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國際鞋紡城
1
「每個人都想搬!」
顧不上夏日酷暑,顧不上自家生意,最近,晉江陳埭鞋材商會秘書長、泉州海鷗鞋材董事長林海鷗起早貪黑地只忙著一件事,動員商會的鞋材企業整體搬入即將正式開業的晉江國際鞋紡城。
晉江國際鞋紡城
「搬入鞋紡城,搬出新天地」,這次動員行動,林海鷗不是簡單執行政府行政命令,而是以國際鞋紡城新平臺直接受益者在現身說法。
2017年,林海鷗從只有200平方店面的鞋都市場,搬入國際鞋紡城,一下子擴到1000多平方。初來乍到時,林海鷗一邊忙著把原來堆積在一起的貨品分門別類地擺開來,一邊在尋思著,新地方有點太大了,得轉租掉幾個店面才行。誰曾想,自己的貨品一擺開,新店的照片通過微信傳給自己的客戶們,訂單便接踵而來,不少客戶在微信中留言「這麼漂亮的貨品怎麼以前沒看到?」,林海鷗才發現,過去店面小,不僅限制了場地,也影響了生意。林海鷗不再琢磨轉租店面了,而是想著多研發些新產品,擴大生意……
國外人來鞋紡城採購
搬進國際鞋紡城2年,林海鷗不僅生意規模翻番了,而且生意的層次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過去的生意,多為周邊、或者國內的單子,一單能有個幾千雙、上萬雙就心滿意足了。現在,來自國外的單子比例達到50-60%,跟斯凱奇、沃爾瑪、ZARA、DEICHMANN等多家國外大公司做起了生意。一個單子一、二十萬雙也是常事。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政府開發這個國際鞋紡城的良苦用心——身為中國鞋都的龍頭地區,陳埭要想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必須全方位地提升和跨越,國際鞋紡城便是這一轉變的啟動工程。
上篇:新區新起點
泉州南門外,自古就是個商業繁華之地。
1
據1928年秋天來泉州訪古的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專家張星烺所作《泉州訪古記》記載,「當宋元之世,泉州為第一大商埠。蓋宋元時代之上海也。泉州南門外晉江畔,即當時之黃浦江西外國租界也。」
晉江國際鞋紡城所在地陳埭,便是這「泉州南門外晉江畔」的核心之地。2012年,晉江市傾資,全力打造千億級的省級重點項目,絕不是空穴來風、一時興起。
40年工業化積澱,陳埭鎮已不能再沉醉於「鄉鎮企業一枝花」的舊框框中了,不論是產業升級的需要,還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希望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陳埭,能有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陳埭身處泉州環灣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晉江市順勢而為,適時地將這一區域定位為「晉東新區」。巧借「2020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東風,不僅在這裡布局了晉江國際鞋紡城,還陸續規劃、建設了第二體育中心、人工湖、體育公園、海濱公園、溫德姆花園酒店、鞋紡城大道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與基礎設施。屆時,一座集大型商業、高檔住宅、休閒旅遊、運動健身於一體,配套齊全、宜商宜居的繁榮新區,將崛起於晉江南畔,成為大泉州中心城區新地標。
也許從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待時日,但美好的願景就足以鼓動人心了,昔日不少從陳埭搬到泉州市區居住的老闆們,最近都在醞釀著再搬回陳埭,有的甚至連具體的居住地都想好了,選在人工湖邊上,因為在這裡,「可以生活、生意兩不誤」。
產業,永遠是經濟的核心引擎,只是隨著工資水平上升、地價上升等擁擠效應,環保要求和產業結構升級等原因,傳統的製造業聚集區,將無可避免地要向服務業聚集區轉變。
適應這樣的轉變,意味著新生。
在整體搬遷動員會上,陳埭鎮鎮長莊垂生向廣大業主闡述了這一歷史必然: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勞動成本的逐年提升,陳埭鎮不少鞋業工廠正逐漸往內地及東南亞等國家遷移,小、散、雜的舊鞋都市場已不適合海內外採購商的一站式採購需求。建設鞋紡城的目的在於把鞋紡行業的根留在陳埭。鞋紡城之所以命名為「國際鞋紡城」,就是要吸引優質採購商,走向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成為亞太地區最大鞋紡專業市場。要做增量的鞋材生意,亟需鞋紡城這樣體量更大、平臺更廣的專業市場來承載與服務產業,這便是政府建設鞋紡城的意義所在。從產業發展來看,晉江是國內重要的運動鞋材產業鏈聚集地,建設「高配套、高效率、低成本」的國際鞋紡城,有利於集聚並放大晉江在鞋紡產業鏈上的原材料開發貿易、設計研發、品牌等環節的核心優勢,推動「晉江製造」向「晉江創造」轉型,從根本上帶動晉江鞋紡產業轉型升級。
晉江國際鞋紡城
