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底伊樂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兼滑雪發燒友,Vivian心中一直有個未能了卻的心願:去阿爾卑斯山滑雪。
從小長在南方的她,或許是因為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雪,就對冬天去看雪著了迷。直到前幾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做交換生時,她和班上的同學體驗了一次滑雪,才讓她與雪有了更近一步的接觸。也是從那時開始,這項之前看起來不易接近,還略帶極限挑戰的運動,正式進入了她的日常生活中。
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她走訪了一些美國和日本的雪場,回到國內也會在空閒時間約上朋友們去雪場體驗一番。她發現在她身邊不知不覺出現了很多和她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期待著迎接冬季的到來。他們不選擇熱帶國家躲寒度假,而是前往更冷的地方體驗戶外運動。用她的話來講,「越冷的地方,越能展現冬季應有的美。」
戶外冰雪運動在國內參與人越來越多,而出國滑雪也不僅是少數人的愛好。Club Med地中海俱樂部發布的2019年亞太地區冰雪假期報告顯示出,今年冰雪假期市場規模增長至1.51億人次,同比增長10%,其中近68%的消費者屬於千禧一代;92%為孩子。
Vivian一直覺得她處在了一個好時候,在她剛開始接觸滑雪這項運動時,國內就已經開始大力發展滑雪產業了,並且國外的滑雪體系建設也很完善。她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她回憶說,「踏進滑雪圈的那一年,是2015年。」
2015年,在很多滑雪從業者眼中,是值得記憶的一年。那一年,北京成功申辦了2022年冬奧會;那一年,滑雪運動進入了黃金時代,冬季戶外運動、戶外旅行以及戶外教育也開始成為熱門;那一年,出國滑雪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且年齡段呈現越來越小的趨勢了。
也是那一年,「冰雪旅遊」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熱詞。
「在我看來,滑雪其實就是一種主題遊。無論是國內滑雪還是如今大熱的出國滑雪,通過滑雪運動前往一個目的地走走看看,享受一個假期或許就是人們理想中的旅行。」Vivian說道,「我一開始接觸滑雪的時間比較晚,但也正因如此,讓我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把滑雪作為旅行的一部分。」
對她來說,今後要選擇的最佳目的地非歐洲莫屬,因為那裡能讓她體驗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滑雪的興奮。
像Vivian一樣,出國到達冰雪運動目的地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看上去沒那麼「專心」於一項運動,他們喜歡去國外滑雪,卻不想只是滑雪。
在瑞士雪場的中國年輕人
帶著雪服雪板去旅行,成為了Kate近年來旅行的日常。在她看來,已經有很多愛好者帶著雪板去旅行了。
Kate是北京電視臺的一位導演,也是一位冰雪愛好者。與Vivian不同,差不多在10年前,她就已經踏入了滑雪圈。Kate回憶說,她喜歡上滑雪的原因很簡單。一是這項運動在當時的確很新鮮,再來便是滑雪帶來的徵服速度的體驗也讓她痴迷於此。
對於她而言,2016年前往瑞士拍攝紀錄片的間隙,讓她在採爾馬特(Zermatt)地區經歷了一次記憶尤深的滑雪體驗。
瑞士馬特洪峰 據說是世界上最「上鏡」的山作為有著「冰川之城」美稱的山間旅遊勝地,在採爾馬特地區滑雪不僅能感受專業滑雪的體驗,還能看到小鎮旁宏偉的馬特洪峰。在人們心中這個海拔4478米的山峰,就是阿爾卑斯山的象徵。Kate介紹道,「第一次去瑞士滑雪,還看見了阿爾卑斯山,那種感覺是無以言表的。」
後來她還和朋友們一起去了鐵力士山,但中途因為雪崩他們所在的雪道關閉,於是上了更高級的雪道。「我們一個坡摔了30多個跟頭,最後嘗試把雪板雪鞋脫了徒步走下去,好在後來滑雪教練救了我們,在他的指導下,我們一點點跟著他滑。」Kate講述著。那一次,她從一個初學者,還在用「犁式」(腳呈內八字)被逼著學會了「平行式」(一隻腳內刃一隻腳外刃觸雪)。「那種完全放開,衝的感覺特別好,周圍是阿爾卑斯山的景色,這種徵服了速度的感覺太棒了。」她說道。
去年春節,Kate就帶著爸媽去了趟瑞士過年。在瑞士的兩星期時間裡,他們去了2個滑雪場體驗了滑雪、雪地漫步,也逛了逛城市裡的著名景點。「原來的人們會覺得好不容易出趟國,抱著都要打卡的心態去體驗,自然不能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一件事或一項運動上。但隨著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人們漸漸分眾化,目的性也越來越強後,就會變得窄眾化。」她說著,「多樣化的選擇反而可以讓人們選擇一條比較窄的路,去專門做一件事。」對她來說,沉浸在不同滑雪目的地帶來的體驗感,是比較理想的冰雪假期。
瑞士鐵力士山與Kate有著相似滑雪初體驗的還有職業單板滑手、滑雪社區平臺GOSKI的合伙人張屾。雖然如今已是一位職業單板滑手了,但張屾第一次接觸到滑雪時感覺也很新鮮,他說,「1998年前後,我在香山植物園的一個滑雪場滑了雪,那個坡很小很短,但感覺很新鮮。」
原來會在國內一些比較著名的滑雪度假村滑,比如長白山景區、新疆阿拉泰等,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往國外走,也開始出國滑雪了。張屾介紹道,實際上,國內滑雪的體驗大部分都是在人造雪上的體驗,而國外雪場的客觀條件和滑雪文化的確是它的魅力所在。
