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遇「肥貴」種糧大戶犯愁 業內建議保供應穩價格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春耕遭遇「肥貴」 種糧大戶犯愁

  業內建議保供應穩價格,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

  三月,春回大地,從北到南,各地農民開始忙於春耕。不過,對於黑龍江省遜克豐禾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侯寶柱來說,今年春耕遇到了一個困難,「化肥漲價了,漲得還比較厲害!」同在黑龍江省孫吳縣哈屯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躍龍說,化肥不僅價格上漲,供應也比前兩年緊張,由於合作社用肥量大,購買需要提前預定,今年種糧成本明顯上漲。記者在黑龍江、湖南、湖北、重慶等地採訪了解到,受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多地出現「肥貴」現象。局部地區化肥庫存緊張,生產企業開工率不高,導致春耕化肥供給呈現結構性供應偏緊態勢。

  業內人士建議,化肥漲價增加了農民種植成本,建議短期以保供應穩價格為目標,確保春耕順利展開,適時投放國家淡季商業儲備化肥,同時開闢進口渠道,利用國際市場資源解決國內階段性問題。從長遠角度來看,仍要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完善市場誠信體系,健全金融支農體系,為企業和種植大戶「輸血造血」。

  多地春耕遇「肥貴」 種糧效益引人憂

  「今年化肥價格怎麼漲得這麼厲害,也沒見糧食價格漲多少。」種糧大戶李明有點納悶,走了幾家化肥店啥也沒買,「再等等吧,過幾天要是還這樣,到時不管啥價,都得買」。

  春耕時節,黑龍江孫吳縣農資一條街的農資店陸續營業了,種糧大戶李明走了一圈,發現今年的化肥價格相比去年出現了大幅上漲。「這個磷酸二銨多少錢一噸?」「3200元。」「尿素呢?」「2100元。」李明對比去年的價格發現,二銨每噸漲了300多元,尿素漲了400元左右。

  王躍龍告訴記者,往年都是秋季購買來年用的化肥,可是去年秋季卻沒有預定上。王躍龍說,從去年秋季化肥價格就出現大幅上漲,合作社用肥量大,往年都是直接和山東、貴州等地化肥廠家聯繫,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節省一部分成本,可去年和廠家聯繫時,價高不說,還沒有貨。

  「以前這個時候化肥都堆滿了倉庫,今年還沒訂上,眼看就要春耕了,過幾天,再貴也得買。」王躍龍算了一筆帳,僅一袋50公斤的尿素,就比去年漲了10元錢,合作社有6萬多畝地,化肥成本比去年增加了近20萬。

  在「魚米之鄉」洞庭湖平原上,化肥價格上漲也引發了種糧大戶們的擔憂。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種糧大戶姜林今年種了300多畝水稻,「這兩天算了一下,按這個價格買農資,種糧成本起碼要多二十多元一畝,本身每畝利潤就不高,今年糧價後期預期還不太看好,真是很擔心。」他告訴記者,雖然有豬糞、有綠肥,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一是肥力畢竟不如化肥見效快,二是運送糞便、綠肥也需要大量人工,成本也高。

  長江流域的重慶、湖北、江西等省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化肥價格上漲的困擾。楊永智是湖北省監利嘉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所在的合作社總共種植了3000多畝耕地。時值春耕,合作社育秧工廠已經一片繁忙,對化肥的需求量也逐日增加。「一噸尿素每噸比去年漲了600元,複合肥每噸也漲了200到300元。粗略計算,每畝成本要增加10多元接近20元。不僅化肥,農藥也普遍漲了15%。」楊永智說。

  多名業內人士介紹說,受多重因素影響,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多地化肥市場價格一路上漲,儘管中途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化肥價格保持穩定,但隨著用肥季節的臨近,化肥價格又進行了新一輪上漲。

  中華全國供銷總社農資局局長李殿平表示,2018年全國全部口徑的化肥總量,比去年同期減少600萬噸。總之,春耕期間還是處於偏緊的狀態,省一級企業庫存相對比較充足,基層庫存的下降幅度比較大,貨源總體很緊張。

