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
1. 舟曲當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質構造,是導致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舟曲縣城附近的地質構造巖性鬆軟、比較破碎,風化程度也很厲害,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
2. 汶川地震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縣城周邊山體鬆動、巖層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體鬆動等需要3到5年時間才能消除,但目前距離汶川地震發生僅2年多時間。
3. 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續乾旱,造成城區周邊巖石解體,部分山體、巖石裂縫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進入,導致滑坡。
4. 舟曲遭遇強降雨。2010年8月7日晚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持續40多分鐘,降雨量達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發生。
泥石流形成條件
1. 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
地形上,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匯集。地貌上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遊形成區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為瓢狀或漏鬥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遊流通區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遊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2. 上遊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
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複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巖石破碎,崩塌、錯落、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巖層結構鬆散、軟弱、易於風化、節理髮育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採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3. 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水體等形式。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泥石流發生時間規律
1. 季節性
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發。因此,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因集中降雨的時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6-9月;而西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尤其是7、8兩個月降雨集中,暴雨強度大,因此西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7、8兩個月。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這兩個月的泥石流災害約佔該地區全部泥石流災害的90%以上。
2. 周期性
泥石流的發生受暴雨、洪水的影響,而暴雨、洪水總是周期性地出現。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動周期與暴雨、洪水的活動周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周期是與季節性相疊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高潮。