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建設美麗河道 喚醒山水鄉愁

2021-01-10 人民網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汲取其他城市先進經驗,昆明市日前發布了《滇池流域「美麗河道」建設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水質變好的基礎上,圍繞全省重要河湖庫渠實現「安全生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目標,把美麗河道建設納入生態美、環境美、山水美、城市美、鄉村美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

穿城而過的盤龍江,河水清幽,波光閃動,倒映著河畔的藍花楹,為城市增添無限靈動。

日漸變清的大觀河,水清岸綠,白鷺翩飛,到了秋冬時節,滇樸黃葉與藍天碧水相映,成為網紅打卡地。

水清草美的廣普大溝,曾是遠近聞名的黑臭水體,如今河水變清、河面變寬、兩岸變美,已是人們散步賞景的好去處。

河流縱橫,水系眾多,昆明自古水網密布,風貌獨特。歷史上,交錯的水係為城市發揮著供水、運輸、防火、改善環境等功能。然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有些河道被填埋、掩蓋,有的變成臭水河、地下河。從「九五」開始,全市35條入滇河道治理納入滇池治理重要內容。

如今,昆明市河道建設思路從曾經的擇水而居、城水之爭,轉變為以水定城、量水發展,城市濱水區也逐漸被定位為展現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人們的精神歸屬和文化認同。

全市建設32條美麗河道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滇池的「水文化」「水經濟」曾一度成為高原的驕傲。

史料記載,漢代時滇池的湖岸線位於今天波羅村一帶,當時昆明壩子地勢稍低的地方,全是滇池的水域面積。明清時期,人們在滇池區域最北岸六河地區興修人工河道用於灌溉或防洪,在清代形成一個龐大的水利網絡。

當時,昆明分布著盤龍江、邵甸河、金汁河、銀汁河、馬料河、寶象河等眾多河流,每一條河都有其功能作用和歷史定位,與城市相依相存、與人們和諧共融。眾多水系成為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穩定城址、促進工商業發展和提供高質量的居住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滇池流域河網水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昆明水系的歷史文化價值不但遭到破壞,而且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隨著滇池治理向縱深推進,河道功能已由「單一生產或防洪功能」向「生產、生活、生態」綜合功能轉變。《意見》提出,昆明市將基於岸坡穩定、行洪安全、生態修復、自然景觀等要求,加強城市建設與河道自然景觀融合,推進全市32條美麗河道建設。以各區政府為責任主體,結合屬地河流水系分布、江河保護治理任務和水生態修復等規劃,制定實施方案,讓美麗河道建設與滇池治理、黑臭水體長治久清、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統籌推進。通過打造公共開放空間,提升河道及濱河陸域空間對城市的服務能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河湖環境。

《意見》明確,為促進我省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昆明市確保每年9月底前完成數條市級「美麗河湖」的評定並向省河長制辦公室申報省級「美麗河湖」。

突出山水城市景觀特徵

在入滇河道綜合治理中,昆明市實施河道支流溝渠整治,編制了「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採取河岸截汙、河內清淤、生態修復、清水補給等措施,河道生態得到明顯改善,水質明顯提升。昆明市生態環境局通報的數據顯示,2019年,35條入滇河道中,3條河道斷流,24個入湖斷面水質達標,8個入湖斷面水質未達標,綜合達標率為75.0%。

逐年變清的河道,為美麗河道建設迎來了時機,不僅具有生態、景觀的功能,還要兼具歷史、人文的元素。「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貫徹和落實,近年來,入滇河道綜合整治的思路逐步在拓展和完善,河道治理更科學、更系統、更精準。」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吳朝陽介紹,在過去,河道多承擔著行洪、排澇的功能,河道建設往往側重於水利工程設計。如今,河道作為城市多種功能集合的複合空間,除了考慮河道過流量等必要的水利因素外,還要貫徹以人為本、系統治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逐步向河道及兩側陸域整體空間一體化設計轉變,與未來城市發展相協調。

