幾家,不過人們也依然是趨之若鶩。
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只有有錢人才買的起的「商場貨」現在也成為了大眾的消費主流,不過想想小時候,那種快樂或許是很難再複製的了。
小時候的記憶
記得最初的時候,印象中西安的商場就是開元、唐城、民生、秋林、軍區,還有北大街商場(是叫這個名字吧?),當然還有其它的應該,不過我記憶裡的就是這幾個了。
當時只有過年的時候家人會帶我去商場裡買衣服和鞋,那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平時的衣服就在騾馬市或者其他地方買,當時的騾馬市和現在不一樣,是一個露天的市場,雖然地處市中心鐘樓附近,但腳下卻是泥濘的道路,商販也都是露天經營著自己的鋪面,用竹子和鐵絲網隔開一個一個的商鋪,鐵絲網除了能隔開商鋪,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掛自己的商品,人們從中間擁擠的道路走過去採購自己心儀的貨品。
類似於騾馬市這樣的市場其實有很多,像康復路小寨等等——這些地方購物物美又價廉,是廣大市民日常購物的好地方,類似於現在的各種快時尚店鋪。
但我最高興的還是去商場購物:
首先,去商場購物在那個時候來說是一件「大事」,每逢去商場那就必然要去超市,去超市必然要買很多好吃的,這些都是我童年快樂的回憶。
其次,雖然那個時候信息傳播不是很發達,但是童年時期的我還是知道麥可喬丹和羅納爾多等球星,能近距離接觸到他們的周邊產品的地方也只有商場了。
公牛隊奪冠的時候我媽在民生給我買了公牛隊的隊服;世界盃期間我的巴西隊球衣是在開元買的;流行四驅車的時候又在軍區買了四驅車;看神龍鬥士動畫片的時候又買了同款玩具......
總之那個時候,很多夢寐以求的東西只有在商場裡才能買到,並且這些都是些價格不菲的「奢侈品」,往往一個玩具就是家人半個月的工資,但不懂事的我並不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還是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問他們要著各種玩具。
至今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就是去開元買鞋,記得那時候都是一個繩子掛在商場裡,你看好東西之後售貨員把錢用夾子夾住順著繩子滑到收銀處,收銀員收了錢之後再把票據用同樣的方式滑回來,那時候好像沒有什麼牌子和各自的店鋪,就是一張張的桌子上面凌亂的擺滿了鞋子大家隨便挑。
更深處的記憶
後來北大街商場拆除了,曾經令無數西安人引以為豪的唐城也沒落了,不過處在龍頭地位的開元民生還依然頑強,軍區秋林雖然規模不大,但也依然為西安的商業繁榮奮鬥著,甚至成了很多父母輩的「情懷」。
九十年代末南大街的光明電影院不見了,開業了一家名叫中大國際的商場,然而那時候我和我身邊的朋友從未有人知道那裡是幹啥的。鐘鼓樓廣場那裡開業了一家世紀金花,那裡我到時進去過幾次,然後不是去購物,畢竟當時499一條的傑克瓊斯對我來說實在是難以企及。
那時候父母還是秉承著一直以來的傳統,每逢過年,就去商場給我買衣服,因此我最快樂的時光也依然留在商場裡,畢竟自己買只能買50塊的康復路短褲,雖然也很時尚,但是能穿商場裡的「牌子貨」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那段時間我上初中,基本上家人想買好點的衣服就是去開元民生,日常的消費品或者菸酒就去軍區或者秋林,這四個地方在我初中時候印象特別深,那時候的軍區還是老軍區,在賽格斜對面,兩層樓每天人群都熙熙攘攘的,後面還有個裁衣服的地方。
後來上高中的時候,終於可以自己支配除了飯錢之外的生活費了,不用像初中時候那樣把飯錢省下來去網吧了,不過父母給的錢還是有限,不能夠隨心所欲的花,因此日常買東西也不敢進商場,只能去街邊小店或者康復路小寨。
想買好的衣服還是得每逢節假日和父母去商場讓他們掏腰包,不過不同的是那時候對品牌什麼的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在只是單純的圖樣子,比如去軍區選一雙特步或者喜得龍,那時候阿迪耐克是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不過對於那時候信息閉塞的高中生來說,一雙特步也就心滿意足了,身邊的同學穿的也都是李寧安踏361度,誰也不會瞧不起誰,不像現在人均腳上一雙AJ,甚至很多人為了面子買假鞋。
那時候我最希望買的是一雙韋德的匡威戰靴,但1000+的價格讓人敬而遠之,父母也不同意買這麼貴的鞋給我,因此只好看看就行了。
再後來,上了大學,每個月有了固定的生活費之後,才敢於去嘗試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省下半個月飯錢買一雙匡威ALL STAR,因此上學期間買了不少不同配色的匡威,當時都是在李家村秋林裡的匡威專賣店買的,因為開元的匡威經常斷碼,不過現在秋林裡已經沒有匡威了。
大學時候李家村開了家萬達,是西安第一家萬達,就在我家後面,我媽經常會去那裡買東西,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裡好豪華呀!牌子吧卻沒有那麼不接地氣,因此這裡成了我和女同學逛街看電影吃飯的首選地方,基本上一站式什麼都可以解決。
大學時候商場並不是我的主要選擇,畢竟一條傑克瓊斯牛仔褲就是我一個月的夥食費,總不能為買一條褲子就吃空氣吧,所以更多的是去美邦森馬買打折的衣服,偶爾去商場裡淘一淘看有什麼好貨沒有,也曾在世紀金花買過88塊錢的太陽鏡和130的耐克包。
突然間感覺遙不可及的商場
一直到大學畢業,我對西安那些商場都是保持著一種只敢看不敢買的狀態,因為大學畢業的時候很多過去只在雜誌上看到的牌子突然間西安都有了,比如CK、LEVI'S、VANS等等我當時很喜愛的牌子,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捨得買他們......
