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依範圍大小,有廣義及狹義兩種說法:
廣義的北投溫泉,泛指臺灣北部紗帽山、大屯火山群、七星山火山巖層間、金山斷層等地,沿磺溪谷地分布之溫泉,包括地熱谷溫泉、硫磺谷溫泉、頂北投溫泉、雙重溪溫泉(行義路溫泉區)和龍鳳谷溫泉等。
狹義的北投溫泉,為多數人印象中的北投溫泉,是指地熱谷溫泉,亦即新北投車站附近的溫泉區,本文以此為記。
北投位於大屯火山群、金山斷層上,為臺灣百年來最著名的溫泉鄉。走過日據時代的浴場風光、光復後的聲色風月,北投正快速從沒落頹寂中復生,溫泉博物館、親水公園帶來久違的人文風雅與清瀧綠茵,加上觀光溫泉旅館區蓬勃更新,韻致幽幽的北投,正以懷舊而清新的風貌,重新蛻變為溫泉休閒的熱門去處。
北投原為凱達格蘭族北投社人聚居之地,因大屯山上終年雲霧繚繞,神秘莫測,故稱之為Pakto(「女巫」之意),譯成漢音即為「北投」。日本商人平田源吾因流連於北投的溫泉與美景,遂與在此地成立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從此開啟了溫泉鄉的發展史:旅館、溫泉浴室和俱樂部競相成立,到北投洗溫泉,是許多走過日據時代老人的舊情回意。
點擊上方音頻播放,再次點擊停止播放!
北投溫泉的泉源主要來自地熱谷及行義路底的龍鳳谷,地熱谷湧出的熱泉澈綠似玉,稱為青磺,屬鹽酸酸性泉,因泉水中又含有少量的放射性鐳,也稱為「鐳溫泉」;由龍鳳谷接管引來的白磺又稱為星湯,屬酸性硫酸鹽泉,兩種泉質均有治療慢性關節炎、肌肉酸痛、慢性皮膚炎等療效。時至今日,也有許多愛湯族喜歡晨昏來北投泡泡澡,再漫步一遭,格外神清氣爽。
北投溫泉早在日治時代就享有盛名的溫泉公共浴場,有著英國都鐸時期的鄉村建築風格,沉穩的紅色磚牆與黑色的瓦與綠蔭相稱,是個讓人放鬆休憩的好地方。 1樓的羅馬拱柱環繞浴池,陽光穿過彩色玻璃,投影出異國情調。2樓的和室格局、日式地板,搭配著空氣中澹澹的溫泉味,昔日的氤氳時光,彷佛就在眼前重現。在當地人士的努力奔走下,這棟古蹟被保留下來,變身為今日的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為認識北投的最佳入門。館內主要介紹北投的歷史及發展,包括凱達格蘭族的足跡、大屯燒、鹹草、臺灣好萊塢、北投石、溫泉由來等等。館外的露天劇場則有不定期的表演活動,成為一個另類的社區活動中心。北投溫泉博物館不但是歷史的珍貴記憶,更深刻凝聚著北投居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
北投昔日有溫泉之鄉的美名,早在清朝就因採硫磺而聞名,日據時代,日本人加以規劃、開發,名噪一時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即為當時的代表。壯麗的西方式建築、寬闊的浴場,說明了北投溫泉的繁華。北投溫泉屬硫磺泉,具治療關節炎和皮膚病的療效,這裡的觀光飯店很多,成為國際知名的觀光勝地。北投著名的溫泉有地熱谷溫泉、行義路溫泉、鳳凰溫泉、龍鳳溫泉、湖山裡溫泉等。地熱谷溫泉是北投最早被開發的溫泉。鳳凰溫泉與龍鳳溫泉興建有溫泉浴室供遊客沐浴。湖山裡溫泉風光明媚,吸引絡繹不絕的人潮。行義路溫泉分布於行義路上,擁有眾多的溫泉山莊與土雞城
姐妹泉北投溫泉風景區是臺灣溫泉之冠。它距臺北市12公裡,位於陽明山麓北投鎮。三面有大屯、七星、紗帽諸峰環繞,南面的淡水河,蜿蜒如帶。這裡溫泉密布,別致的溫泉旅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隱現於巖谷溪澗之間。
北投有三大溫泉區:北投、陽明山和金山。這三處溫泉各有特點:北投溫泉水色粉白,多少帶有脂粉氣;陽明山溫泉水色濃綠,有很重的硫磺味;金山溫泉水色清澈,可浴亦可飲。 北投是大屯人山溫泉區中最大的溫泉區。大屯火山群由大屯山、七星山、竹子山、內寮山、磺嘴山等十多個死火山構成,海拔高度為1000米左右,雄踞在臺北市的北面。大屯火山區的溫泉,沿東北一西南向的金山斷層(舊稱「新莊斷層」)分布。在北投至金山之間,長約18公裡,寬約3公裡的狹長地帶密布的13個溫泉,是我國著名的火山溫泉區之一。主要有新北投、大磺嘴、大莊(後山公園)、陽明山、竹子湖、小油坑、馬槽、三重橋,大油坑等溫泉。
大屯火山溫泉區泉眼密布,居全國首位,溫泉泉源有二三十處之多。不但單位面積的密度大,而已泉水溫度高,噴氣孔或硫氣孔溫度可達100攝氏度以上。溫泉多為酸性鹽泉,並有難聞的硫化氫氣體噴出。早在200多年前,北投乃是一片荒坡,人跡罕見,惟有一些高山族同胞的村落零星分布。這裡雖已發現硫磺,但未經開發。1698年,浙江人鬱永河漂洋過海,到北投來採集硫磺,他看到這裡山川秀美,撰寫了《埤海紀遊》,對此地的風光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描述。以後,北投得到開拓。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溫泉的利用,直到成為名聞遐邇的勝地,則只是近60年來的事。
陽明山溫泉從七星山麓湧出,是單純硫化氫泉,水量多,溢成溪流,人們稱它為北投的姐妹泉。這裡風光秀麗,春天,櫻花絢麗,杜鵑吐紅,夏天,清風習習,松濤陣陣,為避暑勝地。
如果您覺得我做的事情對你您有幫助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打賞本人
謝謝大家對我們的工作支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關注 「草根兒漫談第二季」
更新後自動推送給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