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秦嶺,用腳丈量寬廣寬厚的父山,總能遇到一些不可多得的風景。前段時間,在穿越周邊的秦嶺時,偶然發現了一座神秘的「飛來峰」。首先,我們被路中間這塊奇怪的石塊吸引住了,它似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仔細一看,發現這塊巖石上居然刻著民國時期秦嶺保護的法律文書,這是必須的。
小五臺山位於秦嶺紫武峪東側。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猜到,它在歷史上曾經是佛教聖地。現在全山還有很多佛教寺廟,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小五臺山不是一個成熟的旅遊景點,而是一座非常原始的秦嶺「野」山。因為和秦嶺很多徒步路線都有聯繫,比如紫武峪、包龍峪,所以這裡遊客不多,驢友很多。
喜歡秦嶺旅遊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從今年開始,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西安安周邊的主要秦嶺雨口都設立了保護站,很多山谷道路都不允許私家車進入,需要實名登記才能進入。我們從長安區伍茲鎮臺溝村走進小五臺山。山口有個長安生態林場太溝保護站,進去也需要刷卡。進山前,保護站的一些工作人員還特意提醒我們不要在山上用火,不要帶走垃圾,並吩咐了一些安全的觀光事項。
當我們進山的時候,發現這真的是一座比較原始的「野山」。之所以說「野」,是因為沒有景區常見的旅遊步道,都是秦嶺的土路,四周樹木巖石環繞,有時甚至需要在石頭上行走。好在這座山雖然「野」,但是上山只有一條大路,不會迷路。
透過樹林的縫隙,我們可以看到巨石上刻著「虎頭崖」三個大字,上面有一首四段詩。因為山峰太高,字太小,這首詩實在看不出來。早在民國時期,西安就成立了秦嶺森林保護委員會,頒布了禁止士兵隨意砍伐樹木的法律法規。至於為什麼刻在小五臺山深處,大概和伍茲谷有關。
紫武峪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西安至陝南、四川的重要通道之一。直到1958年西灣公路建成,才逐漸失去了過去的通衢優勢。民國時期,軍隊渡過小五臺山,走過紫武峪,穿行於Xi安和陝南之間。人走了很多,南山護林協會為了保護秦嶺,給秦嶺下達了這樣的保護令,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不要說西安是今年才開始重視秦嶺生態保護的。最早是77年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人類的共識總是會相同的,就像秦嶺的存在一樣,它依然屹立在那裡,從沒離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