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正在為歐洲的科索沃戰爭而愁眉深鎖時,在喜馬拉雅山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為克什米爾愈演愈烈的衝突則使人們膽戰心驚。雖然這塊土地自印巴分治以來幾乎沒有寧靜的日子,但這次的炮聲,使世代在此居住、對戰火早已習以為常的居民也無法呆下去,不得不捲起行李,離開自己的家園。
事情發生在今年5月26日。這一天,克什米爾實控線印方一側格爾吉爾的居民,突然聽到空中有異樣的響聲,抬頭一望,發現是印度空軍所屬的先進的米格戰鬥機和武裝直升機。開始,人們還以為是一場軍事演習,但隨即就從空中落下數枚炸彈,驚恐的人們向四方逃散。第二天,印度戰機又深入巴方領土3-4公裡轟炸。巴基斯坦地面部隊進行反擊,用飛彈擊落印度兩架米格戰鬥機。28日,又有一架印度武裝直升機被巴基斯坦飛彈擊中,機上四人全部死亡。
印度方面說,來自巴基斯坦的300至400個「自由戰士」越過了實控線,在其領土上進行各種恐怖活動。為將這些恐怖分子清剿殆盡,印度首次動用空軍進行了猛烈的打擊。事後巴基斯坦呼籲印方保持克制,並於數日後釋放了被俘的飛行員。但印度不依不饒,繼續清剿,並派遣17000名地面部隊進入格爾吉爾。對巴方提出的進行雙方會談,以緩和當前克什米爾緊張局勢的建議,印度也予以拒絕。
人們不會忘記,去年此時,正是這兩個國家,相繼進行了駭人聽聞的11輪地下核試驗,擁有了可以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的核能力。在雙方爭執最激烈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度宣稱要「用武力收復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則稱會動用「一切力量來保衛國家安全」。人們發現,克什米爾這塊昔日迷人的土地將不幸處在核戰的危險邊緣,再也不能向世人展示它那曾被稱作「人間天堂」的風採。
克什米爾的全稱是「查謨和克什米爾」。1846年,佔領克什米爾的英殖民者將這塊土地賣給了查謨的土邦王公,兩地從此合二為一。它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北端,喜馬拉雅山麓,面積為20萬平方公裡左右,是比利時、荷蘭、丹麥、奧地利和阿爾巴尼亞五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克什米爾共分為四塊:阿扎德·克什米爾、克什米爾谷地、查謨和拉達克。目前,印度佔據著谷地、查謨和拉達克三塊,為克什米爾領土的2/3。巴基斯坦控制著阿扎德·克什米爾,佔克什米爾的1/3。
克什米爾地區生活著500萬居民,他們由古時的蒙古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繁衍而來。其中3/4分布在印佔地區,1/4在巴佔克什米爾。7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20%為印度教徒,其餘為錫克教、佛教和基督教徒。該地的主要語言為克什米爾語、旁遮普語等,官方語言為英語和烏爾都語。
克什米爾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早先經歷了由印度人、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等統治的21個王朝。至公元14世紀,穆斯林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統治克什米爾達479年之久。公元1420—1470年它達到輝煌的頂峰,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公正、部族和睦的典範,並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吸引了許多印度、波斯、中亞和中東的學生前來求學。
克什米爾自然環境優美,河湖遍布,是旅遊者的樂園。境內矗立著許多被白雪覆蓋的山峰,其中包括世界4座最高雪峰的2座。這裡草木蔥蘢,鳥語花香,尤其夏季十分涼爽,是人們躲避南亞暑熱的最佳去處。熱愛自然的人們將克什米爾稱作「地球上的天堂」或「亞洲的瑞士」。
克什米爾的悲慘遭遇是從印巴分治開始的。
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以聖雄甘地、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和阿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成為兩支中堅力量。在二戰中耗盡氣數的大英帝國不得不面對日薄西山的處境,考慮準許印度自治。1947年,英國海軍元帥蒙巴頓出任末代印度總督,並於6月3日公布《蒙巴頓方案》。這一方案以殖民主子的「仁慈」面目出籠,實則包藏禍心。它規定將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擁有500多個土邦的克什米爾的歸屬卻未作具體規定,只含糊地提出這些土邦是否加入某方,由土邦與該方首腦談判決定。這實際是在印巴之間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成為兩國數度幹戈相向的根源。
