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始建於公元前332年的亞歷山大港,有很多待解之迷。
當年,亞歷山大帝客死他鄉,靈柩運送回家的途中被人給截了。而後,埋葬處的城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故有了亞歷山大港,作為當時馬其頓帝國埃及行省的總督所在地。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總督託勒密在這裡建立了託勒密王朝,加冕為託勒密一世。
再後來,亞歷山大港就成了埃及王國的首都,並很快成了古希臘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規模和財富僅次於羅馬。但埃及的伊斯蘭教統治者在奠定了開羅為埃及的新首都後亞歷山大港的地位不斷下降,在奧斯曼帝國末期時,它幾乎已淪為了一個小漁村。
據說,很多偉大的統治者及羅馬帝國的皇帝,都到過此處一睹亞歷山大大帝的陵墓。不過,由於後世一直沒再能找到任何與此陵墓有關聯的遺存,使得很多人就此產生了疑問:當年的亞歷山大大帝果真葬身於此?不過,很多學者依舊相信:應該是歷史上的地質災害,如:地震、海嘯等,破壞了這位帝王的陵墓。
同樣有著迷一樣色彩的故事就是亞歷山大燈塔了,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據說,亞歷山大燈塔的修建和一次船難有關。公元前280年秋天的某天夜晚,一艘從歐洲返航的埃及皇家船隻準備進港,船上有皇室成員及歐洲嫁過來的公主。當晚能見度很差,掌舵的船員無法辨明前方情況。於是,船隻觸礁,船上人員無人倖免全部遇難。
對此,埃及舉國上下為此震驚,決定要修建一座導航的燈塔,不能讓這種悲劇再次上演。於是,託勒密二世隨即下令,將這座燈塔建造於該城市最大的港口入口處。而且,請了當時著名的希臘設計師索斯特拉特設計,前後歷經20年的時間,在法羅斯島東端離島岸7米處的一塊礁石上,矗立起了這座被後世讚不絕口的燈塔。
燈塔一共有三層,底層為四角柱,中間層為八角柱,而頂層則是八根圓柱支撐的一個圓頂,塔頂上有海神波塞冬的雕像,內部有一個螺旋通道直達頂部。它的整體設計大氣莊重,最有特色的設計是燈塔裡的大鏡子,位於第三層,白天可以反射日光,夜間在金屬鏡前點燃火盆可以反射火光,以方便船隻規避海岸並找到港口的位置。
據說,大鏡子反射的光被聰明的設計師利用,可以在56千米的海道上瞧見。於是,在燈塔建成後的1500年內,那些要進入亞歷山大港的船隻,都靠這座燈塔指導前進的方向。由於,它的設計立意巧妙,建築宏偉,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看做是亞歷山大城的「王冠」,守衛著這座城市。
只是,公元14世紀的一場大地震,讓這個千年建築不復存在。
當時,這場地震來勢非常迅猛,頃刻間就吞噬了整個燈塔,讓後人費盡心思,也沒能尋得燈塔的半點殘骸。
於是,就像亞歷山大大帝的陵墓一樣,大家開始質疑這個建築的真實性。因為,亞歷山大燈塔修得過於完美,在2000多年前,人們能夠掌握這麼高超的建築技能嗎?即使當年的地震破壞力再強大,存在過的物體總會或多或少的留下些痕跡,但亞歷山大燈塔愣是沒有留下絲毫的碎片。
然而,就在大家爭論這會不會是一個傳說之時,1994年的一個發現,讓整件事情峰迴路轉。這次發現可以稱得上是「無心之舉」,當時一隻考察隊在燈塔舊址附近修築防波堤,無意中發現了一些古代石料等遺存。於是,專家們斷定,在此附近沒準可以找到亞歷山大燈塔的真相。
還是經歷了一些過程,畢竟年代久遠,地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後,考察人員在水下搜尋了很長時間,在原址附近的水域,終於發現了一個塔身。它的長度約36米,塔身上的各個側面,均裝飾有大量精美的巨型雕像。
也因此,大家都以為這就是亞歷山大燈塔的殘身。這個發現讓大家驚喜不已,使得亞歷山大燈塔不再只是傳說了。不過,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因為,在這片水域,不僅發現了燈塔殘骸,還有更早的文物,並打撈出了古埃及的方尖塔。
這可是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遺物,怎麼會出現在此處?於是,大家再次圍繞亞歷山大燈塔的具體修建時間展開了爭論。對此,有人認為這不難解釋,古人建築時會拆掉一些其它王朝的建築,用於自己的建築修築,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
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埃及後,挪用了很多古埃及廟宇中的石材,這也許就包括了更早時期的一些遺物。
亞歷山大港因亞歷山大帝而興起,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燈塔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很多人堅持燈塔的建造時間是在託勒密王朝。至於其它一些年代更久遠的考古發現,沒準就是探究這座城市的另一把鑰匙,從而給這座城市帶來更多的故事。
參考資料:
【《亞歷山大帝國》、《古代埃及史》、《論亞歷山大城及其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