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偉
3月7日,國民黨舉行主席補選,48歲的江啟臣當選,任期至2021年5月20日。以3月9日正式就任開始計算,任期為437天。
與往屆主席選舉不同的是,這一次,江啟臣沒有收到來自中共中央的賀電。在他當選之後,新華社發出一則簡短的新聞稿。
在新聞稿中,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們注意到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結果。」
在重申了「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後,朱鳳蓮「希望中國國民黨在江啟臣主席帶領下,珍惜和維護兩黨既有政治基礎,發揮兩岸溝通橋梁紐帶作用,為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和同胞利益福祉而努力。」
國臺辦的表態,筆者評價為四個字:冷靜、克制。
新華社則毫不客氣。
3月8日,新華社發表時評《寫給重新出發的中國國民黨》。時評指出,「國民黨若把敗選歸咎于堅持『九二共識』,將是完全脫離事實的誤判,也是對臺灣民意的誤讀。」「一個有抱負的政黨應有自身的價值堅守,以為丟掉『九二共識』就能與民進黨『搶票』,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政治幻覺。」
與國臺辦相比,新華社的時評等於是敲打國民黨,不點名地敲打江啟臣。
為什麼?
因為江啟臣在此次主席選舉前,有兩個重要的表態:一個是他認為「九二共識」「有點舊了」,一個是他認為國民黨不夠親美,待他上任後要加強。
這樣的表態,至少讓大陸的網友大為光火,網絡上增添了很多對國民黨失望、希望乾脆武統的聲量。
江啟臣顯然知道兩岸關係是極為敏感的話題,所以當選之後一直以模糊的語言迴避,隻字不提「九二共識」,並表態國民黨的內部改造是頭等大事,其他的稍後再說。
在筆者看來,江啟臣的「拖」字訣並非明智的選擇。雖然他的任期只有短短的437天,但是,他無法迴避兩岸問題,無法迴避「九二共識」。換句話說,作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的成敗繫於「九二共識」。
有一個假象需要先釐清,那就是國民黨的財務問題。
據稱,國民黨財務狀況十分緊張,現在每月需要資金3000萬新臺幣,江啟臣上任後的頭等大事就是籌錢、籌錢、籌錢。
國民黨的財務問題,算是該黨的「隱私」,外人難以真切了解。但筆者一直覺得,國民黨的財務問題,應該沒有那麼緊張。
首先,臺灣大選剛剛結束,國民黨將收到一筆數額不菲的政黨補助金,應該有數億新臺幣;其次,國民黨的經費是分級負責、分級籌措,黨中央只負擔中央黨部和地方黨部高級幹部的費用。地方黨部的中下層黨務幹部的費用,都是各自籌措解決,並且各地方黨部已經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籌錢多的維持日常運轉,籌錢少的平時解散,遇有大選再以臨時工的方式徵召黨員;再次,國民黨經過黨員重新登記後,黨員人數減少的同時,凝聚力相對增加,黨費收繳也有所起色,這也相對減輕了財務壓力。
所以,財務不應該是國民黨的難題,國民黨的內部真正的難題是組織再造、重新融入臺灣主流社會、爭取年輕人的認同。
這個問題就牽扯到了國民黨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不確立,核心理念沒有吸引力,要想吸引年輕人,要想爭取主流社會的認同,是不可能的。
而在確立新的核心理念方面,兩岸政策如何定位,就是無法迴避的。
江啟臣在黨主席選舉之前拋出的「九二共識」過時論,應該是一種試探。現在看,僅僅是一種試探,就已經在兩岸間引發軒然大波。
大陸方面,網友的反應一邊倒,對國民黨失望之極。上述引用的新華社時評則提醒國民黨,「國民黨要檢討的當然不是『九二共識』,而是要思考如何更有力地反制民進黨操弄『反中』『仇中』、破壞兩岸關係,如何以民族大義為己任,更好地維護同胞利益福祉。」
臺灣島內,有輿論認為國民黨已經從藍色變成綠色。筆者的一位臺灣朋友甚至將臺灣的政黨分為了7種顏色:大綠(民進黨)、中綠(時代力量)、小綠(基進黨)、微綠(國民黨)、忽藍忽綠的白(民眾黨)、深藍(新黨)、紅(統促黨)。
江啟臣對「九二共識」的試探,也造成了另外一個後果,那就是,他把「九二共識」爭議這把火點燃了。點燃了,就脫不了身了。
事實證明,無論是在島內還是在大陸,「九二共識」都是一個燃點極低的「易燃品」。這把火點燃了,就滅不了了,非得有個了斷不可。結果無非兩個,要麼引火燒身,要麼浴火重生。
對於「九二共識」,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1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表述: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
江啟臣主席,歷史性的選擇擺在了你的面前。你是做一個撼山者,與歷史潮流對抗呢,還是做一個登山者,登上歷史的高峰,為兩岸關係展現一個和平、光明的前景?
437天的任期,你的成敗繫於「九二共識」。
附:九二共識
1992年10月底,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第二次工作性商談。商談討論的重點之一是,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
當時海峽兩岸儘管在政治上存在重大分歧,但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臺灣當局的「國家統一綱領」明確宣示「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1992年8月1日,臺灣「國統會」就海基會與海協會商談並籤署協議時有關一個中國涵義問題通過結論,其中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構成雙方開展商談的共同基礎。
在1992年的香港會談中,大陸海協會提出在商談中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並提出了五個文字表述方案。臺灣海基會先後提出了八個表述方案,其中第八個方案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同時海基會建議「各自以口頭方式表明立場」。
當年11月3日,臺灣海基會發表新聞稿並致函大陸海協會表示,對一個中國原則「應有所表述」,「我方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和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作決議,加以表達」。
11月16日,大陸海協會致函臺灣海基會,告知海協會的口頭表述要點:「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同時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會談中正式提出的第八個表述方案附在這份函中,作為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
12月3日,臺灣海基會回函,對此未表示異議。
2000年4月28日,任時臺灣「陸委會主委」蘇起首次將兩岸1992年香港商談達成的共識命名為「九二共識」,並將其內涵進一步概括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九二共識」這個概念由此誕生。
儘管海峽兩岸對「九二共識」內涵各有不同的解讀,但對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均是認同的。因此,「九二共識」成為國共兩黨交往、交流的重要的政治基礎。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王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