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孩子哭鬧不能抱,越抱越淘

2020-12-15 繁星之戀書影筆記

#曾經那個少年#

孩子哭鬧不能抱,越抱越淘。

至今不能接受老一輩這類有礙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的「情感忽視」式養育。

記得自打兒子剛出生時期,婆婆就反覆跟我強調說孩子哭了不能老抱他,這小孩聰明的很,一旦被你抱習慣了,他就會時不時的哭鬧好讓你一直抱著他。

都說頭胎照書養,二胎照 養。身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立思考與感悟的寶媽,我兩個孩子都沒有接受老一輩的這一「養育指南」。

雖然初為人母我缺乏相關經驗,但我能判斷出剛出生、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是孩子某種需求未被滿足才哭鬧,而並非是老一輩所言的「淘氣」。

兒子當年確實是「照書養」。因為08年那會網際網路還沒現在這樣普及化,各類育兒指南之類的知識更多的還是來源與書籍。隨著多年來各渠道理論知識學習和養娃實踐,越來越證實了自己當初的選擇堅持是正確的。

尤其是面對3歲之前的嬰幼兒哭鬧,新手媽媽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排查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

生理因素:飢餓、輔食不耐受、疲勞、生理狀況(有無發燒、腹瀉、身體功能受限等)、衣被過冷或過暖等。

媽媽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接觸的第一人,並且在3歲之前這一段時間內,媽媽都將是嬰兒重要以及主要的撫養人。媽媽的生活能力和技巧直接影響孩子的生活狀態。

孩子因為年齡尚小缺乏表達自我身體狀態的能力和方式,身體不適只能通過哭鬧來引起扶養人的注意,以求獲得相應的照料。

尤其是3個月之前的孩子,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他們甚至被悶到了呼吸也無法主動的翻身自救。

之前的3個月女嬰趴水訓練致死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且不說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但是讓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長時間得趴著就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哭鬧行為,身為媽媽要第一時間排除各種可能存在的生理原因所導致的哭鬧不止。

例如:

穿紙尿褲的孩子有時的哭鬧是因為拉了臭臭,呼在屁屁上極度不舒服才哭泣,及時更換並清洗舒爽後孩子自然停止哭泣。

在夏秋換季之時才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則有可能是因為輔食不耐受導致了腹瀉等問題。夏末秋初時節,嬰幼兒因為腸胃較弱本就容易遭受病毒侵襲,倘若寶媽又選擇了不合時宜的輔食添加時間和量,就更容易引起「秋季腹瀉」。

很多寶媽生怕孩子著涼感冒發燒,於是拼命給孩子捂了一層一層的衣服被子,結果反而導致孩子身體過熱出汗過多導致脫水引起發燒,適量的衣被很重要。

綜上所述:如果身為媽媽平時不能積極主動發現孩子哭鬧的原因,加以糾正。而只是以老一輩孩子是淘氣的做法來忽視孩子的求助行為,那只會造就更多類似的危險和悲劇。

心理因素:是否處在「認生期」,是否因長時間與母親分離而產生心理焦慮等。

01.「認生」:

孩子的大腦神經在出生之後開始飛速的生長發育,在6個月左右很多孩子會出現「認人」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抗拒除媽媽之外他人的親密接觸,一旦涉及陌生對象的親密接觸就會大哭不止。尤其是在主要撫養人為媽媽一人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這一表現更為明顯。

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因長期與媽媽一人親密接觸,形成了親子間的情感依戀,而熟悉的媽媽則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孩子的依戀對象,同時,這種親子間的依戀關係具有排他性。

如果孩子自打出生開始就一直接觸了除媽媽之外,還有其它多位輔助扶養人,那麼孩子的敏感行為表現就沒有單一依戀對象的家庭那麼明顯。

這種情況寶媽可以多帶孩子接觸其他家庭成員,會逐漸減低孩子的心理敏感度,從而消減類似行為導致的哭泣行為。

02.「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幼兒階段的學前階段表現十分明顯,表現在孩子不願接觸新的人群和環境,拒絕上幼兒園等。

