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好奇,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城中之國,梵蒂岡為什麼沒有被強大的義大利吞併?
故事要從羅馬帝國說起。
雖然現在基督教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在傳播的早期,它是被羅馬帝國定為邪教,並遭到舉國封殺的。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後來,羅馬帝國的君主意識到,基督教宣傳的和平、友善,「左臉被打了右臉還要拿給他打」等觀念非常利於帝國的統治,於是把基督教立為國教,還把羅馬城裡的拉特蘭宮送給教會辦公。
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基督教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後來,羅馬帝國滅亡了,基督教不但沒有隨之消亡,反而吸收了越來越多的信徒——亂世總需要有更多精神撫慰的啊。
公元6世紀,基督教獲得了羅馬城的實際控制權,教會的最高神職人員被尊為「教皇」或「教宗」,並在羅馬城的西北角修建了奢華的梵蒂岡宮殿。
公元8世紀,教皇的轄區遭倫巴德人入侵,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出兵義大利,打敗了倫巴德人,並將羅馬城和周邊領土送給了教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丕平贈土」。
隨後,教皇的教權日益擴張,統治了義大利中部地區。於是,以教皇為君主,以羅馬城為首都,梵蒂岡的前身——教皇國正式出現了。它的統治面積佔據了現在義大利的三分之一,風頭一時無兩。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基督教也不例外。隨著基督教的分裂,以羅馬為中心的教會自稱天主教。教皇從拉特蘭宮搬到了梵蒂岡宮,走上了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道路,加上內部腐敗,逐步走向衰敗。
19世紀中葉,義大利逐漸統一。當時的義大利王國殺入羅馬城,教皇不得不退居梵蒂岡宮中。忌憚於教皇在全世界天主教徒當中的影響力,義大利政府軍不敢貿然進攻,勢單力薄的教皇也無法組織軍隊收復失地。雙方就這樣處於尷尬的膠著狀態。
後來還是那個臭名昭著的墨索裡尼打破了這種沉默。墨索裡尼上臺後,為了尋求宗教勢力的支持,在1929年與教皇籤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從義大利獨立出去,成為永久中立國,不參與國際事務的紛爭。
作為交換,教皇則承認了義大利政府對羅馬其他地區的佔領和統治。
至此,曾經繁盛一時的教皇國成為歷史,梵蒂岡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雖然只剩區區0.44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在全世界天主教徒心中,地位絲毫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