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迪士尼巨資發行最賣座音樂劇 主角是嘻哈版美國首任財政部長
作者: 葛怡婷
[ 上周末,Disney+的移動端下載量比6月周末的平均下載量高出74%,共新增75萬用戶。 ]
11項託尼獎,第100屆普利茲創作類戲劇獎,近400美元的平均票價,目前票房收入破6.5億美元,問世五年後,這部以美國首任財政部長為原型的《漢密爾頓》依舊是音樂劇領域無可撼動的王者。
7月3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夜,《漢密爾頓》電影版上線Disney+,隨即飆升為社交網絡的熱門話題。分析機構Apptopia數據顯示,上周末,Disney+的移動端下載量比6月周末的平均下載量高出74%,共新增75萬用戶。
《漢密爾頓》實際上並不是一部真正的電影,而是原班卡司於2016年在理察·羅傑斯劇院錄製的音樂劇現場版本,原定於2021年10月15日院線公映。
今年2月,迪士尼以7500萬美元大手筆購得《漢密爾頓》電影版的發行權。由於美國疫情膠著,《漢密爾頓》提前上線Disney+。這意味著,如果Disney+的訂閱用戶可以免費在線點播《漢密爾頓》,這顯然比進入劇場現場觀演的金額低廉許多。
在演藝行業停擺數月之後,《漢密爾頓》又一次站上風口浪尖,隨熱度飆升的還有被放大的爭議。音樂劇是否存在對美國建國時期歷史人物的粉飾,這種粉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超過了它作為潮流音樂劇的正面價值?爭議的焦點與這部橫空出世的音樂劇的主人公,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有著巨大關聯。
一個被父親遺棄、幼年喪母的孤兒,生在加勒比海無名荒島的移民,如何憑藉自己的才華與奮鬥一步步躍居高位,改變歷史。這不過是「美國夢」的又一次書寫,卻以一種開創性的方式呈現。這部以嘻哈音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音樂劇,將過去的歷史帶到了當代觀眾的面前,令一個兩百多年前的政治家在當下釋放出能量,引發巨大的輿論波瀾。
嘻哈音樂講述傳奇政治家的一生
2006年,美國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邀請十位歷史學家投票選出100位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漢密爾頓位居第五,排在他前面的亞伯拉罕·林肯、喬治·華盛頓、託馬斯·傑斐遜、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歷任總統。可以說,在美國歷史上從未擔任過總統的政治家中,漢密爾頓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位。
漢密爾頓在獨立戰爭時期得到喬治·華盛頓賞識而成為他的左膀右臂。美國建國後,他創立的金融體系促成了美國在戰後的經濟繁榮,其影響綿延至今。這位財政部長觀念超前,帶領美國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他戰績、政績顯赫,甚至超越了許多美國總統。但與那些聲名顯赫的美國開國元勳相比,他的生平並不為人所熟知。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躍居高位,也曾跌落谷底,最後在與政敵託馬斯·傑斐遜的副總統阿倫·伯爾的決鬥中喪命。歷史學家羅恩·徹諾撰寫的《漢密爾頓》傳記回溯了這位備受爭議同時被人稱頌的傳奇人物的一生。正是在閱讀了這部傳記之後,該劇詞曲作者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才有了將漢密爾頓故事搬上舞臺的衝動。令人意外的是,面對厚重的歷史和人物,他選擇的主要音樂形式是嘻哈。他曾提到,漢密爾頓讓他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偉大嘻哈藝術家2pac,同樣草根出身,同樣命喪槍口。而嘻哈音樂同樣代表著一種底層革新,走向主流的精神。
