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倉山古厝變身博物館 喚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間

2020-12-25 金臺資訊

鄉村農具吸引城市孩子。 葉義斌 攝

市民在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參觀體驗。 葉義斌 攝

6月初夏的每個周末,位於倉山區建新鎮的臺嶼鄉村博物館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市民遊客。這座博物館依託清代古民居陳祺厝建設,透過古厝的韻味,參觀者可以感受周遭的時代變遷。自去年9月開館至今,雖受疫情影響,該館的參觀人數仍超過5000人次。

一年來,倉山區以臺嶼鄉村博物館為示範,先後建成了17座各具特色的村(微型)博物館並對外開放,一批古厝重新煥發生機。

活化古厝,彰顯博物館雙重魅力

位於倉山區螺洲鎮的陳氏五樓,是帝師陳寶琛的故居。這座建築中西合璧,並且集南方園林意境、北方庭院風格於一體,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園林建築,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如今,修葺之後的陳氏五樓,又增添了新魅力——螺洲鎮依託陳氏五樓的滄趣樓,建成了「名賢文博館」。

文博館分上、下兩層,開闢有明清名賢、近代名賢、紅色人物、現代名賢4個展區,創新性地運用了水墨長卷、螺洲古鎮浮雕、「螺洲名賢朋友圈」、40米長編年史長卷、多媒體投影等單元,梳理了螺洲古鎮自明朝以來最具代表性的50餘位名賢人物的生平故事,並展有吳石將軍壽山石印章、親筆信札、林覺民《與妻書》《陳寶琛詩文集》等珍貴文物複製品十餘件。

「螺洲自古名賢多,依託滄趣樓打造的博物館,用現代化手段為市民遊客提供了認識螺洲鄉賢的窗口。同時,這座著名古厝也得到了有效使用,有利於今後更好地進行保護。」螺洲鎮黨委宣傳委員鮑浛斌介紹說。

倉山區古厝數量多,古建築及近現代建築共有308處。如今,古厝變成博物館,市民遊客既能看古厝,又能觀展覽,感受到雙重魅力。「螺洲鎮名賢博物館」的建設模式,為全區樹立了模範。

依託區級文保單位陽岐嚴氏宗祠建成的陽岐嚴復博物館,成為遊客全方位了解嚴復生平事跡的好去處;建在閩劇始祖之一曹學佺出生地的閩劇展示館,全面講述了閩劇文化的脈絡……據了解,倉山區已建成的村(微型)博物館中,有一半是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而來的。

「古厝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是珍貴的城市記憶。倉山區將村(微型)博物館建設與文物及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相結合,在盤活文化遺產的同時,為古建築注入新的生命。」福州市委常委、倉山區委書記蔡戰勝說。

多元共建,形成博物館開放矩陣

閩海關文化展覽館、金山花鄉微型博物館、郭宅竹器鄉村博物館、春倫茉莉花茶博物館……多樣化的背後,是倉山區對村(微型)博物館多元建設模式的探索。

「我們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包括鼓勵和引導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通過共建、捐贈、藏品展出等形式參與建設,引入專業化的社會力量承擔村(微型)博物館的日常業務運行,更好地實現村(微型)博物館的各項功能。」倉山區文旅局負責人介紹。

位於煙臺山文物登記點衛理公會總部舊址的茶港歷史文化展廳,便是由倉前街道與福建春倫集團合作共建的。展廳裡不僅介紹了福州茶港起源和福州茶葉貿易的蓬勃之路,還展示了福州茉莉花茶製作的古法工藝和福州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這裡,遊客既能了解福州茶港文化,還能在馥源藝文空間喝茶、品嘗美食,度過一段閒暇愉快的時光。」福建春倫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展廳自去年建成以來,已成為煙臺山新的網紅打卡點。

此外,倉山區還通過掛牌,引入春倫茉莉花茶博物館、建盞建窯藝術館、大漆藝術館、山海恆達標本館、船政文化博物館等加入村(微型)博物館,在全區形成了村(微型)博物館開放矩陣,讓市民遊客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按圖索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的遊覽需求。

對於自建、共建、掛牌等多樣化方式建設村博物館,業內人士從專業角度給予了肯定。一位博物館行業專家評價說,每座博物館的運營、維護都是長期性任務,全部由政府大包大攬是不現實的,倉山區的多元共建模式,解決了博物館誰來運營、如何長期堅持的問題,所以能讓村(微型)博物館形成一定規模,給文化愛好者帶來更多文博福利。