實際上,國內雪場和國外雪場從雪質、地理環境、雪道、體驗感、周邊的配套設施和體系化的學習模式上都大不相同。「國內雪場很少會有野雪,降雪量沒有那麼大,而國外雪場,拿日本雪場來說,它的降雪量大,雪質以粉雪為主,距離近,基本無時差,加之語言文字上的熟悉感和飲食文化的接近性,自然成為了滑雪愛好者、旅行達人們的冬季熱門目的地之一。」張屾說道。
此外,阿爾卑斯山周圍的歐洲雪場,它的海拔高、氣候好、雪量大,冬季氣溫不會太冷,風也不會太大,錯落於山谷間的雪道,不僅長且垂直高差大,這樣帶給人們的體驗感也不一樣。
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深度體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滑雪,這個時間點大約從5年前開始。「從2015年開始,國內滑雪場開始人滿為患了,滑雪運動和滑雪文化開始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和認知範圍內。有一部分滑雪愛好者會在元旦和周末假期去日本滑雪,在春節和長假期去瑞士滑雪。」在瑞士工作的中文滑雪教練Johnson說道,「直到2018年,前往瑞士滑雪的中國遊客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而這裡作為一個大的滑雪區,可以滿足讓人們從瑞士滑到義大利或法國的多元化體驗。」
瑞士國家旅遊局的相關數據也表明,中國冬季自由行客人中85.2%在瑞士停留4晚以上,78.8%使用了公共運輸,而交通系統的增長反映出了越來越多中國遊客選擇前往瑞士體驗原汁原味的阿爾卑斯山風情。
瑞士雪景 @noberson職業雙板滑手鄧琳也表示,有更多的人喜歡體驗滑雪,是源於它成為了度假旅遊的方式之一。而這其中,它也受家庭度假群體的喜愛。瑞士的很多雪場都有專職的兒童滑雪教練,很多小朋友在這裡接受著正規的滑雪指導。
《2018全球滑雪市場報告》中也分析指出,在全球2113 家滑雪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滑雪場位於阿爾卑斯地區。而年訪問次數超過100萬人次的超級大雪場(51家),其中有80%在阿爾卑斯地區,超級大雪場的訪客次數佔到了全球滑雪總人數的80%以上。
全球滑雪場數量的分布
全球百萬人次滑雪場的數量分布
相比觀光打卡,出國滑雪還是沒有那麼「易接近」,而真正接近它的年輕人想做的事情變得更多。
「了解並試圖融入真正的滑雪文化,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那種在小鎮裡扛著雪板走到纜車站,前往滑雪場滑雪的味道是不一樣的。」Kate說,「那種痛痛快快滑一場雪後,和朋友們一起曬曬太陽、喝杯冰啤酒,晚上再一起開個Party的融入感也很特別。」
對他們來說,去日本、去瑞士、去義大利,或是去法國,通過腳下的滑雪板這張社交名片接觸到朋友圈,「想想就覺得很酷」。
「我是在滑雪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新朋友,與他們溝通交流,感覺很不錯。」張屾說道。「或許滑雪背後的魅力在於它能充當我的『現實朋友圈』,作為一種工具與更多人進行交流。」不知不覺中,Kate的朋友圈裡也已經有超過6成的人都是滑雪愛好者了。
了解滑雪文化,實際上更多的是接觸滑雪背後的配套服務支撐、教育支撐和專業技能支撐。國外的滑雪度假村因其發展較早,配套的服務設施相對做的也很不錯。人們喜歡去日本滑雪,實際上也得益於溫泉體驗和日式服務、日式餐飲帶來的美好體驗。
日本滑雪場
以瑞士為代表的歐洲雪場,其自然生長的村落形成的滑雪區給人更多歷史沉澱感。此外,周圍酒店成熟的服務,包括水療服務、多家《米其林指南》評選出的星級餐廳、完善的Skin-in/Skin-out的條件,以及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色彩等,都給滑雪這項運動加了不少分。
瑞士每個雪場都有apres ski(滑雪後的社交場所),這是瑞士人滑雪的文化,一般的apres ski在半山陽光露臺或在山腳下小村莊的熱鬧路口。人們滑完雪點一杯熱飲或酒精飲料,和朋友閒聊、看看風景。
瑞士國家旅遊局負責人說道,「如果在採爾馬特滑雪,人們喜歡在滑雪結束後去海拔2288米的蘇內加(Sunnegga)餐廳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喝上一杯熱紅酒,這裡成為了很多非滑雪愛好者理想的聚會地。」的確,對很多非滑雪愛好者來說,坐在這裡吃吃烤奶酪、黃金土豆餅看著馬特洪峰的景色,即使不去滑雪也令人沉醉。
蘇內加餐廳
此外,除了配套設施的支撐,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們形成了一個較成熟的教育體系和技能培訓體系,張臣說道。
張臣是一個很早就接觸到滑雪運動的愛好者,如今他在瑞士洛伊克巴德開了家酒店(Weisses Rossli),還是青少年戶外教育培訓機構Everkid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看來,如果硬要選出一個國外最佳滑雪目的地,那應該就是瑞士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兒童、青少年級別的滑雪教練員,目前只有瑞士有認證資格;此外,除了體驗滑雪,對孩子們來說冬季營地的教育也很重要,而瑞士自然也成為了先天條件優越的國際化營地之一了。
Weisses Rossli酒店外景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瑞士體驗滑雪,從酒店的預訂量上就可見一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文化間的交流。千禧一代是世界化的,他們能夠成為輸出中國文化的載體,也能用更開放的心態接納世界文化。」張臣說道,「滑雪只是一種工具,人們在其中不僅專注於技術的提升和體驗,更重要的是滑雪文化的挖掘與碰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