「晉江國際鞋紡城坐落於晉東新區,處於泉州環灣發展的核心地帶,項目總佔地7900畝。晉江國際鞋紡城目標打造中國乃至亞太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產品最新的千億級別的原輔材料市場,大幅度改變晉江鞋材、紡織市場分布零散、方式落後、覆蓋面小的現狀。」
晉江國際鞋紡城內部交通方便
這樣理性的文字,如果不配合點親身體驗、歷史背景,也許很難體會到現實中「靜水流深」的湧動暗流,感受不到轉型過程中貌似沉寂實則驚濤拍岸的觸目驚心。否則,晉江國際鞋紡城董事長吳世春也不會發出「市場雖然低迷,所幸人心未散」感慨了。
下篇:搬出新天地
任何規律,都不會因人的好惡而改變。社會發展是如此,經濟發展更是如此。根據規律,順勢而變,順勢而為,則往往能事半功倍。走進正在融市的晉江國際鞋紡城,筆者看到了一些喜人的景象。
還是林海鷗,搬到鞋紡城後,自己都覺得變化太大。
過去,辦廠開店20、30年,他從不外出參展,也很少創新,雖然店鋪有些雜亂,客人來也沒個地方可以坐,但每天人來人往、都能有幾萬元現金收入,他就心滿意足了。
「以前在舊鞋都,老外都不願意去。要跟老外做個生意,還得用車子把幾十種、上百種鞋材樣品拉到別人工廠的研發部去,讓老外挑。現在,鞋紡城的環境好了,老外直接到市場來。常常是從早上九點,一直呆到晚上十點,餓了就啃點麵包……很多大單都是在市場直接成交的。要麼送往指定的代工工廠,要麼直接發貨到國外。」
國外人來鞋紡城採購
林海鷗說,過去,市場上鞋材同質化嚴重,工廠可能來你這裡剪樣,然後跑到別的店鋪去低價進貨,惡性競爭比較嚴重。搬到了新市場,打交道的人群不一樣了,逼得我們也得有新招。所以,近些年,他和他老婆時不時地得到國外去走走,去看看國外最近流行的服飾、包包和各種時尚的元素,帶著這些信息,回來和研發團隊一起開發新產品。
雖然創新之初,有些市場倒逼的感覺,但如今說起創新,林海鷗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他告訴筆者,「多虧了創新!」。
幾年前,在陳埭一個工廠招上個300、500人很容易,現在要招100人,都很難。過去製鞋業需要大量的車工,現在人難招,逼得鞋材企業也得變化,他研發了一次成型的鞋面,可以節省大量的車工,同時也避免了大量的工業廢料,一下子成了市場的搶手貨。
現在的他,也不再固步自封了,除了去國外考察,還跟著鞋紡城組織的參展團,參加上海國際皮鞋展。可謂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整體參展帶來的規模效應,讓林海鷗的生意從上海一直做到晉江,「參展回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忙著接待外國客商,一次參展,先後有近百個外國客人來到我店裡談生意!」。
低迷之時練內功。類似的變化不僅僅發生在林海鷗身上。中盛仁億紡織科技的施概龍董事長,也經歷過「搬出新天地」的鳳凰涅槃。
原先在舊鞋都市場,施總有四個店面。2017年,他買下了12個店面搬到鞋紡城。習慣做現金流生意的他,一看到鞋紡城人流不多,一下慌了神,想再退回舊鞋都,怎奈沒有合適的店面,他回不去了。
回不去,總不能坐以待斃吧!殘酷的現實,逼著他不得不另闢蹊徑。施總開始靜下心來,做產品研發、設立產品檢測實驗室、做營銷模式轉變、構建銷售網絡、成立子公司、推行「員工變老闆」工作計劃等,從不懂到入門、再到駕輕就熟,如今,施概龍一年的營業額中,有一半客戶年採購量超過100萬元,過去一個業務員可以服務幾十個客戶,現在一個客戶需要2、3個人一起維護。如今,他不僅辦起了織染廠,還申請了多項專利,通過GRS認證……
晉江國際鞋紡城全景圖
變化在悄悄地進行著,不僅是入駐鞋紡城的企業,還有身為公共服務提供者的政府部門。
「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提供服務的主體。」這句話在晉江流行了很多年,也踐行了很多年。宗旨不變,手法不斷推層出新。
吳世春,作為晉江國際鞋紡城的負責人,正是這一公務服務的直接實施者。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精細、超前、全覆蓋。
商戶在整理貨物
除了將客戶「引進來」鞋紡城以外,他更關注於靠內功把客戶「留下來」。為此,鞋紡城推進物業管理精細化水平,降低商戶運營成本,接駁車、臨時貨運中轉站、甚至提供翻譯,只要客戶有訴求,鞋紡城儘可能開闢服務;同時,抱團外出參展,拓展市場;建設數字鞋紡城線上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渠道推介鞋紡城,招引採購商,為商戶謀訂單謀發展,讓商戶得到真真正正的實惠和利益。
在調研中,鞋紡城發現,儘管一期ACD區已開放大量的店面,招引成百上千的商戶,但全鎮仍有不少商戶未入駐鞋紡城。鞋紡城在加快B區竣工交付的同時,繼續積極引導現有商戶節約、集約使用商鋪,通過回收、託管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融合騰挪鞋紡城商鋪,重點用於舊鞋都未入駐鞋紡城商戶的搬遷安置,努力做大鞋紡城市場份額。力爭ABCD區合起來可容納陳埭鎮鞋材市場70%的份額。最近,又再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合作投資,目前正與陳埭鞋材商會等社會資本以及大型國企和專業運營團隊積極洽談合作,積極謀劃二期市場建設規劃思路。
來源:泉州企業家雜誌社 文/吳沿
編輯: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