事實上,分離焦慮是源於孩子心理層面安全感未被得到充分滿足的直接表現,根源是父母不一致的教育觀念和有條件的愛。

之前去送女兒上幼兒園,同班一個小女孩因為不想上幼兒園兩下踢掉腳上的鞋子,直接躺地上撒潑打滾,幸虧當時在場的老師反應快接住了孩子的上半身,要不然若是腦袋直接磕在地上後果不堪設想。

後來經過了解確認,這個已上中班的小姑娘,只是因為國慶節爸爸放假回來幾天帶她各種狂賣瘋玩,讓她享受到了與媽媽平時截然不同的「愛的待遇」。

伴隨假期的結束,爸爸要回外地工作,於是她哭鬧不止怎麼都不肯上學,不讓她爸爸上班走。無奈之下,他爸爸選擇讓孩子爺爺來做這個「黑臉包公」,自己則偷偷的回外地上班去了。

孩子因為爸爸與媽媽給予的截然不同的待遇,自然產生了親近爸爸疏遠媽媽的想法和做法。而身為爸爸他又沒有及時疏導孩子強烈的「被愛」的需求,自然導致這樣驚險萬分的「分離焦慮」行為。

育兒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為人父母者勤學善思,不斷以孩子為明鏡對照梳理自己的養育能力和缺點,從而成為日後不止會愛孩子,更懂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

