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那個少年#
孩子哭鬧不能抱,越抱越淘。
至今不能接受老一輩這類有礙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的「情感忽視」式養育。
記得自打兒子剛出生時期,婆婆就反覆跟我強調說孩子哭了不能老抱他,這小孩聰明的很,一旦被你抱習慣了,他就會時不時的哭鬧好讓你一直抱著他。
都說頭胎照書養,二胎照 養。身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立思考與感悟的寶媽,我兩個孩子都沒有接受老一輩的這一「養育指南」。
雖然初為人母我缺乏相關經驗,但我能判斷出剛出生、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是孩子某種需求未被滿足才哭鬧,而並非是老一輩所言的「淘氣」。
兒子當年確實是「照書養」。因為08年那會網際網路還沒現在這樣普及化,各類育兒指南之類的知識更多的還是來源與書籍。隨著多年來各渠道理論知識學習和養娃實踐,越來越證實了自己當初的選擇堅持是正確的。
尤其是面對3歲之前的嬰幼兒哭鬧,新手媽媽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排查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
生理因素:飢餓、輔食不耐受、疲勞、生理狀況(有無發燒、腹瀉、身體功能受限等)、衣被過冷或過暖等。
媽媽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接觸的第一人,並且在3歲之前這一段時間內,媽媽都將是嬰兒重要以及主要的撫養人。媽媽的生活能力和技巧直接影響孩子的生活狀態。
孩子因為年齡尚小缺乏表達自我身體狀態的能力和方式,身體不適只能通過哭鬧來引起扶養人的注意,以求獲得相應的照料。
尤其是3個月之前的孩子,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他們甚至被悶到了呼吸也無法主動的翻身自救。
之前的3個月女嬰趴水訓練致死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且不說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但是讓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長時間得趴著就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哭鬧行為,身為媽媽要第一時間排除各種可能存在的生理原因所導致的哭鬧不止。
例如:
穿紙尿褲的孩子有時的哭鬧是因為拉了臭臭,呼在屁屁上極度不舒服才哭泣,及時更換並清洗舒爽後孩子自然停止哭泣。
在夏秋換季之時才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則有可能是因為輔食不耐受導致了腹瀉等問題。夏末秋初時節,嬰幼兒因為腸胃較弱本就容易遭受病毒侵襲,倘若寶媽又選擇了不合時宜的輔食添加時間和量,就更容易引起「秋季腹瀉」。
很多寶媽生怕孩子著涼感冒發燒,於是拼命給孩子捂了一層一層的衣服被子,結果反而導致孩子身體過熱出汗過多導致脫水引起發燒,適量的衣被很重要。
綜上所述:如果身為媽媽平時不能積極主動發現孩子哭鬧的原因,加以糾正。而只是以老一輩孩子是淘氣的做法來忽視孩子的求助行為,那只會造就更多類似的危險和悲劇。
心理因素:是否處在「認生期」,是否因長時間與母親分離而產生心理焦慮等。
01.「認生」:
孩子的大腦神經在出生之後開始飛速的生長發育,在6個月左右很多孩子會出現「認人」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抗拒除媽媽之外他人的親密接觸,一旦涉及陌生對象的親密接觸就會大哭不止。尤其是在主要撫養人為媽媽一人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這一表現更為明顯。
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因長期與媽媽一人親密接觸,形成了親子間的情感依戀,而熟悉的媽媽則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孩子的依戀對象,同時,這種親子間的依戀關係具有排他性。
如果孩子自打出生開始就一直接觸了除媽媽之外,還有其它多位輔助扶養人,那麼孩子的敏感行為表現就沒有單一依戀對象的家庭那麼明顯。
這種情況寶媽可以多帶孩子接觸其他家庭成員,會逐漸減低孩子的心理敏感度,從而消減類似行為導致的哭泣行為。
02.「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幼兒階段的學前階段表現十分明顯,表現在孩子不願接觸新的人群和環境,拒絕上幼兒園等。
事實上,分離焦慮是源於孩子心理層面安全感未被得到充分滿足的直接表現,根源是父母不一致的教育觀念和有條件的愛。
之前去送女兒上幼兒園,同班一個小女孩因為不想上幼兒園兩下踢掉腳上的鞋子,直接躺地上撒潑打滾,幸虧當時在場的老師反應快接住了孩子的上半身,要不然若是腦袋直接磕在地上後果不堪設想。
後來經過了解確認,這個已上中班的小姑娘,只是因為國慶節爸爸放假回來幾天帶她各種狂賣瘋玩,讓她享受到了與媽媽平時截然不同的「愛的待遇」。
伴隨假期的結束,爸爸要回外地工作,於是她哭鬧不止怎麼都不肯上學,不讓她爸爸上班走。無奈之下,他爸爸選擇讓孩子爺爺來做這個「黑臉包公」,自己則偷偷的回外地上班去了。
孩子因為爸爸與媽媽給予的截然不同的待遇,自然產生了親近爸爸疏遠媽媽的想法和做法。而身為爸爸他又沒有及時疏導孩子強烈的「被愛」的需求,自然導致這樣驚險萬分的「分離焦慮」行為。
育兒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為人父母者勤學善思,不斷以孩子為明鏡對照梳理自己的養育能力和缺點,從而成為日後不止會愛孩子,更懂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