創新提升,打造「老倉山」新名片

倉山區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優勢,被稱為「老倉山」。如今,通過對傳統資源的活力利用和建設模式的創新,一座座村(微型)博物館漸漸成為「老倉山」的新名片。

以蓋山鎮郭宅村的竹器鄉村博物館為例,雖面積不大,但特色極為鮮明——展示了100多種竹編工藝品,包括花籃、花瓶、果盤、盆景套、麵點盤、禮品盒等生活用品,以及繪有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的瓶、盒、盤和摺疊屏風、桌屏、圍爐屏、掛聯、掛框等工藝品,讓人大開眼界。「竹編距離城市生活越來越遙遠,能在城市的一個角落裡欣賞到如此多彩的竹編技藝,真是讓人意想不到。看完之後才知道,這個村曾是『八閩竹編第一鄉』,厲害!」遊客林女士對這座博物館讚不絕口。

接下來,倉山區還將有不少村(微型)博物館接連出現。目前,各鎮街及相關單位正按照村(微型)博物館三年建設方案的要求,將村(微型)博物館建設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計劃。同時,該區還注重把村(微型)博物館文化資源與青少年道德教育、黨員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開闢中小學生遊學線路及黨員教育活動基地。對已完成建設的村(微型)博物館開展評星掛牌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村(微型)博物館管理制度、動態評估機制,推進村(微型)博物館穩步發展。

「我們將加強對文物建築、歷史建築的監管,確保建築的安全。」倉山區文旅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對已開放的村(微型)博物館配套相應的講解員,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使其與現有博物館體系形成互補,把「老倉山」這張歷史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相關焦點