  多重因素相疊加

  供應偏緊價格漲

  價格高、總量少,問題還是出現在供需關係上。記者走訪了生產、供銷企業,各方認為,政策優惠逐步取消、相關行業出清影響待消化,是導致本輪化肥價量異動的根本原因。

  去年以來,在供給側改革推進的大背景下,影響我國化肥市場的因素均出現新變化。受煤炭、天然氣、磷礦石等原材料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化肥落後產能退出進程加快等多重因素影響,2017年化肥行業開工率持續處於低位,化肥產量同比減少。此外,2017年,我國在2+26個城市全面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大力推進「煤改氣」工程,入冬以來,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日益突出,「氣荒」導致西南省份氣頭化肥生產企業大範圍停產。

  李殿平介紹稱,環保高壓態勢的常態化,也將進一步促成行業產能的整合,並在一定時期影響企業開工率。

  東北證券化工行業分析師鄒蘭蘭認為,2016年-2017年上半年,我國化肥開工率幾乎都達到了近年低位,尤其是尿素、複合肥在2016年四季度開工率均低於 50%,創下新低。同時,化肥供給側改革帶來的落後產能出清及產業整合效應顯現,隨著改革深入,行業供給收縮,也在短期內對價格帶來影響。

  來自農資流通協會的監測顯示,山東省複合肥開工率還不高,湖南和江西本地沒有尿素生產企業,需從西南等地調入資源。同時,由於氣頭企業開工率較低,存在貨源緊張情況。

  化肥行業龍頭、A股上市公司柳州化工年報中披露,2017年,化工化肥行業「運、電、氣、稅」四個方面優惠政策的取消、更嚴格的環保要求帶來成本上升。2018年,廣西環保稅徵收提高了徵收標準,廢水汙染因子每當量值徵稅2.8元,廢氣汙染因子每當量值徵稅1.8元。按公司2017年排放情況測算,費改稅後,每年約增加排汙成本110萬元左右。該公司化肥業務屬於氮肥行業,主導產品為尿素,也是本輪化肥供應的主要緊俏產品,受煤炭等上遊行業出清整合政策影響,自2016年下半年至今,煤炭價格上漲導致尿素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明顯,化肥企業減產檢修較多,國內尿素企業開工率降至近年新低。

  而化工行業整體低迷也讓一些化工、化肥配套企業融資「青黃不接」。深交所掛牌企業天沃科技公告稱,化工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不明朗,多個大型化工項目環評受阻推進緩慢,化肥行業由於產能過剩影響景氣度下降,直接導致該公司配套的大型化工項目的募投項目停滯。

  企業經營風險進一步加大,江西等部分地區出現批發價和零售價倒掛現象。此外,化肥產業利潤率不斷下降,「以尿素為例,100元收入中僅有幾塊錢的毛利潤。」李殿平認為,行業普遍叫苦的低利潤化將嚴重影響產業健康發展。

  賒銷減少、價格波動讓種植大戶雪上加霜。湖北、湖南等地種糧大戶告訴記者,去年年底以來,因為化肥行情波動,基層經銷商的賒銷減少很多,加之他們又貸不到款,一些大戶至今沒有備肥。楊永智說:「以前每年都有幾百噸的冬儲,今年一粒肥也沒有儲備。我知道價格肯定還會漲,但是沒有錢。幾個銀行累計授信了500多萬,真正貸到手的只有30萬。」

  投放淡儲穩價格

  適時進口增供應

  為應對當前和即將到來的春耕高峰,業內人士建議,首先要保證供給、穩定價格。在局部地區,集中用肥、運力緊張可能導致該地區出現價格階段性上漲的情況,但由於淡儲的保障,應能及時平抑價格。

  據農資流通協會介紹,去年我國淡季商業儲備化肥僅有450萬噸,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科學研判和支持下,2018年追加了550萬淡儲計劃,且分為兩批進行落實。李殿平認為,有了這些儲備,今年春耕保供整體可期,但是投放時機要靈活、科學選擇,以發揮淡季儲備最大的保供穩價功能。