要說我對西安商場最深的留戀,非本土的「四大金剛」莫屬:開元、民生、秋林、世紀金花。
前三個是我經常去的地方,最後一個偶爾會去,主要是購買禮物之類的。
大約是我工作之後的事情了,那時候有了自己的收入,相對來說不會再像上學時候那麼拮据了,也會偶爾對自己好一些給自己買些「牌子貨」,像李維斯、vans這些牌子也都是那個時候開始收入囊中的,這些是我曾經不敢想的。
本土商場的雙雄爭霸
2010-2014年,是傳統商場的黃金時期,那時候外來的百盛在就在西安耕耘多年,早就籠絡了一大批忠實粉絲,物美價優的貨品也吸引了很多白領和年輕人,尤其到了會員日,全場3折起的時候,那個人流量簡直是分分鐘秒殺雙11。
雖然那個時候網購已經很普及,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買「便宜貨」才會考慮網購,一雙四五百的Vans鞋更多的人會選擇線下購買,因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因為便宜而買到假貨。
我那個時候最愛去的是興正元民生和鐘樓開元,兩個商場是鄰居互相挨著對方,也是競爭關係。
去開元有一部分原因是感情因素,畢竟是傳統老牌商場小時候也經常去,而且開元中間還升過幾次級,整體環境各方面在那時候也很超前。
去民生是因為興正元民生在當時真的很「洋氣」,第一層的牌子都是很新潮的牌子,比如一進門就能看見的"CALVIN KLEIN"以及後面的5CM和izzue ,很多過去在潮牌雜誌上才能看到的牌子都能在現實中看到了,當然那個價格也很「美麗」,和當時的消費水平不成正比,但銷量客觀。
開元和民生也一直都是當時逛鐘樓的必選之地,在那幾年那裡一直是我心中的「潮流聖地」。
格局的悄然改變
2011年淘寶有了雙11購物節,並且天貓的廣告也充斥著大街小巷和各大公交站牌,慢慢的身邊的很多人將購物轉移到了線上,商場也不再像過去那般人來人往了,除了開元民生金花這幾個體量大的還在支撐著,很多商場都開始了撤退的步伐,大商新瑪特應該是第一個,大洋百貨也緊隨其後,原本要在中貿樓下開業的銀座百貨也取消了合同,為此還給中貿賠了錢。
那段時候對逛商場確實沒有什麼大的興趣了,畢竟動輒四五百的傑克瓊斯T恤在淘寶店上只需要花一百出頭就能買到,雖然款式可能老一些,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凡客誠品29一件的T恤賣的風生水起,成了身邊眾多人的首選。
那個時候和身邊人聊天時都有一個感悟,似乎逛商場買東西的人都是「人傻錢多」的土豪,但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賽格居然開業了。
煥然一新的商業氛圍
說實話作為一個消費者,我並不了解賽格在西安開業前做了多少前期調查等工作,但是開業後的火爆確實讓人感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總之開業之後的賽格,又成了我的購物寶地,除了人多沒什麼不好,尤其是剛開業的時候負二層的各種小吃,仔細算一下每年花在吃上的錢都不在少數,甚至有過逛一圈出來200塊消失的情景(買飲料和小吃花的),只能讓人讚嘆這個商場的吸金能力。
賽格開業後原本對逛商場失去信心的人們又回來了,畢竟網購還是不能完全取代實體消費。但與此同時,很多的老牌商場卻日子不那麼好過了,從去年到今年,東百、西百陸續關店,小寨百盛也在裝修,還不知道以後是什麼樣子;開元被銀泰收購,不過話說已經很久沒在去過開元了,這個在過去很多品牌的銷售能排名全國第一的商場好像也後勁不足了;金花原本信誓旦旦的在大雁塔旁邊開業的星光成也隨著秦漢唐廣場的落寞而消失,接盤的大悅城卻成了新晉「網紅」。
現在西安的商業氛圍更加濃厚了,很多街區的商業也展現出蓬勃的活力,比如離我家很近的momopark和高新萬達也成了我平時常去打卡的地方,品牌和美食也不輸給那些大的商業綜合體,秋林公司也靠著各種小吃美食成了本地人心中的「美食聖地」。
有了更多的選擇才會更加吸引人們出行,並且也讓西安顯得更加美麗。
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想要起死回生就要不斷學習,西安本土商業還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