在以嘻哈音樂為主的唱段當中,米蘭達也加入了爵士、R&B等多種音樂形式。比如說唱battle展現政客之間的論戰之後,來一段抒情浪漫的流行金曲;在一段催人淚下的歌詠之後,緊接著是詼諧幽默的群像場景,恰到好處地平衡著娛樂性和史詩氣質,讓觀眾不至於審美疲勞。這些音樂形式的安排並非隨心所欲,也同樣貼合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當託馬斯·傑斐遜從卸任美國駐法大使歸來時,所有人都在表演嘻哈,而他還沉醉於爵士,以展示他落後於時代潮流的思維和行動。
《漢密爾頓》以一個不曾被廣泛講述的傳奇人物的一生為基底,這是它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它的成就同樣離不開該劇詞曲作者米蘭達的驚人才華,也離不開所有演職人員對各種音樂形式的駕馭能力,更不用說百老匯音樂劇成熟的工業水準所創造的平滑轉場與精彩舞美。在這齣以創新聞名的音樂劇中,也可以看到主創對經典音樂劇比如《悲慘世界》的致敬,對電影《莫扎特傳》、音樂劇《伊莉莎白》以反派擔任旁白,串聯起敘事線索的借鑑。
不僅如此,《漢密爾頓》採用了多元種族的演員陣容。漢密爾頓的飾演者,同時也是該劇的詞曲作者米蘭達是波多黎各人的後代,自幼居住在紐約的拉丁裔社區,漢密爾頓的政敵阿倫·伯爾由黑人演員小萊斯利·奧多姆(Leslie Odom Jr.),託馬斯·傑斐遜的飾演者為拉丁裔演員戴維德·迪格斯(Daveed Diggs)飾演,三位女性主演均為少數族裔,其中漢密爾頓妻子伊萊莎的飾演者是華裔演員菲利帕·蘇(Phillipa Soo)。
被放大的爭議
過去5年,《漢密爾頓》昂貴的票價和一票難求的盛況將很多渴望觀演的人擋在了劇院門外。如今,6.99美元的包月費用誘惑許多人成為Disney+的新訂閱用戶。
全球範圍內,新增75萬Disney+客戶端下載量,助推Disney+在蘋果應用商店下載量從二十名開外躍升至第九。去年11月推出Disney+是迪士尼做出的最明智的決定,這也是這半年來處於至暗時刻的好萊塢巨頭少數亮眼的業務之一,不僅完善了線上產業鏈的布局,也給迪士尼帶來了聲望和輿論熱度。
儘管《漢密爾頓》上線首周末讓迪士尼至少入帳500萬美元,但這與正常情況下,迪士尼大片的開畫票房相去甚遠。從這個角度來看,迪士尼不可能讓《花木蘭》或者《黑寡婦》這樣的大片從影院轉戰線上。
不過,在美國劇院停業半年且目前仍然營業無望的情況下,《漢密爾頓》的上線從各個方面而言意義重大。疫情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線下娛樂活動銳減。《漢密爾頓》從劇院走出來,從紐約、芝加哥、多倫多、倫敦等大城市走到各個角落,給沉寂許久的演出行業帶來了久違的振奮和熱度,也填補了世界各地觀眾的閒暇時間。
在高清錄製的電影版中,觀眾可以無限接近演員,閱讀他們臉上的複雜表情,他們的淚水與汗水,因悲傷痛苦而發紅的鼻頭,因情緒激動而飛濺的口水。此外,字幕幫助觀眾更好地釐清這段複雜的歷史和人物關係。這是一部臺詞密度極高的音樂劇,按照百老匯傳統音樂劇的演出節奏,《漢密爾頓》至少需要演出4至6小時。在流媒體觀看,觀眾甚至可以隨時停下搜索他們所想了解的信息。
同樣被放大的還有爭議。在一些歷史學家看來,《漢密爾頓》對包括漢密爾頓在內的歷史人物進行粉飾,比如漢密爾頓雖聲稱是廢奴主義者,但事實上與那些販賣黑奴的開國元勳交往甚密。還有觀點認為,《漢密爾頓》使用了有色人種出演那些在現實中實際是白人的歷史人物,並且在這段歷史中將有色人種的故事抹去。在「美國國父」雕像被不斷推倒的特殊時刻,《漢密爾頓》的再次風靡是美國社會的黏合劑還是分裂的導火索,令人生疑。
還是有不少意見領袖站出來支持《漢密爾頓》。《第十三修正案》是一部反映廢除奴隸製法案歷程的紀錄片,它的導演艾瓦·杜弗納(Ava DuVernay)公開支持《漢密爾頓》,她是一位黑人女性,因為支持《漢密爾頓》而遭受指控,她堅持認為人們無法在欣賞一部部分虛構藝術作品的時候還能夠進行歷史分析。她說:「百老匯音樂劇並不是歷史書。我當然讀過那些歷史書,所以我更能理解一個天才的戲劇和美國真實歷史的區別。」
作為《漢密爾頓》的靈魂人物,米蘭達不止一次地回應爭議,作為創作者,他盡力為走進劇場的觀眾提供有趣的娛樂體驗,同時儘可能尊重史實。他表示:「如果沒有非裔、拉丁裔藝術家通過創作嘻哈文化、音樂和語言改變了世界,《漢密爾頓》便不可能存在。如果沒有製作團隊、演職人員當中那些天才的非裔、拉丁裔藝術家,在每一次演出中全身心投入,《漢密爾頓》便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