  其次,基層不儲肥呈常態化趨勢,省級淡季商業儲備制度應發揮「壓艙石」和「蓄水池」作用。湖南新三湘農資公司董事長聶志軍表示,國家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自2004年建立以來,在緩解化肥常年生產、季節性使用矛盾,保障春耕化肥供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當前基層經銷商基本不儲肥的現狀下,化肥淡儲確實能發揮化肥市場的「壓艙石」和「蓄水池」作用。作為在湖南這樣基本依靠外調的省份,如果沒有淡季儲備政策或者淡季儲備不足,僅僅依靠春耕生產時的化肥調運明顯不夠。

  第三,適當開闢化肥進口渠道,利用國際市場資源解決國內階段性問題。據介紹,為了保障國內即將啟動的春耕用肥需求,在國內尿素市場貨緊價揚的形勢下,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月14日從巴林進口了4萬噸大顆粒尿素,貨輪在廣東麻湧港順利靠泊。2月15日,第一批尿素完成卸載灌包。

  這是自2003年以來,中國時隔15年再次重返國際尿素市場,第一次整船進口尿素到國內。李殿平說,這是探索通過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交互調劑,來改變國內階段性供應不足、保障國內化肥平穩供應的有益嘗試。

  此外,提供運力保障,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入市。化肥生產出來還要運輸到各基層網點,化肥的運輸主要依靠水運和鐵運。聶志軍等人建議協調航運、鐵路運輸企業在春耕備肥期間優先支持化肥及其生產原料運輸需要。

  業內呼籲,在行情高漲的春耕期間,防止假化肥、假農資流入市場,出現坑農害農的事情,希望相關部門採取農業執法大隊定期全面檢查方式,杜絕假冒農資流入市場。

  堅定供給側改革

  破解金融支農難

  針對我國化肥市場較長一段時間面臨的問題,有關人士建議,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將化肥「零增長」行動落到實處。

  據農資流通協會預測,真正進入春耕用肥旺季時,隨著開工率不斷提升、貨源不斷增多,經銷商甩貨心態加強,化肥價格可能有所回落,但後市整體表現應較為平穩,跌幅不會超過去年。因此長期來看,化肥行情都將維持在高位運行。李殿平預計,2018年化肥價格預計將存在兩個階段:3月中旬之前,整個化肥市場價格保持堅挺狀態。3月中旬到4月底,春耕後期,化肥價格會回落。去年春耕也是這個情況。

  在化肥行業方面,目前中國化肥市場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化肥大宗產品如尿素、二銨等消費已接近極限。李殿平表示,化肥產品結構應順應環保、綠色等產業發展趨勢要求,在大力提高傳統大宗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同時,著力發展差異化、個性化、專用化產品,適應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方面,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將化肥「零增長」行動落到實處,加大對有機肥科研的投入力度,提升有機肥質量,尤其是加快制定有機肥標準、提高有機肥準入門檻,完善有機肥扶持政策。

  湖北嘉魚縣種糧大戶李明華告訴記者,由於化肥漲價和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他的合作社已經全部施用了有機肥和農家肥,生產的香稻從不愁賣。他提出,農村施用有機肥、農家肥的成本仍然不低,希望國家出臺政策鼓勵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施用有機肥和農家肥。同時,現有的有機肥生產行業存在「小散亂」的現象,肥力沒有標準,呼籲國家儘快出臺有機肥的標準,加強對有機肥市場的監管。

  同樣針對供給和需求兩端都面臨的「金融貸款難」問題,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對此表示,破解農村金融難題要注意「用好存量」「創新增量」。所謂存量,即保證銀行融資渠道暢通,拿出有力措施解除銀行「幫貧幫困」的後顧之憂;所謂增量就是要創新農民合作金融,引入先進管理模式和嚴格的風控體系,探索農民金融互助機制。

  聶志軍等人表示,在化肥行業的供給端,在去產能過程中,通過金融政策引導融資向提質增效的企業傾斜,而不是「一刀切」都不貸款。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記者黃豔、王建、周楠、張翅採寫)