按照《意見》,昆明市將以「安全可靠、生態優美、舒適宜居、韻味重塑、智慧管理」的原則建設美麗河道,在促進滇池流域的生態系統平衡、滇池流域水資源積蓄、防洪排澇等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上,豐富城市濱水空間的規模和功能,展示昆明市「三山一水」的高原水鄉風格,突出山水城市的景觀特徵,形成「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勢鎖煙霞」的格局。

同時,通過優化水系布局,加強水系管理,完善昆明市河網。昆明市相關部門及各縣(市、區)將依據《昆明城市總體規劃》《昆明市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相關上位規劃的要求,結合既有支流、溝、渠等水域資源現狀,融合河道生態修復需求、各片區發展特色及具體項目建設,梳理歷史水系,加強河網聯通。

挖掘河道周邊歷史文化

位於昆明翠湖的洗馬河公園,有著濃鬱的文化底蘊。這裡通過景觀打造和奔馬、士兵雕塑建設,重現了昔日「柳營洗馬」景象。洗馬河原是連通翠湖與滇池的河道,在城市化進程中變為一條暗河深藏地下,默默流淌了70年左右。公園建設時,對洗馬河水系進行了復明,重新恢復了洗馬河區域的歷史景觀風貌,並將文化符號應用於各種市政設施、城市家具當中,形成亮點和特色。

「這是昆明市美麗河道建設一個思路。」吳朝陽告訴記者,將充分挖掘河道周邊歷史文化資源,拓展空間、完善設施、展現風貌,讓沿河歷史文化遺產與腹地公共活動節點和諧相融,打造更具歷史積澱的人文水岸,使居民回歸「母親河」,留得住山水,記得住鄉愁。同時,結合河道人文歷史原始狀況,恢復、拓展各類保護保留對象,包括古橋、古碼頭、古堤、古河道、古井等,做到「應保盡保」。同樣,兩岸新建橋梁也將與周邊歷史風貌環境協調,展現人文、藝術、生態等元素,彰顯橋梁的技術美和藝術張力。

在這一輪美麗河道建設中,昆明市還融入海綿城市「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理念,挖掘中小河道調蓄能力,完善城市「海綿體」架構,進一步控制雨水徑流,實現雨洪優化管理。昆明市還將全面落實「河長制」,因地制宜的制定、實施「一河一策」,逐步開展美麗河道評估工作,積極引入新技術手段,加強水質監測、加大環保監督,保障美麗河道建設有序、高效地推進。

連結

32條美麗河道

建設目標

2020年:完成盤龍江、大觀河、金汁河、冷水河、牧羊河、小清河、蝦壩河、寶象河(新寶象河)、船房河、採蓮河、洛龍河、撈魚河、東大河、茨巷河共14條美麗河道建設、改造、提升;申報盤龍江、撈魚河共2條省級「美麗河道」。

2021年:完成新運糧河、老運糧河、東白沙河(海河)、馬料河4條美麗河道建設、改造、提升;申報大觀河、新運糧河、寶象河(新寶象河)、洛龍河共4條省級「美麗河道」。

2022年:完成姚安河、南衝河、大河(淤泥河)、柴河、 白魚河、老寶象河、中河(護城河)、古城河共8條美麗河道建設、改造、提升;申報採蓮河、船房河、茨巷河、東大河共4條省級「美麗河道」。

2023年:完成烏龍河、西壩河、金家河、梘槽河、大清河、廣普大溝共6條美麗河道建設、改造、提升;申報南衝河、金汁河、老運糧河、大清河共4條省級「美麗河道」。(浦美玲 文/圖)

(責編:徐前、朱紅霞)

