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作為傳承了上千年的文物來說,其身上所背負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古人的故事是非常寶貴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所蘊含的價值文化源遠流長,現如今所開發出來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隨著文物的不斷面世,也讓人們更加了解到了其背後的文化價值以及古人的大智慧。
那麼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應該得到重視和保護。每件文物都凝聚了古人的汗水跟心血,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對於文物,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重視和保護。
山西老農發現「肉身菩薩」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也就是《西遊記》,在劇中有一個詞語,大家應該都聽過,甚至很好奇,也就是「舍利子」,那麼到底什麼是舍利子,存不存在,就不太清楚了。在傳說中,佛教當中的得道高僧,在去世後所遺留下來的頭髮,骨骼等,都會被稱為「舍利」,而屍體在火化之後,所留下來的結晶體,就被稱之為「舍利子」,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
還有一種說法,說得道高僧在圓寂之後,如果肉身能夠做到不腐壞的話,就會被做成「全身舍利」,「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說的便是如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肉身菩薩」,,後人也會將這座「肉身菩薩」放在寺廟當中,以供後人朝拜。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山西介休綿山中發現了12座肉身菩薩,這一事件直接震驚眾人。
發現這12座肉身菩薩的人名字叫做李金鎖,他是山西介休綿山鎮冀家莊村的一名普通的農民,他跟著開發組的領導來到了綿山頂的寺廟,在清理這些菩薩雕塑的時候,一座菩薩身上的泥土突然掉了下來,而李金鎖卻發現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就是在泥土掉落之後,竟然露出了一截白骨,他直接被驚到出了一身冷汗,然後趕緊將這一現象報告給了相關的部門。
文物專家確定「肉身菩薩」真實存在
文物專家們對這座寺廟裡的所有菩薩雕塑進行了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研究,最終發現寺廟中所供奉的12座雕像,竟然都屬於「肉身菩薩」,也就是「全身舍利」。這12座「肉身菩薩」的發現,可謂是重中之重,所以山西相關的文物部門對於綿山上面的雲峰寺和乾坤塔,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調查,最終又找到了3座「肉身菩薩」。
在山西介休這座綿山之上,一共發現了15座「肉身菩薩」,而這些「肉身菩薩」產生的年代,也在文物專家的鑑定之下,能到了確認,這15座「肉身菩薩」的年代,分別是從唐代到明代,所以,這些所謂的「肉身菩薩」,形態各異,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有瘦的,每一座「肉身菩薩」所保留的容貌都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這些「肉身菩薩」在經歷千年的風雨之後,依舊保留了圓寂之後的最原始狀態,甚至在泥土掉落之後,還可以看見白骨,也就是「肉身菩薩」的骨頭是真實存在的,真正做到了千年不腐,有些人還將這些「肉身菩薩」稱之為"東方木乃伊"。
綿山15座「肉身菩薩」的發現,讓很多人都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這些「肉身菩薩」會出現在綿山之上,為什麼在經歷千年風雨之後卻沒有腐蝕掉,是不是這些屍體經過了什麼特別的處理,或者是綿山這個地方有什麼神奇之處,又或者是這些高僧是不是在生前修煉了什麼神奇的功法等等。
「肉身菩薩」千年不腐的原因
在人們得知「肉身菩薩」真實存在之後,便產生了諸多的疑問,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文物學者們就詳細的調查當地的環境以及歷史的相關紀錄,最終表給出了所謂的答案。這15座「肉身菩薩」的所有者,也就是得道高僧,在生前都遠離了塵世間,在綿山上的寺廟中,不問世事,專心修煉,每天都是打坐誦經,甚至從一開始只吃野果和中草藥到後來不再進食,只通過山中的泉水來維持自身的需要。
因此在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高僧體內的髒東西就被排洩乾淨了,然後他們就會逐漸減少自身的飲水量,到最後竟然可以做到滴水不進,而且這些高僧再圓寂之後,就會被放入鋪滿石灰和木炭的水缸當中,以此來吸收體中的水分,並且會將剛水缸密封起來,不再讓屍體接受外界的空氣,水分等,如果屍體能夠做到不腐壞的狀態,便會被弟子們視為修成正果,然後用泥土將其雕塑成菩薩,放在寺廟當中,供世人信奉。
專家所給出的「肉身菩薩」歷經千年不腐的原因之後,其實發現這些所謂的高僧為了能夠修成正果,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可以做到不吃任何東西,甚至逐漸減少飲水量,才能在圓寂之後得到修成正果的現象,最終才能成為肉身菩薩,供世人朝拜。
文化傳承至關重要
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燻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金梵明經》
這些佛教高僧及其弟子,有著極高的智慧,能夠想到要屍身不腐的辦法,而綿山上這15座「肉身菩薩」的出現,也要是讓人們了解到了佛教文化的傳承,讓是人們逐漸對佛教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由此可見,這些傳承千年的「肉身菩薩」作為文物,也為現如今人們對於傳統佛教文化的認知有了一定的研究和了解。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後就有了一大批佛教信徒,他們會不斷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佛教所帶來的各種文化,甚至將其傳承下去,所以佛教在眾多高僧以及弟子的宣傳之下,在中國也算是廣為流傳了。現如今的中國,在各大山上也有著很多出名的寺廟,世人也會前往寺廟中供獻香火,進行朝拜,甚至參悟人生。
引用:《玄應音義》《金梵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