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跨省遊的恢復,以及近期國內不少省市中小學先後迎來暑假,在家「憋」了許久的人們終於可以走出家門好好玩一回。攜程此前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親子人群、「90後」、中老年人成為暑期旅遊主力,而擁有得天獨厚自然優勢的海南人氣十足。
暑期帶孩子遊玩,不少家長會為孩子選擇過山車、海盜船、攀巖、碰碰車、潛水等遊樂項目,既刺激又能鍛鍊孩子。然而,盡情玩耍時,最容易忽視的便是安全問題,稍有不慎,高處跌落、激烈碰撞等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
8月1日,遊客孫某某帶著孩子在三亞海棠灣某酒店的無邊泳池遊泳時,孩子不慎掉到泳池邊的水槽縫隙裡,不僅磕破下巴,身上還有不同程度的摔傷。這無疑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暑假帶孩子出遊,一定要好好看管,尤其在為孩子選擇遊樂項目時,一定要慎重。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樂項目?孩子在遊樂場出現意外如何急救?
A
記者走訪:在兒童樂園有五成以上家長「機不離手」
每到假期,孩子們最喜歡到兒童樂園、遊樂場玩,但玩的同時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家長要看護好孩子。
近日,記者走訪三亞多家兒童樂園,發現兒童在樂園裡玩耍時,大部分家長坐在樂園外等候。或許是等得無聊,除了小部分擔心孩子安全,趴在樂園圍欄上不時和孩子互動的家長外,其他家長分成兩撥「自娛自樂」起來。其中一撥家長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聊天,另一撥家長則在刷著手機。記者粗略計算,刷手機的家長佔到五成以上。
記者隨機詢問多位家長,有近六成家長表示,就算在戶外帶孩子手機也不會離手;只有一成的家長表示,陪伴孩子時會放下手機;剩下部分家長表示看情況。記者發現,願意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的家長多數年齡偏大。
隨後,記者走訪部分小區和景區,發現帶小孩手機不離手的家長大有人在。下午時分,在大東海,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海邊戲水,孩子們踩著浪花奔跑、追逐,臉上笑開了花。一旁,有的家長眼睛隨著孩子在轉動,有的則盯著手機屏幕,時不時地看下孩子。
「孩子在海邊玩要盯緊點,要不跑到海裡去,水深危險。」記者對一位正在海邊刷手機的父親說。他這才轉過頭去看了眼正在踩著浪花的孩子,笑著說道:「這麼多人呢,不怕。而且我也特別交待他了,就在岸邊踩踩水就好,不要走到海裡去。這孩子很聽話。」
B
案例提醒:放假11天,市婦幼保健院已收治意外受傷患兒75例
據三亞市婦幼保健院統計,7月31日三亞小學放暑假以來,該院收治的遭到意外傷害患兒有所增加,截至8月10日,共收治遭到意外傷害患兒75例,其中骨折14例,佔遭到意外傷害患兒總數的近兩成。
另外,據三亞市區幾家三級以上醫院數據顯示,每年暑假和寒假,各家醫院收治的遭到意外傷害患兒都會有所增加,且有一大部分是遊玩過程中不小心導致的。國內多項數據表明,意外傷害已成為我國14歲以下兒童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兒童致殘的首要因素。
調查表明,我國因意外傷害造成的兒童死亡佔兒童死亡總量的26.1%,即每100名死亡兒童中就有26人死於意外傷害。
暑假,氣溫適宜,適合戶外運動,意外傷害事件也因此多發,所以家長要做好預防和保護。據了解,三亞14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導致傷害發生的意外包括交通事故、銳器傷、跌落、摔傷、燒燙傷、意外窒息(溺水)、被落物擊傷、機械傷等。
這些意外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所以家長們重點要做好預防,比如放好家中的刀具、電器、插板等;過馬路時要牽住孩子的手,走斑馬線;陪孩子遊泳時,要放下手機,將視線集中在孩子身上……總之,家長要看管好孩子,並教給孩子意外傷害防範要點。
C
安全第一:視孩子情況選擇遊樂項目
過山車、海盜船、攀巖、碰碰車、潛水……各種遊樂項目給孩子們帶來了歡聲笑語,但並不是每個遊樂項目都適合所有的孩子,那麼怎樣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樂項目呢?