相關焦點

  • 昆明美麗河道建設盤龍江——以「雲津夜市」為主題展示地域歷史文化
    記者26日從西山區政府獲悉,全面推進昆明市美麗河湖建設,西山區今年需要完成4條美麗河道建設。受西山區水務局委託,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採蓮河、大觀河、盤龍江、船房河等4條河道西山區段的美麗河道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 建設美麗河道 造福晉江百姓
    該項目是泉州市建設晉江北岸生態宜居環境、實施河道整治、美化濱水景觀、提升城市品位、提供休閒空間的重大民生項目,也是福建省宜居環境整治、萬裡安全生態水系及泉州市級重點項目。   據了解,項目堅持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安全、生態」建設理念,起於白水營公園,止於汀洲公園,整治河段總長5.2km,新建低水駁岸4.5km,整治巡查步道,生態改造3400畝的河灘地,2018年度投資5953萬元,本工程總投資4.39億元。   項目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
  • 杭州濱江區推進特色生態河道建設
    中國環境報記者 鍾兆盈 通訊員 裴斐 杭州報導 作為2022年亞運會主場館所在地的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把美麗河道建設項目列入區民生實事項目,計劃在亞運會前,全面完成「美麗河道」創建工作:2021年完成8條市級美麗河道和5條省級美麗河湖的創建工作;到2022年亞運會前,完成16條市級美麗河道的創建工作
  • 一個喚醒鄉愁的地方
    一個喚醒鄉愁的地方​文/史定雄我感覺:神了,不知哈達是否喚醒過國人的鄉愁,卻明顯喚醒了這個外國人的鄉愁。看來,哈達村不需要遙遠的古代理由證明自己,香格裡拉人也不需要尋找遠古文化中可以傲視其地方的任何證據,自然生態之美是人類共同的嚮往,更是人類最終的歸宿。此外,善良不需語言表達,發自內心的善良都是可以感知的。
  • 莆田東莊馬廠村詹金爐:為建設「美麗家園」添磚加瓦
    秀嶼區東莊鎮馬廠村「鄉愁河長」詹金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當年棄商返鄉擔任河長的初衷是,要為建設美麗家園添磚加瓦。30多年前,被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喚醒的詹金爐,憑著活絡的頭腦和打拼精神,在外創辦企業。
  • 畫說老昆明有鄉愁鄉韻
    老昆明是老昆明人回不去的執念,而每個老昆明人卻能在他的畫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畫家蔣凌用「畫」說昆明,400多幅「老昆明」,每一幅都有故事,每一幅都是歲月的痕跡。蔣凌的畫筆「以綠水青山為形,以鄉愁鄉韻為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昆明展示「三山一水」的高原水鄉格局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流暢、水清、岸綠、景美、宜居、繁榮」的目標,汲取其他城市先進經驗,日前,昆明市制定了《滇池流域「美麗河道」建設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全省重要河湖庫渠實現「安全生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目標,把美麗河道建設納入生態美、環境美、山水美、城市美、鄉村美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
  • 昆明將推進世界春城花都建設 打造四季飛花的「多彩昆明」
    掌上春城訊 日前,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喜良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並原則通過《昆明市推進世界春城花都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要「點、線、面」結合,構建城市生態大格局,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城市形象,美化花都城市空間,建設四季飛花的
  • 美麗中國之「山水」大文章——看山望水憶鄉愁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為現代化建設找準了著力點,也為實現現代化找到了生態路徑。這就是做好「山水」大文章。要畫好「山水畫」,通過推進生態修復保護,濃墨重彩繪就綠水青山,為美麗中國鋪實綠色底色。要念好「山水經」,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拓展生態空間、生態容量及生態承載能力,打造金山銀山,使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互利雙贏。
  • 袁衛東到興山 調研督導河湖長制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做好山水文章...
    袁衛東到興山 調研督導河湖長制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做好山水文章 打造美麗鄉村袁衛東到興山 調研督導河湖長制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做好山水文章 打造美麗鄉村三峽日報訊(記者 熊東華 通訊員 黃治榮)12月4日,宜昌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
