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是2020年第一部大熱的劇集,它的流行不僅體現在數據上的好看,也在於它激起了社會不同群體的討論,關於愛情、記憶、身份認同,對它的褒獎已經不需贅述。
簡而言之,《想見你》是一部採用莫比烏斯環結構,探討青少年身份認同的作品。
所謂莫比烏斯環結構,就是說敘事無所謂起點,也無所謂終點,人物在不同時空裡流動,因為某些原因而重複自己所做的事情。
在《想見你》中,即黃雨萱、李子維、莫俊傑、陳韻如、王詮勝這五個角色,他們雖然分屬不同時空,但彼此故事交織,因為某些原因而陷入了一種命運的輪迴。
這是一個關於思念的故事,更是一個尋找自己的故事。
1.兩個角色擁有同一副皮囊,但擁有截然不同的靈魂
黃雨萱、李子維開朗活潑,陳韻如、王詮勝沉默寡言。
兩極的性格,造就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飾演李子維的許光漢,2013年他出演了第一部電視劇《潛入藍中籃》,一個外形出眾、學業優秀的男主角;
他身上獨有的青春活力和滿滿的少年感,讓人仿佛瞬間穿梭回當年的青春,穿上校服就是一個陽光大男孩,再加上臺灣話軟糯的口音更是讓人感覺很溫柔又和溫暖。
在電視劇《想加你》中有兩個畫面:李子維捧起一隻紅色的金魚,莫俊傑沒能救起那隻黑色的金魚。
其實這裡,黑色的金魚代表著陳韻如,而紅色的金魚則象徵著黃雨萱。
而紅色和黑色,也暗示了這兩個雖然長相極其相似,但性格卻天差地別的兩個人。
黃雨萱熱烈、勇敢、積極開朗,陳韻如則內向、敏感、習慣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喜歡黃雨萱,然而現實中大部分的人卻都是陳韻如。
她甚至為了得到李子維的喜歡而去刻意模仿黃雨萱,而這樣的做法,最終只能是失去自我。
而「青少年認同」正是《想加你》這部劇的編劇想要表達的內核。
《想見你》一直在暗示我們改變一切的重要線索是:「阻止陳韻如在小年夜被殺」,似乎改變這一重大事件就能將所有的不幸一一化解,但顯然不合情理。
如果陳韻如沒有被殺害,莫俊傑不會坐牢,但這不足以改變謝芝齊行兇,他仍可能在「現在」時間線上殺死李子維。
而更加弔詭的是,如果黃雨萱沒有收到隨身聽,又或是變成王全勝的李子維選擇不上飛機,對於「現在」這個時間線而言,黃雨萱將好好地活下去。
也就是說,只要黃雨萱沒有穿越回去,這個環狀結構自然瓦解。
《想見你》或許是一部男女主角相處時間最短的偶像劇。
撇開王詮勝與黃雨萱的戀愛與回憶,黃雨萱和李子維的相遇只有短短的一日一夜:在經歷車禍、空難後,李子維的靈魂終於回到先前車禍的軀體中,開始十餘年的復健;但和2019年女主角相認後,第二日便被反派殺害。
遠距離戀愛似乎才是這則故事的常態。現實生活中空間的阻隔,在劇中化為時間的距離。這堪比一出當代的《牡丹亭》,不過愛情的生死大限不再由人鬼相戀突破,而是轉向靈魂寄居、穿越時空、與莫比烏斯環般的因果循環。
群體生活中,有人受歡迎,就有人被忽視,這一切不僅取決於你自己,還與你周圍環境有關。
若把黃雨萱和陳韻如放在一起,那陳韻如便是被忽視掉的那一個,不僅是陳韻如身邊的人會忽視掉她的存在,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有忘了她的時候。
《想見你》剛播出幾集時,黃雨萱穿到了陳韻如身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魂體黃雨萱身上,沒人在意被魂穿之後的陳韻如本體去了哪裡。
似乎,劇裡的她不被身邊人所喜歡,劇外她也無法獲得觀眾的喜愛。
通過劇情簡介,我們可以知道該劇涵蓋了科幻、穿越、懸疑、愛情等多種類型元素。這些元素雜糅在一起,很容易成為爛俗的狗血劇。
但《想見你》卻能夠顛覆偶像劇的既定印象,把這些元素完美雜糅在一起。