相關焦點

  • 新生嬰兒哭鬧,到底要不要抱?聽聽醫生怎麼說,再做選擇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於新生嬰兒哭鬧,到底要不要抱的問題,家長們基本上分兩個對立的站隊,一方認為孩子即便哭鬧也不能抱,另一方則認為孩子哭鬧需要立馬抱起來安撫。秀芬認為寶寶需要極大的安全感,寶寶哭鬧一定要抱起來安撫,而婆婆則認為這樣做不妥當,原因有二:1、嬰兒骨骼還沒有長好,經常抱不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容易傷害到孩子。2、如果這樣慣著孩子,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孩子會很難帶,動輒哭鬧來威脅家長。小孩子跟小寵物一樣,是不能慣的。
  • 【育兒謠言智慧解】寶寶夜間哭鬧不停,是因為受到了驚嚇?
    作者:寶寶知道 泓泓的巨蟹媽媽兒子在月子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了睡,睡了吃,可是有一段時間,特別是晚上的時候,常常哭鬧不止,眼睛也不睜開,怎麼哄抱都哄不好,婆婆就說可能是受到了驚嚇,要不去問問,弄點神符放在身上,就會好了。
  • 寶寶真的越抱越懶嗎?NO!其實肌膚接觸對寶寶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相信各位新手爸爸媽媽或多或少都聽家裡老人念叨過,寶寶小時候不可以常抱著,因為抱著抱著就會抱出「惰性」了。以後就算自己會走路了也會經常想要抱抱。於是很多爸爸媽媽經常處於「抱」還是「不抱」的糾結當中。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觸覺則是人體分布最廣的感覺系統。而且相比於視覺、聽覺、嗅覺來說,觸覺也是人體發育最早的感覺。有研究表明,當嬰兒被觸摸或者看著別人被觸摸時,大腦的體感皮層都會因此被激活。也就是,肌膚接觸越頻繁,觸覺器官向大腦皮層傳送的刺激也越頻繁、越強烈。
  • 寶寶哭鬧能不能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有些家長聽到寶寶哭泣就會立刻去抱,而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哭泣,如果不是因為有需求,不能立刻去抱他,否則會養成壞習慣。那麼寶寶哭泣究竟要不要抱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娃一哭,我們就想抱?寶寶的哭的時候,不管你的選擇是抱還是不抱, 第一念頭幾乎都是「抱」。哭喊是一種原始的求生信號。
  • 新生兒不可以豎抱?聽聽育兒專家怎麼說
    原來這新手媽媽月子期間婆婆來幫照顧孩子。婆婆豎抱著孩子一邊說:「你看咱家寶寶多硬啊,這才剛生下來幾天,就著急著抬頭了。」她以前在網上看過,孩子不能豎著抱,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腰!她和婆婆理論,沒想到婆婆卻說,你就是少見多怪,孩子爸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抱的啊!
  • 從孕期到哺乳期,老一輩糟糕的育兒經驗很坑娃,媽媽別掉坑
    微博上有一個討論話題: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經驗是什麼?2.1萬討論,1.3億閱讀,看來還是有很多人要吐槽的。真正的婆媳關係是從生娃之後開始的,和婆婆能不能處得好,生一個娃就知道了!對於婆婆來說,媳婦生的娃是她的孫子孫女,所以她有權利指手畫腳,而對媽媽來說,從自己肚子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孩子,自己更有主導權。
  • 孩子多大可以豎著抱?2個月孩子喜歡豎抱是有原因,看完漲知識了
    孩子多大可以豎著抱?2個月孩子喜歡豎抱是有原因,看完漲知識了導語有育兒經驗的父母們對於養育新出生的小寶寶肯定是輕車熟路,但是新手父母就未必了,因為缺少育兒方法,很容易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犯諸多的錯誤。其實,大部分的醫生和育兒師都建議父母前三個月的時候儘量不要豎著抱孩子,而是應該橫著抱寶寶。可是家中的寶寶總是反覆哭鬧,在橫著抱的過程中不停的扭動身體,那麼也可以在寶寶兩個月左右的時候,簡單的豎著抱一小會兒。不過時間不宜過長,因為這對寶寶來說真的沒有太多的好處。
  • 嬰兒不能豎抱?豎抱最晚不能超過這個時候,兩個危害影響孩子發育
    有位朋友在線求助說,自己的媳婦和媽媽馬上就要打起來了,就是因為孩子能不能豎抱。媳婦說豎抱的晚了影響孩子發育,他媽媽說孩子這麼小,豎抱對娃頸椎不好,他們那一輩,孩子3個月前都是不能豎抱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位朋友也是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上網求助。
  • 橫抱、豎抱、飛機抱,剛出生的孩子該怎麼抱?正確抱姿需了解
    不過很多新手爸爸媽媽們還沒有正確掌握抱孩子的姿勢,總是讓孩子處於不舒服的狀態,這樣就會引起孩子的哭鬧。努力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首先就要從學會抱孩子開始。新手爸媽們也會通過護士和家裡老人抱孩子的方式想去學習一下,奈何這麼簡單的事情,看了還是不會呢。
  • 孩子是該橫著抱還是豎著抱?記住這兩個重要動作,到時怎麼抱都行
    有這個疑問是她在家和老人一起帶孩子時發現的問題,孩子剛滿月一直哭鬧不肯睡,老人就打算抱著哄哄,讓孩子早點平靜下來,就豎著抱著孩子,小何聽說豎著抱對小孩子的脊柱發育造成影響,就提醒了一句,誰知老人直接說這時候沒關係了,還說這樣抱小孩子能安撫得快