  • 留住「水晶晶」的美麗與鄉愁——浙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側記
    新華社杭州4月30日電題:留住「水晶晶」的美麗與鄉愁——浙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側記新華社記者 馮源「水晶晶的垂柳,水晶晶的寺院,水晶晶的石板路,水晶晶的店鋪……」著名作家徐遲連用了66個「水晶晶」,形容古運河邊的家鄉古鎮
  • 邯鄲市委副書記陳會新到涉縣調研美麗鄉村建設
    陳會新在涉縣調研美麗鄉村建設時強調    打造優美太行風光    8月20日下午,邯鄲市委副書記陳會新帶領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涉縣石崗連泉生態谷片區調研美麗鄉村建設情況。自這項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各級共同努力,目前片區建設進展順利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調研中,陳會新現場查看了片區內的道路工程建設、觀景平臺打造、核心區連泉村的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等,認真聽取有關匯報。當看到沿途有山水有綠景有文化,細節處處見鄉愁,陳會新對片區工程進展表示充分肯定。
  • 溫州市積極推進美麗河湖建設 打造山水甌越靈韻水鄉
    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江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孕育了溫州文明,創造了溫州精神;樂虹柳、溫瑞、瑞平、江南等平原河網衍生出源遠流長的甌越山水文化……  近年來,溫州市積極推進美麗河湖建設,以補齊防洪薄弱短板、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彰顯河流人文歷史、提升便民景觀品位、提高河流管護水平為主要抓手,打造「水網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河湖水環境,基本建成智慧河湖現代化管理體系。
  • 杭州濱江區推進特色生態河道建設
    中國環境報記者 鍾兆盈 通訊員 裴斐 杭州報導 作為2022年亞運會主場館所在地的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把美麗河道建設項目列入區民生實事項目,計劃在亞運會前,全面完成「美麗河道」創建工作:2021年完成8條市級美麗河道和5條省級美麗河湖的創建工作;到2022年亞運會前,完成16條市級美麗河道的創建工作
  • 延續陶瓷文脈留住美麗鄉愁——景德鎮三寶瓷谷探訪記
    原標題:延續陶瓷文脈留住美麗鄉愁——景德鎮三寶瓷谷探訪記 項目建設涉及道路改造、河道改造、房屋立面改造、景觀建設、基地建設等系列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從湖田橋到三寶國際陶藝村,二期延伸至土石礦。   走過湖田橋,就是改造後的三寶路,瀝青路平坦寬闊,一直伸向遠方,消失在大山深處。橋的西側,是一處新建的街心花園,樹木鬱鬱蔥蔥,桃紅柳綠,奼紫嫣紅,目之所及,處處生機勃勃。
  • 隨走在昆明老寶象河邊,雖有強勁寒潮襲來,冬日花開仍美麗依然
    新年第一次強勁的寒潮來襲,最高溫度從14度左右降到了個位數,夜間的溫度就更低了;沒有下雨,更沒有昆明人期盼的降雪,只覺得冷風瑟瑟、氣溫驟降。 1月10日星期天,還不是最寒冷的一天,雖然出門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個考驗,熱愛戶外的人們還是按時到達集合地點,參加本周徒步活動,活動內容是隨走昆明老寶象河,這是昆明歷史悠久的「古六河」之一。
  • 五年來,杭城「一江春水撫人心」 杭州「十三五」市區河道整治建設...
    日前,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十三五」時期,圍繞綠色、生態主題,杭州著力改善城市河道水環境,提升水安全,豐富水景觀,挖掘水經濟,拓展河道綜合功能,建設「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河網,共創和諧共生的沿河人居環境,目前全市「十三五」期間市區河道整治建設任務目前已基本完成。
  • 視頻|彌勒小路體:美麗鄉村建設留住鄉愁
    視頻|彌勒小路體:美麗鄉村建設留住鄉愁 作者:
  • 「美麗鄉村」:記住鄉愁,留住文化
    夏鵬飛 攝  浙江在線9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偉斌)「美麗鄉村」建設,在改革開放這四十年間,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地處浙江省西北部的安吉縣,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誕生地和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
  • 新型城鎮化建設如何面對「鄉愁」
    8000萬支持右玉城鎮化建設」、「牡丹江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有序推進」等新聞不斷見諸網頁,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