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23時許,天津市塘沽開發區發生爆炸事故。截至8月13日下午18時,事故已造成50人死亡,其中包括10多名消防官兵,701人住院治療,重症者71人。而傷亡的數字仍可能上升……近年發生的重大災難,包括日本大地震和海嘯、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失聯等等……在這些沉痛的時刻,讓我們以藝術表達哀思,懷念逝者,安撫生命。
▲天津塘沽開發區爆炸事故現場(圖片來源:iWeekly,新浪圖片)
8月12日晚23時許,天津市塘沽開發區發生爆炸事故。據《天津日報》報導,截至8月13日下午18時,事故已造成50人死亡,其中包括10多名消防官兵,701人住院治療,重症者71人。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全國民眾震驚,也引起全球各地的關注,英國BBC新聞網8月13日的報導中稱,事故現場圖片在微博等網上發布後,推特等社交網站也大量出現Tianjin的標籤。網絡上也開始流傳為天津祈願的作品。
▲ 漫畫家Tango在天津爆炸事故發生後創作的漫畫
▲ 天津爆炸事故發生十多小時後,已有10多名消防官兵喪生,多人失聯。圖為微博用戶妖妖小精在事故發生後為消防員創作的漫畫。在向消防員致敬的同時,也有不少聲音呼籲消防員職業化,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災難之後,藝術何為?
那些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讓人陷入長久的悲痛,藝術家也不例外。無論是馬航失聯事件、日本海嘯,還是再早前的「9·11」恐怖襲擊,全球各地的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表達他們對遇難者及其家屬的祈福及對這些災難的思考。在他們的創作中,也許能為此刻沉重的心情找到一個出口。
馬航MH370失聯事件
2014年,在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失聯後18天,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通過他們的創作表達對航班上的乘客及其家屬的祈福與哀悼。更多相關報導請見「失聯馬航MH370中國藝術家全記錄」,以及「全球藝術家致MH370」。
▲ 生活在北京的平面設計師Hua Qianhua創作的MH370主題海報
5.12汶川大地震
▲ 艾未未為紀念汶川大地震遇難學生創作了聲音作品《念》
2010年5月12日,艾未未在網絡上發布大型聲音作品《念》。此作品由數千名網友念5196名遇難學生名字的音頻剪輯而成,以紀念「5.12汶川大地震」遇難學生。
▲ 劉家琨建造的胡慧珊紀念館
2014年8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建築設計師劉家琨為一名在汶川地震中喪生的15歲小女孩胡慧珊建造了一座「胡慧珊紀念館」。這座紀念館以災區最常見的坡頂救災帳篷作為原型,採用框架結構及再生磚建造,表面以施以鄉村最常見的抹灰,室內採用紅磚鋪地。室內滿眼的粉色,粉色是胡慧珊生前最喜歡的顏色,牆上掛著她留下的少許遺物——書包、照片、羽毛球拍、筆記本、幾件衣服……胡慧珊生前喜歡文學,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
日本大地震及海嘯
▲ 鹽田千春作品《手中的鑰匙》
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中,藝術家鹽田千春帶來了由密密麻麻的紅線串聯起的5萬把舊鑰匙和兩艘小木船組成的作品《手中的鑰匙》,對鹽田千春而言,在經歷了2011年日本的大地震和海嘯後,她希望以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熟悉的鑰匙以及象徵著生命與血脈的紅線來強調人們如何與當下共存,並同時「讓我們打開未知的門和未知的世界。」
▲ 奈良美智作品《無常人生》
奈良美智筆下的小女孩以叛逆、倔強的形象而被人們所喜愛,然而在經歷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這樣的大災難和父親的離世後,奈良美智的畫風也發生了改變,其筆下小女孩的眼神也變得溫柔起來。這幅名為《無常人生》的作品,中間描繪了一位手捧骷髏頭的小女孩,她盯著骷髏頭的雙眼顯得若有所思,而身上象徵生命的紅色又與灰暗的骷髏頭形成對比。小女孩兩旁錯落展開的紅色文字「LIFE IS ONLY ONE!」直抒藝術家的胸臆,簡單卻有力量。
▲ 井上雄彥的《Smile》漫畫系列之《Smile 287》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知名日本漫畫家也創作了眾多各種描繪震災題材的漫畫,其中社會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漫畫藝術家井上雄彥的《Smile》系列。在震災發生的數小時後、井上便使用iPad將他本在 Twitter 上連載的記錄日常隨手塗鴉的《Smile》系列風格一轉,從第 34 幅《祈禱》(祈る)開始,接連創作出了數十幅速寫漫畫,《Smile》系列至今仍在網絡廣泛傳播,鼓舞了眾多深受地震創傷的日本災民。
2014年11月10日至2015年1月17日,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紐約高古軒畫廊舉辦的展覽「在亡者之地,踏上彩虹的尾巴」所顯示出的壓抑元素,集中地反映出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給村上隆帶來的影響。詳情請查看「村上隆:暫別幼稚力」
「9·11」事件
2014年9月,在「9·11」事件發生13年後,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建築師卡爾·克雷布斯(Carl Krebs)與戴維斯·布羅迪·邦德建築事務所的史蒂芬·戴維斯(Steven Davis)一起設計了該博物館。進入博物館的參觀者首先要通過一個由斯諾赫塔建築事務所設計的亭子,再沿著一段長600英尺的斜坡向下,最後到達建築地基的基巖層。在整個過程中,參觀者可以逐步了解雙子塔留下的巨大遺蹟。詳情請查看「9·11博物館:一座神殿,一個寄託哀思的地方」
▲ 徐冰作品《何處惹塵埃?》在英國威爾斯國家博物館展出
親歷了「9·11」恐怖襲擊的藝術家徐冰的裝置作品《何處惹塵埃?》,由他從災難現場收集來的灰塵所構成。這件作品首展於2004年的英國威爾斯國家博物館,藝術家用一天的時間將「9·11之塵」吹到展廳中,塵埃落定後,地板上事先設定的留白顯示出了六祖慧能的禪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東方智慧寄託對災難的哀悼與反思。
《藝術新聞/中文版》
執行出版人:曹丹
-
主編:葉瀅
資深專題編輯:陸曉凡
資深特寫編輯:吳亦飛
博物館編輯:汪汝徽
編輯:黃婷怡、朱文琪
編輯助理:劉晨琛
-
聯繫相關編輯,可以電郵至:
編輯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