相關焦點

  • 河北種糧大戶的春耕:不離鄉土 種糧「生金」
    河北種糧大戶的春耕:不離鄉土 種糧「生金」 2020-03-17 16:1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丁寶秀     圖為河北種糧大戶的春耕
  • 湖州吳興區種糧大戶孫梅金:春耕借貸實不易
    記者 江晨 攝  編者按:雨雪擋不住春的腳步,又到一年春耕時。勤勞的人們開始忙碌,在田間地頭組成早春最美的圖畫。本報推出「早春問農事」系列報導,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走訪合作社、種糧大戶和普通農戶,問農資、問資金、問耕地、問成本、問勞力,了解農民的難處和期望。
  • 糧價起落間 兩位金華種糧大戶的「田頭帳」
    圖片來源於網絡兩位種糧大戶的「田頭帳」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糧食生產結構性過剩問題,兩年來國家已連續兩次下調最低糧食收購價。糧價的起起落落,牽動著無數種糧農民的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也成了不少農戶口中念叨最多的熱詞。這不,在種糧大鎮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兩位種糧大戶就在算著不同的「田頭帳」。種糧大戶蔣獻勇——希望糧價持續穩定「糧價總算是穩住了!」
  •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河北春耕備耕一線見聞
    河北昌黎縣種糧大戶陶向琳和幾位社員卻幹得熱火朝天,為播種春小麥而忙碌。伴隨著幾臺大型農用機械轟鳴聲,翻地鬆土、秸稈還田、施肥下種……全程機械化讓種田不再是難事。  說起種糧大戶,人們可能直接想到「皮膚黝黑、歷經滄桑」的中年大叔,但是眼前的陶向琳卻讓人驚訝,他剛過而立之年,既有傳統農民的樸實與勤勞,也有現代年輕人的頭腦和睿智。
  • 種糧大戶怎樣當上「蹺腳農民」
    種糧大戶怎樣當上「蹺腳農民」     ——廣漢農業社會化服務調查    車行成綿高速公路廣漢段,一座高架廣告牌迎面而來,上書「四川現代糧食產業(廣漢)示範基地」幾個大字。
  • 全國政協委員李華棟:低糧價導致種糧大戶退租減租
    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導在2020年全國兩會大會發言中,全國政協委員李華棟表示,受糧價下跌、自然災害頻發、生產成本快速上漲等因素疊加影響,我國糧食主產區部分種糧大戶面臨虧損,退租、減租現象在多地上演。從成本的角度看,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器具等大宗農資價格年均漲幅普遍超過5%,勞動力成本上漲至150~200元/天,國內許多物價都翻了幾倍。
  • 全國種糧大戶 昌黎魏向利的「種糧經」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年的收成,趁著墒情好,豌豆要儘早下種。」魏向利說,今年將播種240畝豌豆,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有機械化助力,不會誤農時,預計五六天就能全部完成播種。 魏向利是一位普通農民,憑著近二十年在土地上的堅守和探索,種糧種出了「名堂」,闖出了一條靠種糧增收致富的新出路,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 田間地頭話春耕
    於培康說,用無人機施肥噴藥一畝地費用不到20元,比農民自己買藥噴藥價格便宜了一半,而且無人機噴灑均勻,用藥少、汙染更小。近年來,河南依託農業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出現了一批像於培康一樣的專業「糧保姆」,他們利用現代設備和專業技術服務糧食生產,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緊密相連,不僅提升了糧食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也節約了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種糧收益。
  • 「田間學校」送技術,種糧大戶樂陶陶
    4月25日,嶽陽縣筻口鎮種糧大戶喻忠勇察看自家大田裡的機插秧苗後臉上掛滿了笑容。筻口鎮現有耕地8萬餘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14萬畝以上,雙季稻比例達90%,糧食總產5.6萬噸以上。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獲市級糧食生產先進鄉鎮,是湖南省重要的產糧基地。雖然水稻生產實施了機耕、機收、烘乾等技術,但育插秧機械化仍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短板。
  • 今年春耕有啥不一樣? 了解一下
