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被譽為「提燈女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在醫院普通科室病房,在撒哈拉的維和醫院裡,都能看到她們每天忙綠的身影。在第109個國際護士節這天,總臺記者走進中國第七批赴馬裡維和醫療分隊,帶大家認識三位駐守撒哈拉的中國維和護士們。
「N95口罩溼了就要更換,正常的話咱們的口罩建議戴四個小時,最長不超過八個小時……」護士曹文雯在一邊示範一邊講解二級防護裝具的穿戴方法。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馬裡的蔓延,聯合國馬裡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簡稱:聯馬團)東戰區維和超級營地也出現了新冠確診病例。作為聯馬團東戰區唯一的二級醫院,疫情的出現為中國醫護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
△護士曹文雯在為隊員們進行穿戴防護裝具培訓
曹文雯說:「在超營內沒有出現疫情之前,我們就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疫情出現後,防護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每天接診患者時都嚴格按照疫情接診流程進行,確保我們的安全。」作為最貼近患者的醫務工作者,按照新的接診流程,醫療分隊每天的值班醫生和護士在接診發熱患者前都要進行二級防護,穿戴防護裝具。
馬裡的5月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每天最高溫度達到40℃以上,穿上防護服,僅僅五六分鐘時間,醫護人員防護服內的衣服就溼透了,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也沒有辦法擦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對大家的醫療操作和個人體力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為了防止值班醫護人員出現中暑的情況,每隔兩個小時就要換一批人員進行值班,以減少大家的體力消耗。
除了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外,維和護士們平時還面臨著另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與外籍患者溝通。醫療分隊女士官黃文奇擔任門診護士工作,平時接待外籍患者,對他們進行登記和分診。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和耐心讓她獲得各國維和官兵的信賴。
△護士萬晨光、黃文奇為就診患者噴灑消毒
記得剛到維和任務區時,由於外籍患者英語水平不一、發音各異,交流存在不少障礙,給醫治工作帶去不便。黃文奇下定決心啃下難關,每天堅持學習英語,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黃文奇說:「我有一個英語學習筆記本,平時就會把它帶在身邊,遇到一些新的單詞和句子時就會隨時隨地寫在上面,日積月累下來,它對我的英語水平幫助很大,現在我在與患者溝通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了。」
護士長姜曉麗,是醫療分隊護理隊伍中年齡最大資歷最深的護士,管理要求嚴格也是她的特點之一。每周她都要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與考核,以強化團隊的護理專業技能。姜曉麗說:「在這維和任務區,護理工作與國內相比還是有挺大差別的。由於就診人群的膚色和人種的關係,比如說在搶救的時候靜脈穿刺我們不能很快的找到血管,所以說要不斷的加強訓練才能更好的完成護理救治工作。」
△護士長姜曉麗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穿刺訓練
在馬裡,隊員們每天面臨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緊張的安全局勢和不斷加劇疫情威脅。護士節來臨這天,她們也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遠在國內的孩子向她們發來了對媽媽的思念。「媽媽你去維和快一年了,我好想你。」「媽媽,你看我長高了麼?我在家裡好好學習等著你回來。」「媽媽,你回來我一定把我會的詩都讀給你聽。」……看著孩子們發來的視頻,這些「藍盔媽媽」們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護士羅麗說:「真的很想念家人和孩子,但是作為一名軍人,我們在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再深的思念也要埋藏在心裡,要把維和任務完成好。」
因為祖國的號召,她們不遠萬裡來到馬裡;因為馬裡和平建設的需要,她們堅守在維和醫療的一線;因為傷員病人的需要,她們克服各種困難把撒哈拉裡的醫院當成第二個家。中國維和護士們用中國軍人的勇氣和擔當肩負起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用實際行動在國際友軍中樹立起中國軍隊護士的好口碑,她們就是馬裡維和戰場上的「南丁格爾」。
△護士長姜曉麗、楊麗協助醫生轉運重症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