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邦開始有了「藩國」這一稱呼,漢高祖劉邦設定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即首都周圍這個地區,實行郡縣制,就是秦朝的制度;
在邊遠一點的地方呢,則實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這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朝兩制」。那麼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就稱做藩國。為什麼叫做「藩」呢?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在周圍保衛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被稱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的王國去,叫做「歸藩」,也叫『之國「。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是有自己主權的,也是有自己財源的。
附屬國擁有主權,但在經濟和外交軍事等依附於強國並受其控制的國家。在中國古代附屬國要向宗主國「稱藩納貢」,年年進貢,歲歲上朝的。但附屬國行政還是由其自主治理,宗主國不參與附屬國國事。所以附屬國的領土還是由其自己的。像日本(琉球)、朝鮮以前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在經濟、軍事上依賴中國。
清朝與其藩國或屬國之間的關係即「附屬國制度」。清代屬國作為附屬國又稱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