2013年,江西一位10歲小男孩坐過山車,導致腦出血,後經手術治癒出院。
2018年4月,長沙一9歲女孩玩碰碰車時發生意外,導致左腳受傷。
今年5月,江蘇一名女研究生玩蹦床時,摔成「完全性截癱」,後經手術治療四肢恢復知覺,但醫生估計最好的康復結果是「可以推著輪椅走」。
……
這一起起事件說明,家長為孩子選擇遊樂項目要慎重。
「家長幫孩子選擇遊樂項目時,要先了解項目的注意事項,並充分評估孩子的身體狀況和遊樂項目潛在的安全隱患,決定是否選擇,或在選擇後給孩子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副主任醫師樊長河說。
樊長河介紹,年齡小的孩子儘量避免玩過山車、海盜船、蹦床等激烈項目。過山車、海盜船等過於激烈的項目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甚至引起腦損傷。此類項目會出現失重情況,小孩身體沒發育好,瞬間失重容易對他們腦部和臟器造成傷害;碰碰車在高強度撞擊時,則可能造成孩子骨折、挫傷等。
此外,患有恐高、貧血、心臟病或其他身體不適的孩子也不宜玩刺激性強、危險性強的項目。
需要注意的是,學齡前兒童的手部肌肉未發育完全,不能像成人一樣有力、持久地握持某一物體,所以此階段兒童應避免攀爬過高,以免造成墜落受傷;同時,學齡前兒童要避免長時間跳躍或從高處跳下,否則會導致兒童的肌肉損傷或韌帶拉傷,不利於骨骼發育。
D
應知應會:掌握處理方法,從容應對意外傷害
由於意外傷害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所以想要完全避免意外傷害幾乎不可能,這就需要家長掌握孩子常見意外傷害的緊急處理方法,如小兒心肺復甦法、外傷的基本救護和創口包紮法、誤服毒物後的催吐法等。
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主任蔣波提醒廣大家長,如果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不慎摔傷,導致出血,應使用乾淨的毛巾壓迫傷口止血,並儘快將孩子就近送往有救治能力的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和傷口處理。
如果受傷處明顯腫大、變形,不能動彈,一碰就痛,則可能存在骨折的情況。樊長河提醒,此時可以對孩子受傷的部位進行簡單固定,用紙板、木板或結實的樹枝等夾住受傷部位,再用紗布或布條等纏住簡單固定,以免骨折損傷周圍重要的神經、血管等引起嚴重後果。四肢的受傷部位還可以用繩子臨時懸吊。
簡單處理後要儘快到醫院就診,切勿貿然地揉搓、按摩等,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如果傷到的是脊柱,不要輕易搬動,必要時請專業醫生處理或轉運治療。
此外,如果孩子發生了碰撞、墜倒等意外,但沒有明顯的外傷,只有看似輕度的不適,家長切記不要因此掉以輕心,建議仍到醫院就診,排除安全隱患,以免有一些隱性傷害未能得到及時處理,給孩子造成更大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E
有備無患:暑假外出遊玩應做好個人防護
暑假出行,除了要避免孩子受意外傷害,還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當前,正處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出遊時,各位家長要做好自己和孩子的個人防護,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不聚集、用公筷、分餐制等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在人員流動性較大、相對密閉的公共場所以及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仍需做好個人防護,佩戴口罩,尤其要叮囑孩子不要觸摸公共物品,更不要用手揉搓眼睛、觸摸口鼻。
不管是在商場超市、廣場公園、露天市場,都要謹記,只要是人員聚集處,就必須正確佩戴口罩。當然,在廣場、公園等戶外空曠的地方,可以選擇不戴口罩,但一定要隨身攜帶備用口罩,人多時需及時戴上口罩。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三亞景區、娛樂場所等,實行預約、限流、錯峰等方式接待市民、遊客,減少人員聚集,建議市民、遊客前往時先了解目的地接待情況。
5點注意事項
●1.天氣炎熱,要做好防曬,建議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花露水等防暑防蚊的藥品,遊玩時注意多補水。
●2.儘量穿著寬鬆的衣物,衣物過緊會限制身體活動。
●3.玩遊樂項目前,家長要幫孩子取下身上的尖銳物品、繩帶等。
●4.飯後半小時內不要玩遊樂項目,特別是刺激性強的項目,否則孩子容易胃不舒服、嘔吐。
●5.儘量避開人流高峰期,防止踩踏,室內項目堅持佩戴口罩,警惕傳染性疾病。
原標題:「神獸」出籠切記安全遊樂
來源:三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