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層品牌濾鏡,讓鮮花賣出天價。
這是讚嘆品牌家的第426 次推送
貧窮只是限制了部分人的想像力,
卻從來沒有限制魔幻現實的輪番上演。
珠寶品牌 Tiffany,
可以把一枚回形針賣出 1500 美元的價格;
一塊印了 supreme 的磚頭,
開售 30 美金,
轉眼就被炒出 300-500 美元的天價;
連麥當勞都來湊熱鬧,
推出售價 5888 元的菜籃子…
△ Tiffany 回形針,售價 $1500 美元
(圖源:Tiffany 官網)
△ Supreme 磚塊
(圖源:網絡)
△ 麥當勞 x Alexander Wang 黑金籃子,售價 ¥5888元(圖源:微博@麥當勞)
看上去差不多的產品,
貼上不同的品牌 Logo,
可以賣出千差萬別的價格,
這就是品牌溢價。
一朵玫瑰,
有人覺得成本頂多十幾塊,
有人覺得價值至少好幾百:
例如野獸派的一朵玫瑰永生花就要賣到 ¥520 元。
△ 圖源:野獸派官方旗艦店
一束花,
有人覺得千篇一律,
有人覺得就是「為我量身定製」,
而這中間可能只是多了一層
名為「野獸派」的品牌濾鏡。
△ 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建立跨界朋友圈
成為「高品位」代名詞
上一次「野獸派」這個名字橫掃全網,
是在黃曉明與 Anglebaby 的婚禮上。
這個請來「半個娛樂圈」的婚禮,
花藝由野獸派一手包辦。
事實上野獸派也確實承包了
將近半個娛樂圈的婚禮花藝,
高圓圓、周迅、林心如的婚禮花藝都是出自它的手。
在它的明星朋友圈中,
易烊千璽、李現、井柏然、趙又廷、劉濤、小 S 都榜上有名。
△ 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最近野獸派還籤約了國民老公胡歌,
作為品牌代言人,
老胡還經常在官微上秀顏值。
△ 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除了明星加持,
野獸派的合作夥伴,
也是左手 Prada、Nike,
右手「小王子」、「貓和老鼠」、
「精靈寶可夢」等經典 IP,
可以說是圈粉又圈錢。
△ 野獸派 x Prada(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 野獸派 x NIKE(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 野獸派 IP 聯名系列(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還有誰記得,
這個被大牌選中的寵兒,
當年只是一個不知名的「野生博主」。
而且即便是如今鮮花市場熱度消退,
也並不妨礙野獸派「悶聲發大財」。
如今,野獸派在全國 11 座城市,
共擁有 52 間實體店(包括旗下子品牌),
2019年,
還進入天貓年銷售額的「億元俱樂部」,
更是被大家認定的「頂級花店」。
其他人在賣花,
而野獸派卻在講故事
網紅品牌都有自己的「爆款」,
也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
但早期的野獸派可以說是反套路而行之。
2011 年在微博上走紅時,
沒有官方網站和天貓淘寶店,
沒有「標準產品」更沒有產品目錄,
顧客想要買花,
需要微博私信「野獸派」的官微,
也就是野獸派的老闆娘 Amber,
並將自己的情感故事告訴老闆娘,
讓她根據故事自行搭配鮮花,
做成獨一無二的花束。
△ 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滑動查看)
鮮花本就是一個品控不穩定、
損耗率高的行業,
再加上野獸派這種沒有標準品
無法規模化生產銷售、
依賴人手、僅憑感覺的商業模式,
聽上去就像是天方夜譚。
當然,
如果僅憑這種邏輯,
確實難以支撐野獸派發展至今,
而亮點就在於野獸派會把顧客的情感故事,
以匿名的方式濃縮成 140 字的微博發出來,
並配上相應的花束圖片。
△ 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在那個還沒有微信公眾號的時候,
自帶浪漫情懷而又文藝範十足的陌生人故事,
總能引起不少讀者的關注和共鳴,
還有網友會把評論區當樹洞,
分享自己的經歷與看法。
當一個產品具備社會連接屬性之後,
很容易走紅。
藉由一個故事,
野獸派加強了自己與用戶之間的關係,
也讓更多的消費者找到了情感訴求的出口,
產生了情感溢價。
野獸派的名聲,
就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中打響,
為旗下產品蒙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的濾鏡。
△ 圖源:INS@thebeastshop_offiicial
正因為有了這個品牌基調,
當野獸派開始從花藝,
轉而向消費者兜售家居生活用品時,
消費者對其品牌延伸產品不僅不抗拒,
而且喜聞樂見,
並甘願為品牌溢價買單。
如今的野獸派,
仍然保留了「故事訂花」的銷售模式,
只不過相比起來,
馬克杯、香薰精油、口紅、睡衣等等產品
更符合日常所需也更受矚目。
野獸派自身也從花藝品牌,
轉身為生活方式品牌。
「當大家都在用賣菜的方式賣花,
野獸派卻是在用賣故事的方式來賣花。」
野獸派逆襲
「小心機」裡的「大野心」
當初不被看好的「線上花店」模式,
如今卻以成為流量時代的經典案例,
那麼,野獸派到底做對了什麼?
1.用戶思維:會講故事的品牌,運氣都不會太差
提到故事營銷,
營銷人都知道要傳播品牌初創、產品打磨的故事。
不同的是野獸派更多講的是用戶故事。
傳統花店會告訴你每一種花的花語是什麼,
產地和品質如何,
這是典型的「產品思維」,
而野獸派的邏輯是「用戶思維」,
讓你說出自己的故事,
以故事訂花,
即便你不認識這些花的名字、花語、產地,
卻會為這一束量身定製的花而買單。
這也許只是一個產品噱頭,
但不能不承認這是奏效的。
這些故事讓野獸派這個品牌潛入消費者心智,
讓一個又一個的用戶故事,
變成為人津津樂道的品牌故事。
△ 圖源:INS@thebeastshop_offiicial
2.增長思維:找到品牌的第二增長曲線
宜家是個家居零售品牌,
卻默默成為餐飲界的黑馬,
還號稱「全球第六大連鎖餐飲」;
咖啡巨頭星巴克,
靠著杯子在全球掀起話題賺足聲量,
一手打造杯子經濟;
不甘心只賣快餐的麥當勞推出「周邊官網」,
紅紅火火地正式開展周邊商品這門生意…
巨頭們看似「不務正業」,
實際上都在尋找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鮮花在大眾認知中畢竟屬於低頻產品,
野獸派聚焦送禮場景,
雖然可以賣出高價但畢竟還是屬於低頻消費,
天花板明顯,
而野獸派之所以能發展至今,
也正是由於其完成了從花藝品牌,
到生活方式品牌的華麗轉身。
△ 圖源:微博@野獸派花店
他們的官網上不僅售出花藝類產品,
還有更多的香薰蠟燭、家居家紡、
美妝個護和珠寶飾品等,
從低頻品類向高頻品類進擊,
找到了品牌的第二增長曲線,
突破天花板跨越非連續增長。
在這個爆品頻出的時代,
不乏紅極一時的產品,
但很多都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
因為它們終究只是產品,
並非品牌。
而野獸派的做法是,
靠故事營銷打造爆品形成溢價、
再延伸產品品類建立品牌護城河,
一路從名不見經傳到微博網紅,
最後成為這個生態位中的頭部玩家。
究其根本,
是因為野獸派除了流量,還有聲量,
而兩者的區別在於:
「流量是有多少人看到你的產品,
聲量是你讓什麼東西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