    80後女種糧大戶寧佇正熟練地駕駛著一臺紅色拖拉機在水田裡「打田」。她和丈夫今年流轉了400多畝地種植水稻,耕地插秧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以前一天人工插秧不到1畝地,現在機器一天可以輕鬆插秧20畝,效率可高了。」寧佇說。  農時不等人,農機作業大幅度提高了春耕生產的質量和效率。
  • 跟種糧大戶嘮嘮
    27日,在政協大會即將閉幕之際,本報特別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對話基層、對話一線、對話奮鬥者,分享兩會期間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的學習體會和對「六穩」「六保」工作的思考心得。講話原文「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 「保飯碗」著力點在保種糧大戶——江西早稻扭轉8年下滑勢頭的啟示
    記者採訪發現,以種糧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保飯碗」著力點,今年針對種糧大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舉措對保障糧食安全有啟示意義。 早稻扭轉連續8年下滑勢頭 6月中旬,江西樂安縣戴坊鎮村前村種糧大戶鄒國洪家稻田裡綠油油一片。「原打算120畝田都種一季稻,政府出臺早稻生產獎勵政策,我全改種雙季稻了。」
  • 「三高」問題困擾農戶春耕備耕
    新華網瀋陽4月1日電(記者張逸飛、汪偉、吳簫劍)3月的遼寧春寒料峭,剛剛經歷了去年大旱的農民卻不敢怠慢,已經熱火朝天地開始了今年的春耕備耕工作。但記者在多地調查了解到,春耕備耕中普遍存在的「三高」問題最讓農民頭疼。  一高:缺少抵押,銀行貸款門檻高  進入3月以來,朝陽縣波羅赤村的吳立寧每天都在「跑錢」。
  • 鳴響播種「協奏曲」——氣象服務春耕春播掠影
    在今年春耕春播時節,國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上下聯動,網站、報紙、電視、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多種服務方式齊上陣,個性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服務讓氣象部門成為農戶的種糧好參謀。  在河南省許昌市,種糧大戶趙保獻每年要做好1000多畝麥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他有秘訣——無人機噴藥高效便捷,不僅能增強農藥霧滴對農作物的穿透性,還能保護作業人員免受傷害。
  • 秦皇島農村春管春耕生產一線探訪
    河北日報記者孫也達攝「我們村像李慶宇這樣不能外出的村民還有很多,今年可不愁慄子樹剪不完枝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鳳鳴說,往年這時候,村裡四五百人都外出打工了,今年外出打工的僅有六七十人,誰家著急剪枝,不用擔心僱不到人。僱工不愁,「分戶統計、統一調運、分戶發放」的農資保障策略,也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 百名幹部田頭支招 群策群力指導春耕
    連日來,無論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在高安市所有鄉鎮、街道、場庫的村組田間地頭或種糧大戶的車間倉庫都能看到高安市農業農村局幹部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在田間地塊測量翻耕面積、有的在同種糧大戶交談土地流轉情況、有的在詢問農戶種子
  • 廣東春耕農業機械「大顯身手」,科技保春耕省時又省力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多措並舉穩面積增產量,是春耕生產的主要任務。「我去年流轉土地800畝種水稻,今年流轉1000畝,增加了200畝。」在廣東省臺山市都斛鎮的萬畝水稻示範區內,種糧大戶李勝業一邊巡田,一邊介紹道。當前李勝業的千畝水稻全部播完,春耕生產進展順利。「今年我省第一次層層籤發責任書,落實糧食生產面積。」
  • 農閒閒不住——南昌縣蔣巷鎮全力備春耕
    在南昌縣蔣巷鎮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本是秋冬農閒時節,然而在大田農舍的稻田、加工廠內,各種機械正在快速地運轉,該公司正在全力拓展高標準農田及有機肥生產工作,為來年的春耕時刻做好準備。
  • 春耕備耕情況怎麼樣?跟記者去田間地頭看看
    當前,要在嚴格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現在,春耕生產和農資供應正由南到北逐步鋪開,2月中下旬到4月底,長江流域和江淮地區陸續進入春耕。農時不等人,科學有效抗擊疫情,確保農資有效供應,是當前春耕備耕最突出最緊要的任務。周賀是湖南常德的種糧大戶,他的這批肥料有5噸左右,是他為今年種植早稻新增部分準備的前期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