  • 闢謠,6個月前不能豎抱?豎抱寶寶不分月齡,還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可是,沒到6個月的寶寶真的不能豎抱嗎,豎抱真的會影響到孩子的脊椎發育嗎?而玲玲自己記得以前鄰居家有一個小嬰兒,每次喝完奶小嬰兒都會豎著抱來拍嗝,當時好像沒出月子就是這樣了,現在這個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長到1.5米了看起來也很正常啊!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
    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和睦樂觀、溫暖有愛的家庭裡,對孩子形成溫和的性格和高情商都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期話題:「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曾經被很多家長推崇的「娃抱不哭,不哭才抱!」的育兒模式,至今仍然讓很多新手父母都躍躍欲試。覺得這樣的養育方式,可以讓寶寶更加聽話。
  • 嬰兒哭了居然不能抱?大錯特錯的爛方法害人不淺
    前面,蘇主任和大家分享過傳統育兒方法與科學育兒方法的對比,不少寶媽和蘇主任說太有共鳴了!尤其是當自己正在按照科學育兒方法帶孩子的時候,老一輩就非要用傳統的方法來照料寶寶,確實讓人非常煩惱。 當然,蘇主任並非要說所有的傳統育兒方法都是錯的,很多傳統育兒方法也是非常可取的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 新生兒不能坐著拍嗝?不能豎著抱?
    寫在前面   新生兒不能坐著拍隔,不能豎著抱?天啊,我們還要被誤導多少年!   經常聽很多媽媽問,新生兒寶寶這麼小,能豎抱嗎,能抱坐嗎?   新生兒不能坐著拍嗝?錯!   最火爆的微博熱議來源於2014年5月份。大S的老公 @汪小菲 在網上曬了此貼(如下圖)。此貼一出,網友言論之狂風暴雨席捲了整個育兒圈。
  • 孩子會走路卻要大人抱,越大越懶?若擁抱次數不達標,別責怪孩子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忍不住說「孩子真是越大越懶了,知道力氣有用,要省點用?」如果感到累,他可以坐嬰兒車啊,坐在裡面腿腳能伸展開,比抱著還舒服,可為什麼就喜歡大人抱著走呢?孩子明明會走路,外出為何還要大人抱有個很普遍的現象,孩子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大人想抱他,他都不想讓大人抱,非要自己走,等學會了走路,就不想自己走了,所以大人們認為孩子越大心眼越多,越大越偷懶。其實,孩子要求大人抱,是有很多因素的,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就不會誤解孩子了。
  • 為什麼說孩子要自己帶?老一輩最糟糕的3大建議,看看你中了幾個
    見過有些媽媽為了帶孩子辭去工作,把孩子帶到3歲或6歲才重返職場,她們家裡並不是十分富裕,只不過有些對老人帶娃深諳其道,有些是因為真實經歷,才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娃。為什麼說孩子一定要自己帶?過來人說出了老一輩最糟糕的3大育兒建議,實在過於真實,看看你中了幾個:1、把傳統的育兒觀念往孫輩上套在「你認為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是什麼?」這一問題中,知乎用戶「蘿魏紫」的回答被評論最真實,原話是:0歲到5歲,該建立秩序的時候,老人說「他還是個孩子!」;5歲到15歲,該建立自信的時候,老人又說「不聽話就得打罵!」。
  • 抱孩子不能豎著抱?豎抱的好處傷害並存,抓好月齡是關鍵
    撰稿:YOYO媽媽抱孩子這件事是很有講究的,如果抱錯不但寶寶會很難受,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橫著抱、豎著抱還是斜著抱,其中豎著抱最不受育兒專家和寶媽們待見。簡單複習一下怎麼抱孩子,豎著抱裡面的風險性是最高的,很多寶媽帶著這樣的認識去抱孩子,見到誰豎著抱娃,趕快上去指導:你怎麼能這麼抱孩子呢?一看你就沒帶過小孩。抱孩子真的不能豎著抱嗎?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想豎著抱也不太可能,比如給孩子拍嗝的時候,很難避免豎著抱孩子。
  • 寶寶豎抱就不哭了,這些錯誤的豎抱方法,家長若不注意會傷到寶寶
    雖然說豎抱可以讓寶寶不哭鬧,但是豎抱也有很多東西要注意的,特別是3個月內的寶寶,一般是不建議豎抱的,但是實際上很多寶寶才剛滿月就開始「要求」豎著抱,新生兒一樣可以豎抱,不過要保護好寶寶的頭部和頸部。寶寶喜歡豎抱的原因。寶寶豎抱相比橫抱,躺著,趴著的視野更寬,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
  • 「快把哥哥抱走」,哥哥在一旁不停哭鬧,弟弟抱頭表示很「無奈」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都說孩子大一些就不愛哭了,但也有一些小寶寶會控制不住自己,當有了小情緒來了他還是會放聲大哭,完全不顧身邊的情況。
  • 寶寶一般幾個月豎抱合適?最早的時間不是3個月,而是剛出生
    寶寶一般幾個月豎抱比較合適?問這個問題的一般都是新手媽媽,對於過來人來說,寶寶的豎抱最早開始於剛出生。剛生大寶的時候,我是育兒小白一枚,養孩子完全照書養,還被人笑我書呆子。生完二寶之後,曾經學過的書上那些育兒知識一大半被拋在腦後,養孩子是怎麼順手怎麼來。豎抱孩子得等到3個月,寶寶脊柱發育完善足以支撐頭部?那當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