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寺院與《百丈清規》

2021-02-10 旃檀精舍

禪宗是一宗中國化了的佛教,據說是源自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說法時的拈花一笑,由此衍生了傳心的佛教法門。一般認為,中國禪宗之初祖以心始向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0)來到中土的菩提達摩,或稱菩提達摩。《續高僧傳》中有菩提達摩的本傳,談道:「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徵徹數,定學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於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後,而銳志高遠,初逢法將,知道有歸。」達摩初到中土弘傳禪法時,遇到了諸多困難與譏諷。但時有道育、慧可二位沙門卻堅持追隨達摩之道。

其中的沙門慧可,又稱僧可,被中土禪宗稱為二祖,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可懷寶知道,一見悅之,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淨穢,埏埴方知。」然而,慧可的傳道之路亦十分艱辛,慧可「後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鄴,盛開秘苑。滯文之徒,是非紛舉。時有道恆禪師,先有定學,王宗鄴下,徒侶千計。承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眾中通明者,來殄可門。」禪修之說早在達摩之前已經有之,達摩、慧可所傳之禪,在當時一些禪師看來,形同「魔語」。當時已經名噪鄴都的禪師道恆對慧可採取了打擊、排擠的做法,甚至勾結賄賂官府,幾欲置可於死地:「恆通深恨,謗惱於可,貨球俗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恆眾慶快。」顯然,在禪宗最初的發展道路上,是充滿了危險與艱辛的。然而,隨著唐代禪宗的正式確立,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便與機敏,很快成為中國佛教的一枝奇葩。
後來,雖經會昌滅法,以及唐末戰亂,曾經繁盛一時的其他一些佛教宗系,漸趣衰落,甚至在中土消亡,但禪宗卻奇蹟般地興旺與繁榮了起來,以至於形成了後來的「南頓北漸」、「一花五葉」的宗中之宗,在唐以後的近千年中獨領風騷,與中國化程度同樣很高的淨土宗一起,幾乎佔據了中國佛教領域的大半江山。

一說,禪宗在佛經上的所本,最初菩提達摩多依止者是《楞伽經》,這可由慧可傳中看出:「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後至六祖惠能(亦稱慧能)所依主要為《金剛經》,惠能在還未出家之時,「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誰邊受學此經?』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劫持此法,雲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

一部佛教禪宗史是一部宗教史、思想史,也是一部有關禪趣的歷史。這裡無法觸及這一龐大的課題,好在有大批優秀的禪宗史著作,可供學習與鑑賞。但對於歷史上禪宗建築的情況,特別是禪宗最初成宗的唐代時期的情況,相應的研究卻比較少,這顯然是因為缺乏相應資料的原因。關於禪宗寺院的建築,相關的資料是少之又少。人們一般提起的是唐代禪師百丈懷海的《百丈清規》。其實,《百丈清規》中主要的內容也並非涉及建築問題的,只是從字裡行間或能多少透露出來一些建築的信息。
據《大宋高僧傳》中懷海的本傳,「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達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也。所言自我作古。」在懷海之前,禪、律是不分寺的,混雜在一座寺院中居處,只是其中可能有「禪院」而已。自懷海始,才有了「禪寺」之設。百丈懷海以95歲高齡圓寂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那麼,禪宗專設寺院最早也不過在代、德之際,亦即780年前後。而百丈懷海的「自我作古」,可以說是開一代之新規。
乃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初自達摩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桂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
這裡提到了百丈懷海以後的禪寺情況:其一,獨立設寺,不再局限於律寺之中;其二,不立佛殿,唯樹法堂;其三,長老居方丈;其四,僧人不論高下,都可以進人到僧堂(禪堂)之中坐禪,坐禪既久,就斜依在床緣上略憩。這說明僧(禪)堂既是一個坐禪修持的空間,也是一個偃亞休憩的空間。禪僧的生活極其簡單、節儉,每日朝參夕聚、飲食隨宜,顯示了一種集體式的苦修生活。