這都歸功於《想見你》教科書式的場景構造,每一個畫面都可截圖保存為音樂MV封面。
剛剛人物出場時,黃雨萱在臺北的小家,坐在沙發上,想念著王詮勝。
看到後面才發現,這個小家正是故事開展的關鍵,真兇就是在這裡穿越到了過去砸暈了陳韻如。
也是通過二元展現方法,體現出兩個人不同的性格,在樓梯、籃球場、教室、走廊等多個場景,表現出人物之間的感情糾葛。
同時,劇中的人物、劇情設定也涉及到了非常多值得討論的社會性議題。
成績好但與群體格格不入的陳韻如、因聽力障礙遭受校園霸凌的莫俊傑、有著心理疾病的謝芝齊和有性取向「問題」的王詮勝……
劇中每一個人物動機背後,對應的其實是家庭矛盾、校園暴力、價值觀不同帶來的異樣感與矛盾。
怪不得有人覺得,初看《想見你》前兩集,以為是一部「翻版」的《我的少女時代》。接著看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不能說的秘密》+《情書》。
再繼續深究,你會覺得它是《少年的你》、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愛情劇常常囿於情節劇傳統,強調情節與衝突,而人物有時難免只是情感關係的載體,提供皮囊地為故事服務。
近年來許多愛情劇更是尋覓到類型模板,霸道總裁、高冷仙尊、富家千金、倔強少女層出不窮,每一種都帶著流水線標準般的出色外貌、特定性格、指定背景,角色讓觀眾心領神會後便急匆匆開啟一段基於該模板人設的愛情傳奇
《想見你》在人物塑造上雖然也沿襲了偶像劇的外殼,但卻通過鏡像設計,使俊男美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具有了一定的超越性。
可以看出《想見你》整部劇核心的人文關懷表達是想讓更多人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劇中一些小細節也透露出這一點,比如陳韻如的弟弟被學校同學欺負,他變得異常叛逆;
莫俊傑失聰,從小和奶奶相依為命,本來也十分內向敏感,但他遇到了李子維這個朋友,有了喜歡的陳韻如才慢慢走出來。
他們或許是不了解,不關心,或許是有口難言,如今一部電視劇能把這些問題從側面反映出來,並提出思考,這是一個良好的引導作用。
當然,《想見你》的成功並不是只有兩位主角隊的功勞,還有配角的他們,一樣閃閃發亮。
男二莫俊傑絕對是這部戲最讓人憐惜的角色,性格內向,只有李子維一個朋友,愛上的女孩不愛他,還親眼看見她自殺。
坐過牢,甚至失去至親奶奶,人生要多悲催有多悲催。
還有謝宗儒/謝芝齊的角色,嘖嘖嘖,終極噩夢。
以及傲嬌的弟弟,心酸的媽媽,老好人舅舅…仔細看一遍,會發現每一個演員為了貼近自己的角色,都會精心設計一些小細節、越到後面,越為每個角色心疼,簡直虐到窒息。
所以《想見你》這部劇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每一個用心之人的創造出來的神話,每一集都好評!
片尾曲裡「推理愛情」四個字,無疑是《想見你》的縮影,也是它的獨特之處。看劇的全過程中,這就像是一個耀眼的信號,昭示著臺劇在類型融合、借鑑與本土化上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作,和以往大眾對臺灣偶像劇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鮮明的差異。
可惜的是,當我們回溯全劇的懸疑布局,會發現前兩周的引入和最終結局的解決方式,是阻礙全劇的類型融合更上一層樓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限制了全劇的格局,寫就一個並不算圓滿的魂穿迴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