  • 福州倉山建成17座村(微型)博物館 喚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間
    活化利用古厝,建設能留住鄉愁的文化空間。去年以來,福州市倉山區將修繕後的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截至目前已建成了17座各具特色的村(微型)博物館。古厝變身博物館,成功打造了一批倉山新名片喚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間6月初夏的每個周末,位於倉山區建新鎮的臺嶼鄉村博物館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市民遊客。這座博物館依託清代古民居陳祺厝建設,透過古厝的韻味,參觀者可以感受周遭的時代變遷。
  • 古厝變身博物館 福州倉山打造一批新名片
    市民在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參觀體驗。 葉義斌 攝 活化利用古厝,建設能留住鄉愁的文化空間。古厝變身博物館,成功打造了一批倉山新名片 喚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間 東南網7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王玉萍 倉萱)6月初夏的每個周末,位於倉山區建新鎮的臺嶼鄉村博物館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市民遊客。
  • 「行攝古厝 清涼一夏」2019福州倉山納涼季啟動
    閩劇、陳靖姑信俗文化表演、茉莉花茶文化展示……8月13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串燒快閃表演在福州火車南站二樓候車大廳上演,吸引來往旅客駐足欣賞。原來這是「行攝古厝清涼一夏」2019福州倉山納涼季啟動儀式的現場。
  • 百年煙臺山,古厝迎新生!走進福州「萬國建築博物館」
    「萬國建築博物館」煙臺山地處福州古城傳統中軸線的南端,曾是福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記錄了福州開埠後的時代風尚。2015 年 10 月,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改造項目引進社會力量——萬科,開啟了這一福州城市地標的復興之路。
  • 「行攝古厝 清涼一夏」2019福州倉山納涼季啟動
    閩劇、陳靖姑信俗文化表演、茉莉花茶文化展示……8月13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串燒快閃表演在福州火車南站二樓候車大廳上演,吸引來往旅客駐足欣賞。原來這是「行攝古厝清涼一夏」2019福州倉山納涼季啟動儀式的現場。
  • 倉山:守護古厝,老城區綻放新光彩
    關注微信公眾號:「嚴肅說房(yansuFZ)」,如果你想在福州買房,想要了解最新的房產資訊,樓市乾貨等,這裡應有盡有~ 倉山是福州的南大門。辯證看倉山,新舊交融,相得益彰。
  • 共鑑古厝新生——福建百名融媒體記者走進福州煙臺山
    作為福州城區重點建設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煙臺山自改造以來,備受市民關注。9月5日,福建百名融媒體記者走進煙臺山,記錄這些百年歷史建築是如何「保下來」、「活起來」,共鑑古厝新生。煙臺山地處福州古城傳統中軸線的南端,曾是福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 福州倉山區:守護古厝 老城區綻放新光彩
    原標題:守護古厝,老城區綻放新光彩 倉山是福州的南大門。辯證看倉山,新舊交融,相得益彰。 倉山是一座活力新城——乘著首屆全國青運會東風,奧體片區拔地而起。延續「東進南下」戰略,三江口開發如火如荼,高標準打造福州「最美區域」。多條地鐵線路或通車或開建,現代化宜居新城呼嘯而來。
  • 福州古厝!
    記者葉誠 攝福州經驗記者了解到,福州歷史文化保護去年以來呈現跨越式發展。2020年度市級文物日常工作經費得以大幅提升,進入千萬元級別。年初,福州古厝集團揭牌,集團正以「古厝」為著力點,深耕古厝的保護開發。
  • 古厝迎新年味濃,倉山和你在一起!
    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民族傳統節日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營造倉山區歡樂喜慶、文明祥和、溫馨和諧的節日氛圍。
  • 倉山:舉辦「弘揚古厝文化,我為世遺助力」宣講直播
    倉山:舉辦「弘揚古厝文化,我為世遺助力」宣講直播 發文時間:2020-06-11
  • 福州倉山古厝風貌大升級!
    「嚴復故裡」——倉山陽岐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留了古渡口、古橋、古樹、古厝等特色景觀。飛簷下雕刻有小獅子,彰顯出主人的地位25日,海都君從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倉山區陽岐風貌區一期建設工程今年內將啟動。
  • 省人大代表熱情點讚福州歷史文化街區和古厝保護工作
    福州日報記者 李白蕾「這次專題調研的主題是我特別感興趣的,兩天我全程參加了,每到一處都有收穫。福州真美,作為福州人我很自豪!」17日傍晚,結束了福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古厝保護工作專題調研的省人大代表楊冰對記者說。
  • 福州歷史文化保護進入快車道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福州深入學習貫徹《<福州古厝>序》重要精神,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進入快車道。
  • 以創新舉措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福州古厝保護打出「組合拳」
    以創新舉措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福州古厝保護打出「組合拳」 2020-10-23 17:02:34  來源:福州新聞網   近日,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的陳兆鏘故居變身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博覽園
  • 歷史文化街區開街!福州煙臺山變身,文藝範十足
    經過一年修繕,昨日,福州倉山區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開街,不少老街坊攜家帶口,趕來參觀、留影。煙臺山是福州古城歷史文脈中軸線的最南端,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美譽,記錄了幾代老福州人的美好回憶,如今修葺一新。街區由樂群路、愛國路、亭下路、梅塢路連成的閉環動線及周邊4條支巷組成,總長度2.3公裡,覆蓋範圍約166畝,將打造近代特色的文化展示、文化休閒和文化創意集中區。
  • 冬日暖陽,福州倉山裡的小時光,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美景……
    導語 眾所周知,福州是一個風景優美,依山傍水的城市,適合慢節奏生活。 福州的倉山區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目睹一下,倉山的人間煙火吧!
  • 古厝活化利用傳播傳統文化 上下杭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
    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3日晚,一場非遺文化盛宴亮相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漆藝大師、福州評話非遺傳承人、閩劇新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相聚一堂,共品非遺之美,重溫舊時福州古厝大戶人家「唱堂會」的喜慶與熱鬧。
  • 「福州古厝」煥新記
    2020-08-13 02:22:16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讓古厝不再是失落的遺存,活化成為守望幸福的空間【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福州古厝」煥新記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潤釗 李丹青 關晨迪白牆烏瓦、飛簷翹角、龍舌燕尾屋脊、灰塑脊獸……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一城秀水半城山」的福州留下了一座座有著厚重積澱的古厝
  • 朱紫坊古厝「變身」音樂館
    朱紫坊花園弄3號變身音樂館。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11日,記者走進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探訪位於街區花園弄3號的古厝。被活化利用的古厝變身「樂覺館」後,成為致力推廣閩都文化的公益平臺,定期策劃組織一個閩都文化主題,以古時主賓之「禮」、文化名家之「談」、藝術表演之「藝」為串珠,串起歷史的經典和當下的流行,用文化點亮了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