相關焦點

  • 禪宗:百丈清規
    禪宗形成初期,禪林尚無制度儀式。故百丈禪師所立清規,制定相應的制度儀式。據宋代楊億所作《百丈清規序》說:"百丈大智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立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故常爾介懷。乃曰:佛祖之道,欲誕布化元,冀來際不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耶!"
  • 在寺院裡打架?來看看祖師制定的"百丈清規"
    「清規」是指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及寺眾日常生活的規則,亦即禪宗叢林關於大眾行、立、坐、臥等威儀所訂定的僧制,為眾僧所必須遵守的儀規,類似現代的「共住規約」,是為僧眾日常修行的規範,以及僧團組織、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規」是健全僧團的圭臬。
  • 修行不是懶惰的藉口,看禪宗的《百丈清規》
    百丈懷海禪師,在唐朝禪宗初興時期就制定了《禪門規式》(即《古清規》),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還提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清規是中國禪宗的規程和日常行事的章則,也可以說是唐朝以來禪宗創行的僧制。
  • 百丈清規:寺院茶禮
    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 頭首就僧堂點茶 兩序出班上香 三,歷代修訂刊行《清規》《大正藏》No. 2025  1,明正統《敕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抄出。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惠能大師之後,禪宗學人越來越多,並且大都居住在律寺裡,馬祖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建起了叢林,讓禪宗的修行人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如何自給自足?如何進行管理?懷海禪師根據中國國情,並結合禪宗自身特點,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初,在百丈山正式制定了有別於印度戒律的「叢林清規」。
  • 「天下清規」發祥地——百丈寺
    百丈寺百丈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禪林清規」的發祥地,又稱「天下清規」,中國佛教禪宗古寺廟之一,該寺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背山面田,佔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進殿堂,掩映在蒼山翠竹之中宋代元豐年間,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張元盡曾為它寫過文章。明清兩代,這裡達到了鼎盛時期。北門大殿,規模宏偉,有「凌雲亭」、「師表閣」、「大雄寶殿」等主體建築物。後來幾經興廢,寺院幾乎傾塌殆盡,現大雄寶殿與僧寮二棟尚存。大雄寶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長10米,寬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寶殿古樸、端莊,從現存的大雄寶殿可以看出當年百丈寺的規制。
  • 扭鼻子開悟的百丈禪師和百丈清規
    難怪後世有人說禪宗大德們雖然經常對學人嚴責詬罵,其實卻是老婆心切。懷海對禪宗的重要貢獻,是制訂了「禪門清規」,後世稱百丈清規。百丈以前,禪師們多居住在律寺之中。隨著禪宗的壯大,參學僧侶越來越多。於是,自道一開始禪師們開始開闢荒山另建專門的禪院,但是一時還沒有完整的規章制度。
  • 徐文明:百丈懷海禪師是否創立了天下清規
    編者按:百丈懷海禪師,中國佛教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人物之一。他制定的叢林清規在中國禪宗寺院流布千年,是執行時間最長的集體共住管理制度。2011年8月29日,在中國江西百丈山佛教文化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佛教專家將在江西百丈寺追古問今,共同揭開天下清規的秘笈旨要。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懷海是否創立百丈清規的問題探討》的論文,提出懷海大師及其僧團制訂清規是其對禪宗的獨特貢獻,也是他在叢林中享有盛譽的重要原因。
  • 學佛者懂得百丈禪師《百丈清規》,才能正視大家對學佛的正確思想
    因為禪宗思想主要以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像其它宗派有著貴族氣息。從六祖「慧能大師」傳法以來,大師及僧人們不排斥生產勞動,不需要總依靠社會的供養方式,所以比較其它宗派,適應社會的變革能力較強。在《茶與佛》書中記錄,禪宗的發展機會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唐中期《百丈清規》後寺院農禪制度的建立。《百丈清規》是六祖《慧能法師》的三世徒《百丈懷海》法師制定的清規。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惠能大師之後,禪宗學人越來越多,並且大都居住在律寺裡,馬祖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建起了叢林,讓禪宗的修行人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如何自給自足?如何進行管理?懷海禪師根據中國國情,並結合禪宗自身特點,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初,在百丈山正式制定了有別於印度戒律的「叢林清規」。
  • 懷海是否創立百丈清規的問題探討——徐文明