印巴分治使得大量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遷徙到被英國殖民主子劃定的新的國土上去。那時沒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1400萬難民異常艱難地徒步遷移。他們頂著南亞獨有的酷熱和暴雨,跋涉在崇山峻岭間,上演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齣悲劇。在遷徙過程中,宗教衝突不斷激化,屠殺和騷亂四處蔓延,恐懼、絕望和仇視的情緒佔據了人們的心靈。
這段苦難的歷史在印巴兩國人民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並世代流傳,使印巴這對「連體兄弟」在各自獨立50多年來,少有和平共處的日子。而克什米爾更是飽經炮火的熬煎,淪為人間地獄。
分治初始,克什米爾境內的小公國蓬奇的部落就爆發起義,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巴立即表示接受。1947年10月20日,起義者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爾政府。但克什米爾土邦的王公是一個印度教徒,他一看形勢不妙,接著宣布加入印度。其實,希望獨掌克什米爾的土邦王公並不想加入任何一方,但在難以遂願之際,他從宗教情感出發,選擇了印度。30日,印度派遣數萬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印巴爆發了第一次戰爭。在這次交手中,印度雖沒奪取克什米爾全部領土,但在人口和土地上佔了很大便宜。
隨後,關於克什米爾的爭論被提交到聯合國。1948年1月20日,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印巴委員會,負責調解克什米爾爭端。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該委員會先後通過停火、非軍事化和公民投票三階段解決克什米爾糾紛的決議,印巴對此都表示接受。兩國遂於1949年1月1日午夜實現停火,並於7月締結喀拉蚩協定,劃定了停火線。
但1965年,印度的立場發生重大變化。是年7月1日,印度內政部長發表「克什米爾作為印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不容辯論和談判的既定事實」的言論,激怒了巴基斯坦。8月,數千名巴佔克什米爾的「自由戰士」滲入印佔克什米爾,組織起義並破壞交通和橋梁,襲擊警察和彈藥庫。9月1日,兩國爆發了第二次戰爭。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巴雙方於22日停火,並將軍事人員撤至8月5日以前的陣地。1966年1月10日,印巴兩國總統在塔什幹達成協議,同意在1966年2月25日前執行安理會決議。此後數年,克什米爾地區出現短期的平靜。
1971年12月,印度又悍然侵入東巴,肢解了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國,點燃了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炮火。至12月17日兩國實際停火前,雙方在克什米爾實控線一帶曾頻繁交手。
1972年7月30日,印巴兩國經談判籤訂了《西姆拉協定》,就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控制線達成協議。這一控制線基本維持了1949年7月喀拉蚩協定所劃定的停火線,但雙方在實控線一帶的武裝衝突一直未間斷。
印巴如此看重克什米爾,將其視為解決兩國關係的核心,是因其對雙方都有著重要的戰略內涵。對於巴基斯坦,因克什米爾人絕大部分是穆斯林,故其已非一個單純的領土問題,還是一個涉及宗教感情的問題。巴基斯坦認為:沒有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對印度而言,克什米爾則關乎其國家和民族尊嚴,因為這裡是其國父尼赫魯家族的發祥地。更重要的,是能藉此有效地抵制國內其他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的分離主義傾向,並對巴基斯坦進行軍事控制。此次衝突地之一的格爾吉爾就是一塊海拔5000米的高地,倘若印度據此佔有克什米爾,就可對巴進行海上封鎖的同時,切斷其陸上退路。而巴基斯坦無論如何,都不會容許任何敵對國家或潛在對手控制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問題的複雜,還在於克內部對於民族自決存在兩大派別。一派以查謨和克什米爾解放陣線為代表,主張完全獨立,脫離印巴的控制。另一派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為主,要求與巴基斯坦合併。由於內部意見不統一,克什米爾問題就成了一個難解的結。
當前,印巴在克什米爾的衝突還沒有和解的跡象,在兩國都擁有核武器的情形下,局勢將如何發展給企盼和平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憂慮。畢竟,人類在20世紀已經歷了太多的戰爭苦難,我們不希望、也不願意人類遍體鱗傷地走進新紀元。
印控克什米爾境內的印度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