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移動的雕塑」照片刷屏網絡感動無數網友,他們逆風而行的身影讓人淚目。那麼,他們都是誰?
風雪中跌倒了,再爬起來繼續前行。1月6日,大連突降大雪,疫情之下,風雪之中,一組「移動的雕塑」照片刷屏網絡感動無數網友,照片中這群身著防護服,在漫天風雪中推著一輛輛滿載物資的三輪車,逆風而行的身影讓人淚目。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大連海洋大學青年抗疫突擊隊,是由17位平均年齡19歲的大學生組成的。
他們是誰?
大連海洋大學青年志願者抗疫突擊隊指導老師、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海鵬給出了答案,當天照片中被拍攝下來的是11名學生志願者,是大連海大最真實的「90後」「00後」,也是網友們關心的「移動的雕塑」裡的真身!
他們是:魏顯赫、林諮同、李宗餘、段博珩、李瀟陽、潘勇金、 呂傑、向宇、馮興龍、平濤、陳渤林、劉榮燁、張書豪、庹連科、劉金鑫、王立偉、劉久增。
2020年12月21日,為應對疫情,學校封閉校園,學生在宿舍隔離,一日三餐、生活和防疫物資均由教職工和學生組成的志願者隊伍統一配送。大連海洋大學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的17名熱血青年第一時間自發組建成立大連海洋大學「青年抗疫突擊隊」迅速投入抗疫工作,與大學生公寓的志願者老師一道,服務於全校同學,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1月6號,大連普降大雪,學生公寓前的道路坡陡溼滑,抗疫突擊隊隊員們用三輪車裝滿物資,送到每一個學生宿舍。
大連海洋大學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海鵬介紹,照片拍攝當天,雪下得特別大,他跟突擊隊成員一起給學生配發物資,當時就在坡路,因為平常是用小推車來推的,但是當天因為物資比較多,就借用了物業的三輪車到坡處,實在也是推不動,於是所有人就自發一起加油,一起往前推。
隊員李宗餘是那輛三輪車的駕駛員。他說,當時三輪車本身很輕,但貨物很重,車輪一直在打滑,所以只能靠隊員們一起將車推上去。
據介紹,突擊隊成員每天早晨5:30準時起床,一直工作忙到深夜,每天微信運動2萬餘步,為公寓5109名師生配送12219份餐食,10餘天來累計卸運物資10餘噸。
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學生李瀟陽認為,這是十幾天來正常的工作,從早上6點到晚上12點,無論天氣多麼惡劣,都要保障學生的一日三餐,對他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看到他做的事情,爸爸給他發了一句「受苦了,爹挺你」。這是一位父親對一個孩子滿心的心疼和驕傲。
青年抗疫突擊隊隊長魏顯赫回憶,由於雪太大,當時的路非常滑,加之運送的物資太重,他們只能用大車一次性推上去。由於坡中間有減速帶格外滑,很多同學在那摔倒,但大家都第一時間爬起來繼續推,沒有一個人放棄。
「既然選擇了做志願者,就一定會堅持下去,一定要幹好。」魏顯赫說。
隊員林諮同表示,「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如果放棄了,學生就吃不上熱乎的飯,看到每個同學都吃上熱乎的飯,我就覺得特別值得。」
隊員馮興龍說,「每次脫下防護服後,每個人的雙手都被汗水和酒精浸泡得滿是褶皺,臉上也被口罩勒出一道深深的印痕,但大家發自內心感到驕傲。如果還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依舊會堅持那一瞬間閃過心裡的決定,永不後悔。」
2020年12月29日上午10:07,隊員李宗餘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是你扶起我雄心,我才有志闖天下;是你練出我赤膽,我才一心報國家。」朋友圈配圖是和媽媽簡單的一段對話,「國家有難,人人有責。你是黨員、學生幹部,一定要有正能量」。隻言片語中是媽媽對孩子深深的牽掛,更是媽媽對青年人使命與擔當的殷切期望。媽媽說,「好好隔離,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別添亂」。可是這位媽媽不知道,李宗餘不但沒有添亂,反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對黨和國家的諾言。
隊員潘勇金,2019級學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天津男孩,平時還可以和小夥伴們刻意地說普通話,地道的交談;但在搬運物資、寢室配餐或有突發緊急情況的時候,他越著急,越飆天津話,那個天津味真是地道的「狠」啊!搞的隊友們也是越著急越聽不懂!小夥伴們都親切的稱呼勇金為「潘快板」。但「潘快板」卻是一名實實在在、默默堅守的孩子,和其他隊員一樣,擁有著一顆滾燙的心!
「當時組建抗疫突擊隊時,學生們報名都特別踴躍,最後考慮到疫情防控的需要,選擇了17個學生參與其中。抗疫突擊隊主要負責為全校5000多名師生配送三餐分發到宿舍,接收、分發各種物資,掃雪、消殺……」照片拍攝者、大連海洋大學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海鵬表示,看到學生摔了好幾次,感到特別震撼的自己拿出手機將畫面定格。孩子們特別不容易,但他們選擇做了志願者都無怨無悔,堅守了十幾個日日夜夜,這是他們日常的縮影和真實寫照,也是當代大學生勇於擔當的情懷。
這樣一群平均年齡只有19歲的熱血青年,他們無所計、無所圖、無所怨;他們有心酸、有苦衷、有委屈,但孩子們說,「這都不是事,我知道我們工作的重要性,從加入到這個隊伍裡的第一天,我們就已經做好準備。同學們有時候不理解我們,但我們自己心裡清楚我們在做什麼就真的夠了」。
來源:共青團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