    百丈懷海(749-814)是禪門清規的創立者,這是禪宗歷來承認的共識,也是懷海在禪宗史上擁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然而,近來有些學者對些有所質疑,甚至提出懷海「並未創立任何寺院規則」[1]的觀點,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重新探討。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八:碑側大眾同記五事,至今猶存。可為鑑戒,並錄於左。
  • 秋遊百丈禪寺 訪禪林清規發祥地
    百丈寺位於江西省奉新縣境內,據說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是中國佛教禪宗「禪林清規」的發祥地,是全國十大寺院之一,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因為仰慕已久,於是趁著國慶長假回家的機會,和家人一起驅車來到了這「仙源靈境」之地。由於從家中出發到百丈寺還有一個小時的車程,為了儘早趕回來,我們便起了個大早。
  • 中國佛教禪宗古寺廟之一「禪林清規」發祥地
    懷海到達百丈寺後,勤研佛經,探究禪理,盡改僧尼雲遊在外,沿門託缽,不事勞作之習,開創農禪並重的實踐,強化叢林組織形式,終於在百丈寺為禪宗另立一種規式,撰寫了「詔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禪門規式》又稱「百丈清規」。從此百丈寺聲名大振,香火極盛,四方僧人前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在中外佛教界極負盛名,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大智懷海禪師影響甚大,溈仰、臨濟、黃龍、楊岐諸宗皆出其下。
  • 禪門清規的形成發展與禪宗的歷史命脈——韓鳳嗚 洪修平
    所有這些問題只有靠佛教自身主動進行內部改革來解決,最終以禪宗敏銳的眼光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百丈懷海制定的「古清規」是歷史交給禪宗的偉大使命。「古清規」的產生還與佛教戒律的歷史發展有關。另一方面,中道的教法對認識人類語言思維的局限性是有積極作用的,它告訴人們只有超越一切常識,進而超越「超越」概念本身,才能達到真正的超越,這是懷海採取禪居生活方式、設立清規的理論基礎。社會生活是對自然生存的超越,寺院生活是對世俗生活方式的超越,禪林生活又是對傳統寺院生活方式的超越,「百丈清規」集中體現了這種否定之否定所達到的最後超越的程度。
  • 禪宗清規·佛教戒律·儒教倫理——黃奎
    百丈懷海成功的奧秘就在於抓住了釋迦牟尼制戒的原則和真精神,後世禪宗因此而紀念他,甚至將他創立清規與釋迦牟尼制定戒律相提並論、等量齊觀。[9]禪宗清規並不從根本上違背戒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而只是對一些具體戒條有所突破(如掘地戒、進軍營戒等)。禪宗清規在總體上既適應中國國情、又符合戒律精神,是旨在滿足禪宗僧團集體生活和對外交往需要的有關僧職設置、法事儀軌、行為規範和懲戒措施等的制度彙編。
  • 百丈寺:立天下清規
    現任百丈寺方丈頓雄法師給本報記者介紹說,唐代禪宗巨匠懷海在此住持禪法20年,為中國佛教禪宗作出了四大貢獻:一脫離律寺,別立禪居;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興農禪之風;三整飭戒行,創立禪門宗規;四禪精慧稈,永續禪薪。特別是撰修「詔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禪門宗規(即天下清規或百丈清規)而聲名大振,引來無數禪學之人,曾出現「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盛況。
  • 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
    禪門有一句話,想必大家可能都聽過,叫「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他們是師徒二人,說的是師父馬祖道一禪師和百丈懷海禪師,跟諸位講,這兩位都是中國佛教史上裡程碑式的高僧。因為當時佛教初傳中國的時候,大家要知道遇到一個很大的障礙是什麼呢?
  • 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
    禪門有一句話,想必大家可能都聽過,叫「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但是到了中國以後就受到很多人的質疑,甚至是抨擊,在這樣經過幾代僧侶不斷的調整,融合併進,慢慢的出家人才從居無定所的遊化方式,轉成了我們寺院叢林的共住規約。特別是到了馬祖道一禪師的時代,也就是當時中國唐代的中葉,那麼經過馬祖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中國佛教叢林的發展,開始具足了規模。
  • 禪林清規的創立者百丈懷海
    文:李滿百丈懷海(720年—814年)是中國禪宗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俗姓王,名木尊,福建長樂人。懷海早年在廣東潮安依慧照和尚出家,後至南嶽衡山依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再後來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十餘載;終於「三學該練」,積累了深厚的經、律、論佛學知識。
  • 我們常說的「百丈清規」到底什麼意思?這些「規矩」又從何而來?
    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宗教不同,就在於佛法的清規不同,印度的佛法傳入我國之後,禪宗大師就為它從新規劃了新的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果這一天沒有勞作,那麼這一天就沒有食物可以吃,直到有一天禪宗大師年紀大了,他的弟子讓他休息,弟子們進行勞作,但是禪宗大師說這就是規矩,規矩是人人都需要遵守的,禪宗大師用不吃東西來拒絕弟子的關懷,他認為規矩是給眾人制定的,所以自己也是人,就要遵守規矩,自己定的規則,自己要做好榜樣,這樣人們才會信服,人們才會按照他的規矩去做事情,這種清規被人們保留下來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