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作為黑龍江省一個偏僻而貧窮的縣,近5年向外輸出勞動力7.5萬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的60%;去年實現勞務收入6億元,拉動農民年人均增收1700元。外出務工者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同時也湧現出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黃金滿兩改大名
黃金滿是林口縣蓮花鎮的一名普通農民,原名叫黃金柱,父母為他起這個名字是為了讓他富起來。老黃是個勤快人,可過去20年在自己家的幾畝薄地上辛勤耕作,除了把3個孩子拉扯大,不但沒有從土裡刨出「金子」,還拉了不少「饑荒」(欠債)。急於脫貧的老黃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黃金來」,可幾年過去了,老黃依舊努力,可「黃金」還是沒來。
2002年,林口縣政府組織勞務輸出,老黃的大女兒成為第一批輸出人員,很快從遼寧大連寄錢回來了,從此,家裡多了「來錢道」。老黃趁熱打鐵,把另外兩個孩子也輸送到大女兒所在的那家企業。有了3棵「搖錢樹」,老黃家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不僅還清了全部外債,還蓋起了3間大瓦房。2004年,在全縣勞務輸出表彰會上,老黃上臺發言說:「是勞務輸出改變了我們全家人的命運,使我們致富。我要再改一次名字,叫黃金滿!」嘗到了勞務輸出的甜頭後,去年,老黃自己和老伴也「輸出」了,到孩子們所在的企業做後勤工作。
最近,黃金滿又「露了一把臉」:他代表全縣11.7萬農民工到北京參加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實施兩周年座談會,受到了回良玉副總理的接見。
「一元」小生意做成百萬大產業
樣子溝地處偏遠,過去全村120戶農民靠天吃飯。2003年,村幹部外出考察,覓得一個商機:發達地區公交車少,而類似於林口縣城跑的「一元車」之類的公交車基本沒有。考察回來,村民議事會議決定組織村民進城開發「一元產業」。
2004年初,樣子溝村決定去河北省黃驊市搞公交運營,因為那裡政策優惠、市場前景廣闊。村民們積極響應,踴躍報名,資金不足的,由村委會幫助貸款。當年正月初三,樣子溝村由26戶農民每戶出資8.6萬元買車,組建成26臺車的運營車隊,浩浩蕩蕩奔赴黃驊市,鎮政府對每臺車獎勵200元,還專門舉辦了隆重的歡送儀式。一年下來,樣子溝的公交車每臺年純收入達到了3.5萬元。現在,樣子溝村已把一元錢的小生意,做成了一個年純收入達百萬元的大產業。
小公交車闖出了大市場,樣子溝村人如今又開闢了內蒙古赤峰、吉林琿春、海南萬寧等地客運車市場,把「一元公交車」開進更多的城市。
培訓大齡農民工
林口縣勞動力轉移搞出了名堂,先後有40多個市、縣、區來取經,縣委書記周景隆被評為全國再就業工作先進工作者。可這些產業的「開先河者」、勞動局長出身的周景隆並不滿足。從2002年起,他每年都走鄉進村,聽聽農民的心裡話。今年春節後的一天,周書記在奎山鄉鞍山村和村民李顯富聊了起來:「你們村外出務工的多嗎?」「有一半吧。」「那你怎麼沒出去呢?」「我都快50了,又沒什麼手藝,出去一趟沒找到稱心的工作,就回來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周書記回到縣裡,一方面立即主持勞務輸出領導小組會,決定投入200萬元,把原林口一中合併到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使培訓基地由5000平方米擴大到10000平方米,有針對性地對「4050」大齡農民進行免費培訓;又親自帶隊到哈爾濱、牡丹江,爭取到培訓農民工的「陽光工程」資金500多萬元。經過3個月的培訓,已有1500多名大齡農民工到大連、青島等十幾個城市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